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艷
馬駿與寧安
高 艷
馬駿,作為從黑龍江走出的革命先驅,是在中國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過渡時期涌現出的我黨杰出的革命者,周恩來、鄧穎超的親密戰友,是“五四”運動主要青年領袖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活動家和領導者,并在黑龍江省寧安縣——他的家鄉,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東北地區第一個黨小組。
馬駿(1895-1928),又名天安,字遹泉,號淮臺。出身于黑龍江省寧安縣(原屬吉林省)一個回族家庭的馬駿,家境較為殷實,8歲即入私塾讀書,11歲進入由他父親集資創辦的清真小學。1910年考入江沿兩等小學。寧安縣北接中東路,東靠海參崴,常有俄人出入,馬駿從小就能說些俄語。他從小性格剛烈,好打不平,革命者的激越與胸懷即初露端倪。隨著日漸成長,國事,在少年馬駿的心中變得越來越清晰與沉重。1912年下半年,馬駿離開家鄉去省城吉林一中讀書。暑假回家,馬駿在寧安發起一場抵制日貨的斗爭。他還組織并參加演出了話劇《一片愛國心》,以此喚醒人民起來斗爭。
和當時許多進步青年一樣,他積極向往外面更闊大的世界,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1915年,20歲的馬駿來到新思潮比較活躍的天津,考入天津私立南開學校,在一次演說比賽中,馬駿以《如何人格方可謂之有價值》作了充滿愛國主義的激情演說,獲得第二名。這可以說是他在探索真理道路上所做的自我思考與回答。在這次演說中,周恩來也成為前五名優勝者,二人從此相識相知并成為莫逆之交。
南開求學期間,馬駿把在學校接觸到的新思想帶回家鄉,在清真小學、清真寺等處,召集群眾宣講“二十一條”的侵略實質,揭露袁世凱的賣國罪行。他帶領學生在街頭巷尾高唱《勿忘國恥歌》,演新劇《一念差》,痛斥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他還應邀到清真小學、省立四中等校,向學生作了題為《中國現代學生的出路》的講演:“我們學生讀書是為了求知救國,不是為了升官發財……為民為國挽救社會的神圣責任就在我們這一代肩上。”
1918年9月,馬駿在家鄉寧安與楊秀蓉女士結婚。周恩來送給他們兩個鏡框,兩條毛嘩嘰被面,并建議他們婚禮從簡,破舊立新,廢除宗教禮儀。馬駿的行為引起當地思想守舊老人們的不滿,他即席發表見解,說“現在的中華民國,許多制度都在改變。諸位也許不相信,將來整個世界也要變,社會也要變”。
“五四”學生愛國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南開學校讀書的馬駿,廣泛組織學生,發起并成立了學生聯合會,以非凡的組織能力和影響力領導天津學生聲援北京的愛國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青年領袖之一。他組織學生罷課、商會罷市。為力勸商會罷市,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的愛國運動。在當時有名的“馬駿大鬧天安門”斗爭中,馬駿作為青年領袖,在學生及各界群眾中贏得了極高的聲望,自此,他以“馬天安”自稱。
1919年9月,馬駿和周恩來、郭隆真、鄧穎超等20位青年成立了革命團體--“覺悟社”,出版《覺悟》雜志,宣傳進步思想,成為天津反帝愛國運動的領導核心,在北方革命社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是共產主義小組的萌芽。
1920年8月,他響應李大釗“到工農群眾中去從事實際工作”的號召,不久回到家鄉寧安,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在工農群眾和青年學生中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五四運動的意義,以喚起家鄉人民的覺醒。11月,寧安劣紳孫彥卿、何光甲勾結日本人修筑寧海鐵路,成立“旭東伐木公司”和“富寧造紙公司”,妄圖出賣我國資源。馬駿組織教育界的師生在“老戲園子”召開民眾大會,揭露孫彥卿、何光甲等人的賣國罪行,使他們的陰謀未能得逞。
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就十分重視東北地區的革命斗爭。黨組織派馬駿到東北地區工作,他以故鄉寧安為基地,活動在哈爾濱、綏芬河、齊齊哈爾、白城子、雙城、吉林、長春、四平、牡丹江、海參崴等地,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成為吉林、黑龍江及整個東北地區最早從事革命活動的共產黨員之一。
1921年7月,馬駿在天津入黨,成為天津的第一批共產黨員之一。年末,在吉林四中(校址在寧安)為救濟直魯災民舉行義演。
1922年,馬駿到哈爾濱從事地下工作,開展反帝愛國宣傳,在寧安建立了吉林省第一個黨小組,也是東北地區第一個黨小組,成為東北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同年2月,馬駿從哈爾濱回寧安,在省立四中以代課教師身份開展革命活動。他曾應乜河兩級學校的邀請,到校宣傳新文化及五四運動,傳播馬列主義思想,鼓勵學生和工人團結起來,為爭取生存權利而斗爭,受到鐵路工人和學生的熱烈響應。當地土豪劣紳賣國賊叫嚷要鏟除馬駿,他毫不畏懼仍然堅持革命斗爭。
1923年夏,馬駿在家鄉組織“寧安回民崇儉會”,倡導破舊立新,廢除婚喪嫁娶中的陳規舊習。“寧安回民崇儉會”還制定了章程,印發到回族各家,在群眾中產生了深刻影響。
1925年9月,應李大釗函召,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次年9月,當選為中山大學學生公社書記。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同時,奉系軍閥張作霖在順直地區加緊捕殺共產黨人,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京區執行委員會遭破壞。4月28日,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被絞殺。
1927年夏,馬駿奉調秘密回國,臨危受命任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負責重建北京市委。11月,由于同志的背叛,馬駿被捕。
在軍閥張作霖的獄中,馬駿受盡各種殘忍的法西斯酷刑,但他為掩護一起被捕的同志,仍舊承擔了一切責任。敵人威逼利誘,他不折不屈。他說:“叫我不宣傳馬列主義,不搞革命,這比太陽從西邊出來還難!”他抱定了必死的心,為自己寫下“故共產黨員馬駿之墓”的碑文。
1928年2月15日。
馬駿穿潔凈的藍色長袍,藍色禮服呢馬褂,兩腳帶鐐,從容赴刑。他微笑著勸痛哭不已的夫人,不要悲傷,好好撫養孩子長大,隨即將身上的長袍和馬褂脫下,說“免得弄臟,怪可惜的”,交給夫人留作紀念。
他昂首,高唱《國際歌》,長須迎風飄逸,向沿途群眾大聲疾呼,“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犧牲時,馬駿年33歲。
馬駿犧牲后,回族群眾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料理后事,并將他的遺體葬于朝陽門外回民墓地。1951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為馬駿烈士舉行了公祭儀式,在原地重新修建了烈士墓,墓碑上刻有郭沫若手書的“回族烈士馬駿同志之墓”10個大字及碑文。墓室頂部雕有阿拉伯文。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馬駿烈士墓地遭到破壞。1987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為馬駿烈士重修墓地,在漢白玉墓碑的正面,鐫刻著鄧穎超題寫的“回族烈士馬駿之墓”8個大字,背面刻有烈士生平。在墓地前方右側的一塊石碑上,刻有重修馬駿烈士之墓記。
馬駿紀念館于1995年6月落成于馬駿家鄉寧安市,同年8月31日,寧安市委、市政府隆重舉行了“紀念馬駿烈士誕辰100周年暨馬駿紀念館開館儀式”。鄧穎超生前抱病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伍修權、費孝通、王光英等國家領導人也為紀念館題詞賀勉。馬駿紀念館展出739件展品。最為珍貴的有“五·四運動”中留日同學會贈給馬駿的留日紀念章,馬駿設計并使用的書柜、書桌,開展地下革命活動的接頭標志物茶瓶、念珠等文物,再現了他光輝的革命生涯。馬駿紀念館已成為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1999年,馬駿烈士生平事跡陳列被評為“黑龍江省十大優秀陳列”之一。2001年,馬駿紀念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又被國家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