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強 (河池學院藝術系 廣西宜州 546300)
淺談壯族螞拐舞的藝術特征
劉文強 (河池學院藝術系 廣西宜州 546300)
壯族是一個有語言而無文字的民族,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沉積在其藝術形式之中。螞拐舞活動的存在對于壯族文化的傳承來說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積淀著豐厚的壯族原始文化信息。千百年來,壯族人民通過這些歌舞藝術不斷地傳遞著壯族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潛化和孕育著這個民族的心理機制,培養著這個民族的氣質與性格,使這個民族在其發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鮮明而光亮的足跡,為后人研究壯族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提供了鮮活的資料。本文主要運用引證、分析、歸納、思辨等方法對壯族螞拐舞作為一種土生土長的歌舞形式進行論證。
壯族;藝術特征;螞拐舞
壯族螞拐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獨特的風格與舞姿展示了壯族獨有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它是壯族人土生土長的民族舞蹈是壯族先民漁獵、遷徙、生產、生活等現實情況的反映,是壯族文化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既可以還螞拐舞本來的歷史面目,又可以顯示出其中的文化內涵,雖然國內學術界對于壯族螞拐舞的研究較多,但就其源流的研究卻略嫌簡略。本論題旨在全面的揭示壯族螞拐舞的真正起源和它形成、發展過程,本人作為在桂西北地區高校工作的舞蹈教師,將始終關注著有關壯族螞拐舞的研究以揭示壯族螞拐舞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螞拐”,廣西漢族方言,即青蛙。螞拐舞是桂西北壯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螞拐節”(又稱“蛙婆節”)里戴面具表演的一系列古樸、粗狂的民間祭祀舞蹈,流傳于廣西河池地區天峨縣六排鎮云榜村的納魯屯1。
關于螞拐節的來歷,流傳著各種傳說。概而論之,講古時候螞拐神化成身披螞拐皮的人形來到民間懲妖罰惡,所到之處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后來由于人們的誤解,將螞拐皮燒毀導致其顯回原形而死。壯族兒女為了對螞拐神表示歉意和紀念其功德便每年都舉辦一次隆重的祭奠活動——螞拐節,并在節日里跳螞拐舞。
壯族的宗教多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其特殊的民族風俗習慣是本民族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種反映,與其民族所居住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傳統是密切聯系的。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之后,在壯族繁衍生息的這塊地域內,積淀了豐富厚重的原始社會信息,具有濃厚的歷史意蘊。并且,這些原始文化的遺存,更多地保留在這個民族的螞拐舞藝術之中。千百年來,也正是因為這些舞蹈藝術不斷地傳遞著壯族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孕育和潛化著這個民族的心理機制,培養著這個民族的氣質和性格,使這個民族在其發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鮮明而光亮的足跡。從螞拐舞的內容和形式來看,它是壯族土生土長的舞蹈形式:
在舉行螞拐節的舞場最顯著的位置都會放有兩面大鼓,用來擊鼓伴奏,指揮螞拐舞。而擊鼓者必須男扮女裝,女性擊大鼓在廣西各民族舞蹈中是極其罕見的,足以說明婦女在此民族中的地位。此外,螞拐節在民間又稱“蛙婆節”,天峨縣巴暮村村頭的一座小橋旁,至今還保存這一個女性形象的蛙婆石雕像。如此以一個女性形象作為頂禮膜拜的主神加以供奉,說明此地或多或少帶有某些母系社會的遺風。
螞拐(青蛙)屬益蟲類,常于春天雷雨前鳴叫,又能吃田間害蟲,壯族先民便將它與雨水和豐收密切聯系起來,正如清朝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中記載的“三月三日農以其(青蛙)聲卜水旱。聲小,水??;聲大,水大”。2古人常說“農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也是這個道理。于是,便創造了許多相關神話故事,把它看作是至高無上的神靈,進而崇拜和祭禮。對螞拐的崇拜可以看作是農耕社會的產物,而螞拐節和螞拐舞在歷史的發展中便應運而生了。
對動物形態和勞動生活的直接模仿是原始舞蹈的基本特征。其中螞拐和猴王均裸體文身身表演,猴王還帶上猴子面具,表演時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它們的生活形態與各種動作。其中涉及農耕生產勞作的舞蹈片段均系直接模仿,道具也是生活中的農具和器物,充滿鮮明的原始色彩。
整個螞拐節和螞拐舞中既有反映壯族先民宗教意識的祭祀活動,還有表現農業和家庭副業生產的舞蹈;既體現壯族人民生活情趣的對歌場景,又有振奮民族精神的大型體育比賽,使壯族先民農耕社會的各個生活側面,得到較全面的反映。
由于沒有足夠的文獻依據和文字記載,螞拐舞起源的具體年代,至目前止,尚無法考證。但就其產生、發展和形成的內容來看,螞拐舞與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與紅水河流域壯族銅鼓的產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現在各地流傳的螞拐歌節的各種形式,都是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壯族螞拐舞歷史悠久,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是一種傳統的祭祀舞蹈,具有濃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色彩,是壯族人紀念先祖、乞求后代興旺發達、年豐人壽的一種舞蹈儀式。螞拐舞許多的內容都是壯族先民原始氏族社會生活的反映,如:找螞拐(當地壯語稱“雅圭”)、孝螞拐(“耀圭”)、鬧亭唱歌(“歡圭”)、游田垌(“游東”)、埋螞拐(“更圭”)、跳螞拐舞(“跳圭”)、驅瘟(“繡照”)等七項3。這些原始文化的遺存更多的保留在這個民族的歌舞藝術中,孕育和潛化著這個民族的心理機制。經查閱大量的有關擺手舞的文獻資料和實地查證后,筆者認為,螞拐舞是壯族人土生土長的民間舞蹈形式。
綜上所述,螞拐舞是壯族土生土長的民族舞蹈,源于壯族先民原始社會的勞動生活,是壯族先民狩獵、遷徙、生產、生活的現實情況在藝術上的反映。在特定的歷史、地理、人文環境中,螞拐舞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獨具特點的藝術風格。它是集居在桂西北地區紅河水流域的壯族先民共同創造的藝術形式,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傳承和更新,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舞蹈形態,它是土壯族在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社會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綜合表現。
注釋:
1.中華舞蹈志?廣西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12.p44.
2.李調元.《南越筆記》.商務印書館,1936.01.p6.
3.中華舞蹈志?廣西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12.p46.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10.
[2]紀蘭蔚、丘久榮.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陳衛業、紀蘭蔚、馬薇.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簡介[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版.
[4]《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中華舞蹈志?廣西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12.
[5]《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西卷.中國舞蹈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