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優秀大學生村干部事跡選登
從2006年到2009年,我省共選聘大學生村干部28782名,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一村一社區配備一名高校畢業生”的目標。在各級黨組織的關愛下,廣大大學生村干部發揮所學所長,帶領群眾創業,傳播先進文化,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展示了青年一代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為激勵全省大學生村干部在轉型跨越發展的主戰場建功立業,省委表彰了為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人民群眾做出突出貢獻的百名優秀大學生村干部。本刊特選登部分優秀大學生村干部的事跡。
2008年底,河曲縣沙泉鄉李家溝村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賈晉杰,帶領新一屆“兩委”班子制定了村“五年”發展規劃,把全村科學合理地規劃為“壩系工程產糧區、坡梁山地牧草區、坪灘川地產錢區、集貿市場商品區、養殖經濟拉動區”,逐步形成了種植、養殖兩大產業鏈條。在他的帶領下,李家溝村從全縣貧困村變成了全縣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在農業方面:他從山西農業大學選調黃豆、油葵、玉米等優良品種進行合理種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村民開辟了新的致富門路。在養殖業方面:新建了舍飼養羊場,引進優質小尾寒羊、絨山羊共300只;2010年又開始修建規模較大的養雞場,初步形成占地面積為20余畝的養殖小區,為全村養殖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公益性服務方面:一是在村小學首創“一顆雞蛋”工程,修繕了校舍,更換了桌椅板凳,改善了辦學條件;二是改造了人蓄飲水井的設施,解決了人蓄飲水難問題;三是創辦了紅白理事會,籌辦了村級衛生所、沼氣維修服務站,完成了舊村復墾以及村莊綠化、亮化、硬化等工程;四是新建了集集貿市場、健身廣場、文化劇場為一體的綜合廣場,為本村及周邊四鄉、二十八村村民增添了新的活力。
從擔任大同市陽高縣羅文皂鎮柳林村主任助理的那一刻起,靳科就立志要真誠服務“三農”。他領頭創辦了“三農協會”和5個示范基地,并與3家企業合作對7個鄉鎮、16個村,近2000畝土地進行測土配方,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從2009年開始,他利用“三農協會”,積極請專家幫助農民種菜、會診把脈,開展了“送科學技術下鄉,解決種植難題”的活動,先后20多次就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溫度控制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入棚講解,較好地解決了菜農遇到的技術難題。這項活動開展兩年來,共救治移動大棚216個、日光溫室123個,至少為農民增收68萬元。在他的帶領下,羅文皂鎮千棟日光溫室全部采取無公害生產的方法,種植的新品種甜瓜和西瓜均達到了無公害食品的標準。
為了進一步做好示范,不斷擴大無公害蔬菜生產面積,讓更多的農民受益,2009年,靳科積極參加了共青團中央和上海種都公司共同舉辦的促進農村青年創業就業培訓會。他和“三農協會”的同行打算同上海種都公司合作,成立上海種都特約服務站,這樣就可以形成推廣新品種→大棚示范→田間指導→農產品銷售一條龍服務體系,為農民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提供全程服務。
擔任陽泉市郊區平坦鎮魏家峪村副書記的田玲,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成為了村民心中的好村官和陽泉市“十佳大學生村官”。
積極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陽泉市鳴鳳肉食加工有限公司是魏家峪村經濟發展較好的企業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管理、資金、人才和政策方面的制約,限制了其規模發展,為了能夠徹底改變村辦企業小作坊的模式和給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收渠道,田玲協助村干部向省中小企業局申請項目資金200萬元,組織村里的養殖戶成立“陽泉市富民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為村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該村成為了全市最大的肉雞加工生產基地。
加強農村黨建、搞好群眾工作。農村黨建是田玲分管的主要工作之一。她通過摸底調查和參加黨內民主生活會,熟悉、掌握了全村黨員的“第一手”資料,并對全體黨員建立了電子檔案,詳細記錄了每一位黨員的入黨時間、所屬支部和參加組織活動等情況,對流動黨員和年老體弱黨員進行了重點登記和專門管理。同時,她利用元宵節、“三八婦女節”和傳統廟會,組織全村男女老少參加趣味運動會、秧歌比賽、文藝匯演等活動,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
陳小寧是大同市新榮區黍地溝村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上任后,他主動和村“兩委”干部協商,怎樣才能改變黍地溝村苗木種植現狀、增加黍地溝村農民收入。他創建了稀有苗木生產示范園,現在稀有苗木生產示范園已成功調整了全鄉1000畝林木種植結構,而且改變了當地林農的種植觀念;他創建的黍地溝苗木品牌,由于生長環境好、成活率高獲得同行和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深受當地園林和綠化人士的歡迎。他每年都邀請種苗方面的專家來村進行指導或者自己上網搜集有關資料,對全村苗木種植戶進行科學種植、苗木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訓,使廣大苗木種植戶掌握了科學種植知識,懂得了如何預防病蟲害、如何合理施肥,使村民種植的苗木均達到了優質標準。現在,黍地溝苗木在大同苗木市場中占到了很大的比例,他也因此成為了新榮區小有名氣的“苗木經紀人”。
趙鵬,現任晉城市沁水縣嘉峰鎮永安村村委會主任助理、沁水縣第七屆政協常委、沁河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擔任大學生村干部以來,他認真參加各類學習培訓,積極配合村“兩委”班子開展工作,完成了黨建工作制度的起草、村級組織檔案整理、新農村建設規劃、文明和諧村創建等相關工作;積極參與社會綜合治理、換屆選舉、危房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抗日戰爭史調研等工作;協助村“兩委”完成了永安村移民并莊和瓦斯抽放站兩個項目的土地規劃設計、可研立項、層層報批等工作,確保了兩個項目的順利開工。
與此同時,他充分利用農村工作的有利條件,通過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馮村村志》、《五里廟村志》、《張峰村志》等大型文化工程項目的編撰,《永安村志》等項目也已啟動。這些項目的實施,促使具有鮮明歷史特色的農村文化得以記載、傳承,對于農村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09年春天,他自籌資金創辦了沁水縣鵬程農牧科技開發公司,引進了中華紅葉楊培育項目,建立了沁水縣中華紅葉楊石室繁育基地,直接為當地村民提供長期零工崗位50余個,為租地農戶每畝平均增收800至1000元,促進了上百名群眾的增收致富,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認可。趙鵬先后被授予“晉城市優秀大學生村干部”、“晉城市優秀共青團干部”、“晉城市優秀科技特派員”、“沁水縣優秀大學生村干部”、“沁水縣優秀社情民意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2008年12月26日,高旭彬以全票當選清徐縣馬峪鄉圪垛兒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成為山西省第一個以全票通過的黨政“一肩挑”大學生村官。
圪垛兒村地處山區,長期存在吃水難、澆地難、行路難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高旭彬走訪了村里的每家每戶,多次召開“兩委”議事會、黨員會和村民代表會議,集中群眾智慧、準確分析村情,找到了制約發展的瓶頸,制定了科學的發展思路和工作計劃。一年半來,在基礎建設方面:積極籌資新建了雨水集蓄工程、衛生所和農家書屋,鋪設了4000多米的輸水管,修建了寬4米、長4公里的砂石路,硬化了大街小巷,切實讓老百姓嘗到了科學發展的甜頭。在農業種植方面:成立了錦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調整種植結構,進行規模種植。目前,100畝矮化駿棗大棚種植示范田已初具規模,60畝無公害瓜果蔬菜也初見效益,為村民增收開辟了渠道。
高旭彬的工作得到了組織的肯定。“踐行科學發展,帶領村民致富”的事跡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中報道。2009年獲得了山西“五四”青年獎章,2010年獲得了“太原市勞動模范”、“太原市優秀大學生村干部”、“太原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2007年,王進旭被分配到山陰縣南辛莊擔任村主任助理。入村后,他主動協助村“兩委”跑項目、爭投資,切實解決了群眾關心和阻礙全村經濟發展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充分利用黨員之家、老年之家、學習之家三個陣地,豐富了農村業余生活和文化生活;專門為村民搭建了農產品信息平臺,通過培訓讓村民變成了“有文化、會電腦、懂技術”的新型農民。
2010年以來,他和村“兩委”依托當地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引領農民發展大棚蔬菜建設,通過規模發展、以點帶面,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他說服父母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30萬元,又四處籌借了20萬元資金,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總投資180萬元,新建了占地60畝的蔬菜、花卉大棚共30座。目前,大棚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生產,預計可帶動全鄉蔬菜、花卉種植戶增收2000萬元以上,同時可解決300多人的就業問題。
郭科利是翼城縣王莊鄉王虎村黨支部書記兼王莊鄉創業協會會長。他協助老支書,多方籌資,利用2009年冬季農閑的三個月時間,動用土方50000方、機械車輛20余臺,動員勞力200多人,修建了滿足大型車輛通行,高5米、寬15米的河壩,改變了由于坡窄而陡導致貨物運不出村的歷史;在水利局的幫助下,他修建了一座能夠蓄水100立方的蓄水池,解決了老百姓吃水難的問題。
搞好服務,情系民生。他自掏腰包,為村民免費印發科學養殖技術的培訓資料;自學焊接技術,為村里焊接標準母豬產床,避免了豬仔被母豬壓死、咬死事件的發生;在他的帶領下,王虎村生豬養殖初見規模,現存欄3300余頭,且生豬以高于市場價0.2—0.24元的價格暢銷外地;他多次到永和縣等地,為村民引回優質棗芽,并在縣紅棗協會的幫助下,利用村周圍得天獨厚的酸棗資源優勢,嫁接棗樹20余萬株,使村民們的收益有了較大提高。
2007年9月,郭白娃被選聘到運城市鹽湖區上王鄉郭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經過多次調研,他發現郭村的產業結構單一,只有旱地小麥、綠豆等種植業,加上當地缺水嚴重,村民祖祖輩輩都是靠天吃飯,要想增收十分困難。面對這一情況,他立志要帶村民摸索一條致富路。經向專家請教、多方實地考察后,他把在陜西楊凌找到的一種產綠殼蛋的烏雞新品種確定為致富項目,并積極籌集資金、學習養殖技術,為發展烏雞養殖做準備。2008年4月,在他的帶領下,郭村成立了烏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為了打開銷路,進入高端市場,他注冊了“上王鳳”商標,并將外包裝申請了國家專利。綠殼蛋一上市就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合作社就發展了8個養殖場、120家養殖戶,綠殼蛋暢銷太原、三門峽、北京等地。2009年參加合作社的村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0%,吸引周邊鄉鎮的村民也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
2008年,李鵬被選聘到和順縣青城鎮前虎峪村擔任村委主任助理。入村后,他立志要改變這個山村落后的面貌,通過走訪農戶、實地考察、專家指導,他發現養殖美國“七彩山雞”投資小、見效快、易養殖,適合農村閑散勞動力飼養。于是,2009年7月他和其他兩名大學生村官自籌資金10萬元,申請貸款5萬元,組建成立了和順乾元養殖有限公司,進行“七彩山雞”試養殖。通過公司的示范和帶動,全鎮13個村的農戶開始養殖“七彩山雞”,公司采取“統一雞苗選購、統一飼料配給、統一衛生防疫、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成雞銷售”五統一服務,為養殖戶提供了保障,2009年底養殖戶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汾陽市杏花鎮西堡村的大學生村官薛春曉,借助西堡村自身的區位優勢,協助村“兩委”制定了農村產業化發展規劃,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將科技興農規劃與專業合作社有機結合,在村內鹽堿地種植蘆薈,以特色農業代替傳統農業,增加了農民收入。
建網站,幫民富。薛春曉充分利用“我愛我村網”的網絡平臺,建立了西堡村門戶網站,并申請為“掌門人”。通過網站為村民免費提供招工信息、供求信息和致富信息等服務。通過網絡平臺,借助西堡村緊鄰汾酒集團的區位優勢,協助村“兩委”招商引資,引進了酒廠和瓷瓶廠兩個企業,增加了全村的經濟收入。2009年1月20日,西堡村被評選為山西省“十大魅力村莊”。
抓重點,促民諧。薛春曉協助村“兩委”制定了環境整治方案、衛生公約;制定了村“兩委”工作制度,進一步規范了黨總支、村委會工作;組織成立了“杏花票友協會”、“老年協會”和“鄉村門球隊”,豐富了村民業余生活;動員村民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社,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