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瑤 翟恒興 (浙江海洋學院 浙江舟山 316000)
西方海船的審美漫談
李 瑤 翟恒興 (浙江海洋學院 浙江舟山 316000)
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等先哲。不容諱言,西方是美學誕生的土壤。同時,西方作為一個海洋文明的搖籃,從15世紀開始開辟航路逐漸成為統治至今的主流文明可以說是和海洋密不可分的。盡管有很多學者大家對西方美學的研究十分深入繁多,對于西方海洋文明的美學方面的研究還是只言片語、不甚詳盡。現今在海洋戰略地位的提高,隨著對海洋文化研究熱潮的掀起,西方海洋文化的審美的研究不僅填補了這一塊領域的空白,也是美學這門學科的新擴展與完善。西方海洋文化廣博精深,本文就以海船這一航海文化中的典型工具來窺見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美學思想。
西方海船;審美
西方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個發源地,其歷史源遠流長,其中古希臘文明更是光彩奪目,是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希臘美學思想發端于畢達哥拉斯學派,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和蘇格拉底等哲學家都在他們的哲學思想中有了美學的萌芽。到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美學達到極盛時代。而古希臘繁榮的雕刻、史詩和悲劇鼎盛,也就有了文藝思想或美學理論。柏拉圖在《理想國》里著重地討論了文藝及其政治影響。接著他的門徒亞里士多德就寫了《詩學》和《修辭學》。從此這兩位大哲學家就為后來西方美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1.維京船。作為日耳曼族的分支,維京人于北歐的斯堪的維亞納興起。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活躍在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代”。維京人在興起的原因和他們的生存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多山、地窄,隨著人口增多顯然制約了維京人的生存發展。為了謀生,維京人造就了勇于冒險的優秀品質,成為史上著名的海洋名族。他們在設得蘭群島、法羅群島、冰島、格陵蘭島、都設立了殖民地,在10世紀末曾不定期地在美洲紐芬蘭居住過。他們不僅是海盜,也同時進行貿易,甚至定居在歐洲沿海和河流兩岸。而他們賴以活動的正是一種被后人命名為維京船的海船。
維京人是著名的航海家,維京人的船是維京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維京人的一切都與他們的船有密切聯系。維京船一般長為10米-30米。帶平舷側的戰船可以容納船員100人左右。槳手一個緊挨一個地坐著劃槳,操作空間很擠,這類船平均排水量為50噸,船身長,吃水相對小。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龍骨沿船體向下突出300毫米,達船長之半,高高的曲線型兩端及較深的船中吃水使之具有良好的船舶操縱性。維京船的單桅位置,一般在船中前約1米的地方。懸掛的橫帆,色彩鮮明。十之八九是用手織的,再用布條或皮條對角縫制,十分牢固。在維京時代,使用搭接的船殼板及橫肋骨是北歐日耳曼民族用船的主要結構特。1
2.蓋倫船。15世紀以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的殖民活動不斷擴張隨之而來則需要大量的海船往返于各大洲之間。由此排水量大、載重量大和續航能力好的蓋倫船應運而生。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達2000噸,吃水8米,船尾和船頭都要較高的船樓貨物的儲存空間和人的活動空間較大,在很長時間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它不僅是在殖民活動中廣泛使用,在西班牙與英國的海戰中蓋倫船更是西班牙無敵艦隊的主要戰船。蓋倫船在大航海時代是西班牙確立海上霸主、開拓廣大殖民地最為重要的船種,被稱為西班牙的寶船。
3.內夫船。11世紀末,西歐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其中法國封建領主正是用一直名叫內夫船的船只運載士兵。內夫船是流行于法國西海岸的一類帆船,后來發展成北歐船型與地中海國家更豐滿的船型相結合的一種混合型。內夫船為搭接魚鱗狀結構,船身較寬,并有龍骨。與諾曼型苛克型船相比,內夫船之首尾更為肥圓。頂部列板沿船殼統長平直而無舷弧,而在兩端曲線弧段則更為尖峭。11世紀之后,內夫船在首、尾加上了大的骨架式之上層橋樓,采用單桅橫帆裝,13世紀末又加上首斜杠,到來14世紀初,與柯克船一樣,尾部裝上了中線舵。船長18-20米,寬6-7米,干舷很深,達2.5米。2
以上簡要的介紹了幾種典型船只的造型,從審美角度來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1.和諧美。這一美學思想源于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作為古希臘的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學派在他們的的哲學思想中更多的融合了數學及聲學,其重要的觀點是“寓整齊與變化”原則。畢達哥拉斯學派把音樂中和諧的道理推廣到建筑,雕刻等其它藝術,探求什么樣的數量比例才會產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經驗性的規范。波里克勒特在《論法規》里就記載了一些這樣的規范。例如在歐洲有長久影響的“黃金分割”(最美的線形為長與寬成一定比例的長方形)就是這派發見的。他們也有時認為圓球形最美。這種偏重形式的探討是后來美學里形式主義的萌芽。3
從維京船的整體外形來看是一個長形船身,船頭很船尾的弧形連接則展現出一種曲線的柔和之美。船頭和船尾都做了一定的弧形處理,在視覺上更加圓潤柔和,從物理學上來看也符合流線型的設計,有助于減少水的阻力。“美學之父”鮑姆嘉通認為和諧是寓雜多與整一之中,即維京船的柔和曲線是寓與整體長方形之中的,船桅與船身大致成黃金比例,這也是維京人在制造海船的時候中無形中把人類傳統的審美觀點放入其中,一言以蔽之,剛柔并濟,不僅符合航行卸貨的功用也給人以美的享受。右舷操縱槳部分的圓形設計也是維京船美學形式中圓形的凸顯。而蓋倫船首樓和尾樓高起,前后對稱,在形式上是完整的。蓋倫船的大容量的設計使得整個船的重心較高,因此它的帆相對其他類型的船偏寬偏大,這也是在比例上力求做到協調,在外觀和功能上符合船只的特點。另外多層帆的設計讓蓋倫船看起來更加豐滿和諧,與蓋倫船的船型相匹配。而蓋倫船的高重心應該是這個船型的特征,這一點就如歌德所說“顯出整體的特征”,高重心的特征抓住了船的特征,也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和必然規律,顯出它們的理性。這種美學思想不論是從賀拉斯還是到歌德都影響頗廣。內夫船發展到后期,與地中海豐滿的船型結合之后更加圓潤,少了些尖銳突兀,體現了西方人在審美觀點上的不斷變化。
2.崇高。從朗吉努斯的《論崇高》到博克的《論崇高與美的兩種觀念的根源》再到康德,崇高都是西方美學中重要的范疇。崇高是有痛感和恐懼感轉化而成,它對象往往充滿了內在的沖突和張力,具有不斷運動激蕩的特性。康德在他的《崇高的分析》中得出結論:“崇高根本是無形式的,只憑數量或力量的無限大,在人心中先引起恐懼接著就引起崇敬,即人能不屈服于自然威力的人類尊嚴感。”崇高的對象常常體現出巨大、無限、晦暗、粗獷等,亦即體現出某種反形式特性。4從以上崇高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海洋給人帶來的感覺正是崇高感!人類一開始往往被海洋的浩瀚無垠與波濤洶涌產生恐懼和排斥,進而喚起了主體自身的理性觀念和勇氣,超越這種恐懼感達到新的境界。
作為人類征服海洋的工具,海船被傾注了西方人的智慧與靈感。不論是蓋倫船還是后來19世紀的克萊蒙特號、響尾蛇號,這些巨大船型的無不令人產生敬畏之感。在15世紀所向披靡的蓋倫船的頭尾高樓使得整條船的重心提高,顯得船的體積十分龐大。筆者認為蓋倫船作為戰艦使用的時候之所以戰無不勝,先后被荷蘭、英國借鑒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崇高感使得對手在交戰的時候被它的氣勢所壓倒,產生了畏懼感,繼而敗下陣來。蓋倫船不愧為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寶船!再從蓋倫船的船桅和船帆來看,都是高大挺拔,除了從物理學構造學上與巨大的船身相協調的考慮,西方人對海洋的崇敬在船的造型上溢于言表!
3.色彩美。在西方美學史上,形式美可謂是一個濃墨重彩的一筆。早在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里就有其端倪,可以說是人類比較樸素、形成較早的美學思想。其含義大致可以定義為:自然、生活、藝術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及聲音)有規律的組合所具有的美。而色彩美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談到西方的海船那必然也不可忽略船身的色彩美。
由于這些船只都是盛行于中古時代,現代打撈復原的沉船無法恢復船只原有的色彩,只能從文獻記載中窺探古人對船只色彩美感的訴求。盡管從整體上看維京船是比較樸素的,有著海盜的粗獷不羈。那是不是就說明維京人沒有審美意識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維京船發局部還是有許多特點。帆作為帆船的重要部件,維京人不僅力求牢固,也是在帆的色彩上用墨頗多。維京船的橫帆,大部分是用手織的,再用布條或皮條對角縫制,十分牢固,同時色彩鮮明。筆者認為在海盜盛行的維京時代,維京船色彩鮮明的帆可以說是他們相互傳遞信息的一個信物,是基于審美之外的一個功用。盡管如此,維京人在色彩、樣式上的選擇則體現了中世紀海洋民族的審美觀。蓋倫船鮮明的首尾高樓在色彩上也有文章,一般來說都會在首尾涂上紅色的漆,在單調的橡樹材料的土黃色中很是醒目,這樣的色彩搭配不僅在航行中有利于提醒對方來船,也是審美范疇的一種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內夫船在色彩美方面有著重要地位。據文獻記載,內夫船出現后廣泛流行西歐城市乃至地中海沿岸城市,成為它們的城市標志,甚至于出現在比斯開灣、葡萄牙、西班牙等地乃至13世紀冰島等地發行的袖珍畫上。這些油畫大多數色彩艷麗,雖然有一定的藝術夸張和當時繪畫發展的特點,也可以反映出內夫船被廣泛使用后在船型和船身色彩上出現的一些重要變化。符合了形式美與色彩美的統一,尤其是把船身改造的更為圓潤,顏色變得更加明艷。這些變化發展是內夫船適應當時審美需求、盛行一時的重要原因。
4.模仿自然。模仿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也是一種古老的美學理論。藝術也正是經歷了模仿再到創新。在古希臘,模仿論是流傳極廣的美學觀念。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道荷馬之后的詩人都是模仿者。而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模仿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標志,不僅是藝術,人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模仿才產生的。狄德羅也曾經說過:“凡是自然創造出來的東西沒有不正確的”。海德格爾更是有“藝術品的真理性本源就是模仿”的言論。從以上美學家的言論中不難看出模仿在藝術中顯而易見。
西方作為美學的發祥地,模仿論不僅局限與藝術領域,在船型的建造方面也融入了類似的思想。維京船中模仿自然最顯著的是船頭和船尾,船頭一個鳥型頭是維京船的標志性特征,船尾類似鳥尾的羽毛形狀使得整條船看起來更加靈動活潑。此外,整個船體流線型的設計也有仿生學的影子,雖然8世紀的維京人還不懂得仿生學,然而人類天生對自然的模仿使得維京船在以龍骨為主軸的船體上結合了魚和鳥的外形特征,不僅適應于北歐狹長的冰川海灣,在審美上更是模仿論的絕佳體現。不論是什么船對于魚的模仿總是樂此不疲,內夫船的搭接魚鱗狀結構更是一目了然,魚鱗結構為內夫船提供了一道保護屏障,尤其在戰爭中有助于減少外力的沖擊,穩定船身的主體結構。船身較寬大是便于運載跟多士兵,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驚濤駭浪中平穩前行。
美學思想源起西方的哲學思想,對西方近代的崛起和其主流價值觀念有非常之大的影響。當今世界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不得不重視海洋的戰略地位。中國這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要迅速的走上國際舞臺發展海洋經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借鑒學習西方海洋的美學思想能在一定程度上窺見西方海洋族群崛起的要素為我所用。國家海洋戰略的制定表明中國打算在海洋上有一番作為,因此以西方海洋發展史為鑒是十分有意義的,這也是本文的意義之所在。
注釋:
1.辛元歐.《中外船史圖說》P75.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
2.辛元歐.《中外船史圖說》P89.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9年版.
3.朱光潛.《西方美學史》P34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4.周憲.《美學是什么》P86.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