■春永進 韓學榮
從《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課程管理體系、學習領域的確立以及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和民族傳統體育功能的多重性等角度,分析指出民族傳統體育具備了進入《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闡述有效利用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途徑和對策主要包括:建立與課程目標相適應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體系;加強體育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民族傳統體育素養;探索、建立和完善民族傳統體育學習成績考核辦法;規范民族傳統體育場地器材標準。
(一)研究對象 對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搜集、整理了國內有關新疆民族傳統體育的文獻資料
2.個別訪問法訪問了伊犁州有關學校的體育教師、相關單位
民族傳統體育是對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的總稱。民族傳統體育往往長期開展于某一族群中,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性和濃郁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各民族根據所生存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創造的競技娛樂和健身的方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形式,具有很強的健身性。所以很有必要在學校體育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
(一)從課程標準、課程管理體系、學習領域的確立以及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和民族傳統體育功能的多重性等角度,分析指出民族傳統體育進入體育課程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新疆民族地區中小學開展好體育課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手段。
1.課程標準的創新理念為民族體育列入課程資源提供了依據。從1956年頒布第一套體育教學大綱至今,我國先后頒布了多套體育教學大綱,每套教學大綱都明確規定了體育教學的目標、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及比重,甚至連考核標準也做了程度不同的規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還提出“為了適應學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對一些競技運動項目進行適當的改造,如簡化規則、降低難度等。同時,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學生喜愛的新興運動項目。在少數民族地區或其他有條件的地區,還應該挑選、整理一些民族民間體育運動項目引入課程教學,以增加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新疆的少數民族眾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可以引入課堂教學也有很多。例如:叼羊、摔跤、賽馬等。
2.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為民族傳統體育列入課程資源提供依據。新疆經濟不發達的民族地區學校,現代體育的場地不夠完善,由于這種不平衡性,學校體育必須因地制宜彌補其中的不足,我們可以利用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普及性在這些地區推廣、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民族傳統體育一般不受場器材等條件限制,在室內室外均可開展,從而彌補廣大中小學現代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缺陷。比如:民族式摔跤、背式拔河、叼羊等都不受場地地、器材的影響。
3.民族傳統體育功能的多重性能夠適應“課程標準”的要求。現在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歷經文化的交流、演變、發展,已經具備了其相對的獨立性,可以成為學校體育甚至社會體育的組成元素。
在強身健體方面,適合于本民族人群的健身需要。在娛樂身心方面,民族傳統體育起源于軍事、生活勞動、娛樂等過程,人們逐漸從具體的實踐生活中提煉,并不斷加工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形式,以滿足娛樂需求;在民族團結方面,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富有感召力、吸引力和傳統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透過具體的文化現象,進一步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內涵,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在運動方式上,新疆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有記載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達到130多種,涵蓋了力量.速度.技巧和智能等類型。在終身教育方面,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可以終身從事的,具有極大的適應范圍,很少受到年齡的限制。
(二)將新疆民族傳統體育列入課程資源的途徑與對策
“課程標準”雖然為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學校打開綠燈,為民族傳統體育從“邊緣”走向“中心”創造了條件,但在具體的操作和實施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目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除了武術、毽子、民族舞等少量內容已形成一定的教學體系外,絕大多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尚為進入中小學體育的教育領域。尤其在新疆經濟不發達地區,有許多學校體育器材、體育場地、體育師資力量有限跟不上現代教學,應大力發展本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的優勢。例如:目前本地部分中學已將新疆民族舞健身操列為學生的課間操,此套健身操由民族舞演變而來,是在民族舞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健身操的動作。
1.建立與體育課程資源相適應的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內容體系。為建立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在民族傳統體育進入體育教學內容體系的過程中,必須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以滿足和達到民族傳統體育成為課程資源的要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應以學生力所能及,可以接受并能產生強烈參與愿望、便于應用與推廣為前提,安全性是選擇的前提。在選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時必須取消那些危險性大、易發生傷害事故的內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要力求突出健身性、趣味性和科學性于一體的特點,以保證學生能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得到鍛煉,以達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學習目標。發揮出民族傳統體育其應有的價值。
2.探索、建立和完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習評價體系和考核方法。建立科學和可操作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習評價考核體系,是民族傳統體育進入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體系及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健身性、活動性、游戲化為主,其終極目標難以進行測 量評價,效果主要體現在參與、體驗、過程等方面。例如:新疆民族體育中的叼羊、摔跤等它不象田徑、球類項目等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習評價考核的內容應充分考慮體能、技能、學習態度與行為等。評價方式應以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提高可操作性。
3.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夠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的首要前提是要求廣大的體育教師既要懂得現代體育知識,又要掌握民族傳統體育知識與技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體育與健康體系的效果,最終體現在廣大體育教師的每一堂教學課和其他教育活動中。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組織各種短訓班,學習班和研討會等;提高體育教師在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理論與試驗水平,培養一大批能夠理解、積極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體育教師群體,積極創造條件和組織教師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與改革,提高他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化的設開發、實施和評價的能力,為民族傳統體育轉化為課程資源創造條件,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化,從而推動體育教學和整個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
4.規范民族傳統體育場地器材標準。長期以來,由于新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區域性強,沒有廣泛開展,所用器材標準不統一,也不便于使用機械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傳統體育成為課程資源的操作性。要改變這種現狀,一方面要動員學校、體育教師及學生因地制宜,自制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器材,并將引入課堂,擇優推廣。同時教育主管部門應組織協調,盡可能統一民族傳統體育的場地器材標準便于大量機械生產。
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扎根于民眾,來自于民間,要將群眾喜歡的、簡單有趣的,并具民族性、群體性的教學內容搬進學校體育課堂,使教學的內容、教學形式、器械的規格標準符合我國學校體育教育規律,真正達到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有效地激發青少年學生的體育興趣,為學校體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服務。使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教學工作順利展開,并達到預期效果,提出如下建議:
(一)編寫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教科書
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在對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技術、方法、手段進行系統整理挖掘、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出版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教科書,促進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
(二)培養新疆少數民族體育師資
將新疆少數民族體育內容列入師范類體育院校專業必修課程,為全國各級學校提供合格的專門教學師資。
(三)加強新疆少數民族體育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
在新疆地區成立專門民族體育研究小組,對新疆民族、民間體育加以挖掘整理,并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將技術動作活動形式、器械規格進行研究和開發,使之更加符合新疆學校體育教學實際。
[1]楊敏.齊效龍等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若干問題的探討[M].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10).
[2]張晶.少數民族體育進入高校體育課堂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9).
[3]耿亮.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