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孝感學院音樂學院 湖北孝感 432000)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淺談
周 晶 (孝感學院音樂學院 湖北孝感 432000)
從馬丁?路德作為德國的宗教改革者的一面,和他作為音樂創新者的一面,這兩個面看待馬丁?路德。
宗教改革者;眾贊歌;舊教音樂
馬丁·路德是文藝復興晚期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音樂家。他從小就在教堂中成長,在他成為宗教牧師之前得到了良好的音樂訓練。在他的一生中對于宗教的未來和對于音樂的未來幾乎起著同樣的作用。長期以來教會一直借助于統一的禮拜儀式,統一的宗教音樂和統一的教會語言來維護其作為西方精神領袖的權威。但由于教會統治后期出現一系列問題得不到解決,而教會又以出賣贖罪卷的方式收攢錢財。于是便出現了馬丁?路德1517年在維騰貝格宮廷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條論綱》事件。其實他并無意完全脫離羅馬新教教會。其實教創始后仍保留著很多天主教禮儀他創新宗教的意義在于使人人都能“接觸到所謂的上帝”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使宗教更加大眾化,平民化以及揭露了以前教會的騙錢手段,等等。這是作為宗教改革教者,及神學家的馬丁?路德,然而作為宗教音樂的改革者,但在延用以前教會所遺留的部分作品外,還對其很多作品做了創新和改變。如他將《格里高利》圣詠里只有教會才能讀懂的拉丁文部分翻譯成德文,是普通信徒都能看明白,當然作為改革者和神學家的他,不可能永遠跟著他音樂家的本能感覺走。他在考慮音樂時,不僅為了音樂的自身價值,而且把它看作語言,看作教學工具,使人能接受到上帝的福音。他對科學、藝術,一概如此。
如果簡要總結一下馬丁?路德在音樂實踐中的成就,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筆者認為這一點首當其沖的,正如前文所述路德教的思想不是完全徹底的反對所有舊教音樂,而是有選擇的繼承其優秀部分,將之作為新教音樂的文化基礎,同時對不適合新教的部分加以改造,使之成為獨具特色的新教音樂。其中繼續使用舊教音樂體裁的例子有,素歌,和按慣例演唱的拉丁文彌撒。將音樂體裁中不適合新教的因素除去的例子有,將彌撒中獻祭部分去掉。然而,作為教師和神學家的路德不可能永遠跟隨他的音樂家本能。他考慮音樂時,不僅為了音樂的自身價值,而且把他看作語言,看做教育工具,使年輕人更能接受上帝的福音;他對其他藝術和科學一概如此。人們一般認為,路德的興趣只在于促使整個社會積極參與神圣的禮拜,因此他堅持使用德國俗語。可是仔細看他的文字寫作可以看出他的眼界要廣闊得多。所以,雖然路德的基本思想是把音樂改編的合適他所謂的“普通老百姓”,他還努力保持大門敞開,允許可能的藝術加工。路德的追隨者比較開明,認識到破壞音樂無助于推廣新的信仰,把精力花在改革音樂而不是消滅音樂上。
德國宗教改革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也最有特色的貢獻是眾贊歌。最初,眾贊歌采用有墨記譜,主要為單聲部,分節歌的形式,后來通過和聲、對位的方式擴展為四部和聲的大型音樂形式。這便是新教音樂的主體,也是新教音樂的主要特色。在眾贊歌歌詞方面,路德大量采用流傳于民間的古老的路德語贊美詩和當時常見的拉丁文贊美詩,同時他也使用一些舊教素材。主要是常規彌撒中的禮儀性拉丁文圣詠詩句,此外還采用了世俗的德語民歌及藝術歌曲的歌詞。在眾贊歌的旋律方面,馬丁?路德是將現有旋律進行修改,以適應新的歌詞。他在交換歌詞的同時將旋律做一系列細微的調整。使之與歌詞緊密結合。 眾贊歌在禮拜位置中的位置沒有固定的規則,因為路德教接受了邦國區域的觀念。音樂實踐在日爾曼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的區別。類似儀式性的的主日用眾贊歌,多少在每一個路德教堂中確立了它們存在的地位,但是它的具體形式有極大的差別。路德式眾贊歌的發展是迅速,而且沒有停止其發展過程。路德自己拒絕,并不允許他的追隨者們對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作硬性劃分。一首好的眾贊歌總會在禮拜中占有位置。路德相信,他在眾贊歌中采用世俗曲調,將世俗音樂神圣化的一種作法。他不反對流行音樂、名歌手的旋律或任何能夠贊成曲調作為宗教歌詞的傳播媒體。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二百年的時間里,路德教的音樂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展,而且使教堂普通公眾與當時最新的音樂發生聯系。
正如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所說,宗教改革出現的新教倫理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路德的音樂同樣對后來西方音樂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以上這些是關于路德教音樂事實的話,我們不難理解宗教改革意義更為重大的一面。宗教的權威《圣經》對于路德及更為激進的改革者來說更為重要,而不是現存的教會傳統。教堂儀式中所講解的,不論是取自于圣經的文字,還是祈禱文或教導性文字,都需要讓會眾理解。歌詞作為音樂原料的一部分,作曲家在譜曲時應當注意的是清晰的傳達其寓意。詞的重要性還在于它是對作曲家的一種激勵。因此,為了教育、取悅和啟發禮拜參加者,作曲家期望去解釋《圣經》和禮拜儀式中的歌詞。路德共創作了20首共教堂會眾歌唱的眾贊歌,他的眾贊歌傳統養育了幾代德國音樂家,巴赫音樂藝術則時他餓得集大成者,巴赫有編號的作品共1120首,其中有450多首(即三分之一以上)時以眾贊歌維基礎創作的,包括從簡單的四部和聲的配置到眾贊歌前奏曲,從管風琴變奏曲、帕蒂塔和奏鳴曲到眾贊經文歌和重奏重唱的康塔塔。而且,這些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時根據路德時代的眾贊歌寫成的,有的就是路德本人的作品。
宗教改革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運動,為了更好地發展和推動資產社會的發展的進步。作用在于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歐洲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因此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為歐洲走向現代社會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1]《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美]保羅?亨利?朗 著
[2]《西方音樂史》 [美]唐納德?杰?格勞特和克勞特?帕利斯卡 合著
[3]《西方音樂史簡編》 沈旋 谷文嫻 陶心 著
[4]《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音樂實踐》 汪洋 著 天津音樂學院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