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良
遼寧財貿學院 125105
黨在創立初期,為了把自身建設成為堅強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開始注重加強自身的建設。其主要特點:一是重視發展黨的組織建設。二是關注黨的思想建設和對黨員的教育工作。三是初步建立了黨的組織和工作制度,并使各種規章制度不斷趨于規范,為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初步體現出我黨的“創先爭優”精神。
土地革命時期,我黨在黨的建設面臨“如何在農村進行無產階級政黨和新型人民軍隊的建設”問題。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就是提出了從思想上建設黨這一獨特的建黨道路,系統地回答了建黨、建軍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創先爭優”精神在這一文件中進一步的到強化。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積極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又為系統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努力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1942年春,我黨在黨內進行了一次普遍生動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整風運動。這次整風堅持了“以說服教育為主,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采取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總結經驗,自我提高”的方法,使廣大黨員受到深刻教育。這對于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是一次成功的實踐,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黨組織開展土地改革的同時開展了整黨工作,其基本內容是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通過整黨教育,使我黨在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都有很大進步,為爭取土改運動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中央為了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三講”(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教育和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這同樣是一種“創先爭優”的精神理念,正是我黨大規模地、在全黨普遍開展的黨員教育活動,我黨才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巨大成就,無疑,“創先爭優”精神理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與時俱進的賦予“創先爭優”新的時代品質與內涵,是“創先爭優”能夠不斷深化和取得長效的根本保障。胡錦濤同志強調:“深入開展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當優秀共產黨員活動,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經常性工作”。為此,在“創先爭優”的過程中,要把握時代要求,充分理解“創先爭優”的內涵,定位要解決的問題,才能真正使這一活動收到實效。
作為一種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有效載體,“創先爭優”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創先爭優”能夠充分調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精氣神”,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創先爭優”爭創的就是一種工作中所表現的精神,整個過程中體現的就是一個領域、一個群體的工作激情和干勁。
作為一名輔導員,在總體上,努力做到如下方面:一是孜孜不倦學在前。二是默默奉獻干在前。即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埋頭苦干、不甘落后,努力爭先創一流、樂于奉獻贏佳績。三是關鍵時刻沖在前。戰爭年代,許多共產黨人把生死置之度外,哪里最危險、哪里最艱苦就出現在哪里。和平時期,雖然那樣的環境和考驗不多見,但這種獻身犧牲精神仍要繼續發揚光大,在關鍵時刻成為群眾的頂梁柱,樹起無私無畏、犧牲奉獻的良好形象。四是高校輔導員隊伍要切實形成你追我趕爭上游的良好氛圍,開展“比學趕幫超”活動,才能全面推動活動的不斷深入、提高質量,達到組織創先進、黨員爭優秀、學生得實惠的目的。
在細微處,結合“創先爭優”的理論實際要做到如下方面:第一,做學生思想工作要“創先爭優”。要努力地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懂得換位思考。在制度允許范圍內要先替學生考慮考慮,之后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這樣才是有效果、有原則的工作。第二,輔導員在學生干部隊伍培養中要“創先爭優”。成功=100%的信念+無窮大的方法,對班干部工作在激勵中大膽放手并做好監督成功等于多大信念加上多大的方法。給學生干部下答任務時,要充分調動干部的熱情和積極性,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自己總結經驗方法,這樣會受益終生。當然,也不能完全的放權,在此過程中要留心反饋,注重細節,不耽誤工作。細節就是對待學生工作,要做到“潤物細無聲”,不能大道理講一堆,思想上還坐在炕沿上,從細微處關心學生;第三,團隊合作亦很重要,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班級同學犯錯了,班長就要負責任,同時輔導員連坐。對于規則,我的理解是,既要有嚴格的規則,又要有嚴格的執行,不能給任何人開綠燈,牽一發動全身。
“創先爭優”就是要把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工作中充分調動出來,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我們要在實際的教學管理工作中不斷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事實上也是這樣,如果人在干某項事情的時候沒有激情,那么顯然就會缺乏自信,工作也是不可能干好的。因此,我們在進行“創先爭優”活動中一定要注意對教育管理事業激情的培養,也只有把自身的各項具體工作切實看作教育事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才能不斷增強自身在日常工作中的干勁,從而把那種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熱愛真正從內心激發出來,從而推動自身工作的實質性進步和發展,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1945年8月13日).
[2]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