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法學案例研習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2011-08-15 00:53:36田士永
中國法學教育研究 2011年3期
關鍵詞:案例分析課程

田士永

一、概說

法學教育的性質以及法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決定著法學教育的過程,涉及包括法學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材選擇等多方面的內容。對于中國法學教育的性質以及法學人才培養的目標,法學教育同行已有很多思考。①相關研究非常多,集中論述可以參見以下三部作品:賀衛方主編:《中國法學教育之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1版,何美歡:《論當代中國的普通法教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以下簡稱,何美歡:《論當代中國的普通法教育》),冀祥德等:《中國法學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1版(以下簡稱,冀祥德等:《中國法學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央政法委等中央機關和國家機關主導下的“政法院校招錄培養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中國政法大學六年制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三三制”改革試點等,都是對法學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深入思考后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從培養法律職業人才以及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自 2005年起在法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中系統開設案例研習課程,并將其作為獨立的課組,要求學生至少修讀 2學分,即至少選修一門案例研習課程。①參見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印《中國政法大學本科教學計劃(2005)》,第10頁。自 2010年起,案例課組的最低學分要求增加為 4 學分,即至少選修一門案例研習課程。②參見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印《中國政法大學本科培養方案(2010)》,第13頁。案例教學無論是在英美法系還是在大陸法系都是重要的課程或者教學方法。③例如,美國從蘭戴爾之后案例教學就不斷得到推廣,參見[美]羅伯特·斯蒂文斯:《法學院》,閻亞林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第66頁以下,而練習課、學習小組等也是德國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參見奧拉夫·格羅施(Olaf Grosch):《法學學習導論》(Studienführer Jura),2002年版(以下簡稱,格羅施著《法學學習導論》),第81頁以下,尤其參見,第83-86頁,同時參見,邵建東編(著)譯:《德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與律師職業》,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第4-5頁。中國政法大學獨立設置案例研習課程應該有助于通過課程體系改革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自2007年春季學期開始,筆者連續五個學年春季學期承擔“民法學案例研習”課程的教學工作。在五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對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其實現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同時也略有思考。通過總結該門課程的教學實踐,筆者希望能夠與同行交流對法學教育的相關思考,為法學教育作出一名法學教師應有的貢獻。為此,本文將首先介紹該門課程的基本情況,然后分別介紹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內容。

二、民法學案例研習課的基本情況

“民法學案例研習”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其教學內容為民法案例研究與分析,具體包括民法總論、債法、物法、親屬法、繼承法等方面具有啟發性、現實性和綜合性的案例,旨在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行案例分析,綜合復習民法相關課程所學知識,訓練學生的法律思維,培養學生從事法律職業的基本要求,提高學生運用法學理論適用法律的能力,提高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和公開場合表達能力。本課程采用小班教學,教學形式以課下撰寫案例研習報告和課堂討論相結合為主,以教師、學生之間的雙向或者多項互動、對話和研討為基本學習方式。①參見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印《中國政法大學課程指南(2007)》,第94頁。

“民法學案例研習”在本科生第四學期開設,②參見前引《中國政法大學本科教學計劃(2005)》,第13頁,同時參見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印《中國政法大學本科培養方案(2006)》,第12頁,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印《中國政法大學本科培養方案(2008)》,第13頁,前引《中國政法大學本科培養方案(2010)》,第13頁。其先修課程包括第二學期開設的“民法學原理(一)”(以民法總論為主要教學內容)、第3 學期開設“民法學原理(二)”(以物權法和債法總論為主要教學內容)、第4 學期開設的“商法(一)”,③參見前引《中國政法大學課程指南(2007)》,第94頁,同時參見前引《中國政法大學本科教學計劃(2005)》,第11-12頁。屬于單獨開設的選修課程。④案例教學至少可以采取三種方式:傳統理論教學中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單獨開設的單科案例課程和綜合性案例課程。參見前引冀祥德等:《中國法學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第171頁。之所以作為選修課程,主要是受到學分的限制。從培養方案的教學進度安排分析,第四學期學生往往同時修讀“合同法”、“侵權行為法”和“親屬與繼承法”等課程,因此,修讀“民法學案例研習”課程在知識儲備方面存在一定欠缺。當然,從“合同法”、“侵權行為法”和“親屬與繼承法”等課程修讀的角度分析,很多學生會帶著“民法學案例研習”課上發現的相關問題去學習相關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對“民法學案例研習”課程的認可度較高。根據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⑤為加強“民法學案例研習”課程建設,不斷提高該門課程教學質量,筆者設計了《民法學案例研習》調查問卷,在每學期期末隨堂發放給學生進行無記名調查。五個學期累計收回 158 份調查問卷,其中 2007年春季學期 8 份,2008年春季學期 23 份,2009年春季學期 33 份,2010年39 份,2011年55 份。問卷的問題除個別有量化指標外,大多是學生主觀感受式的問題,其選項一般包括從積極到消極的四種主觀判斷,例如 A 很明顯、B.比較明顯、C.不明顯、D.沒有(提高)。這種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至少能反映出學生的主觀感受。約 75%的學生認為開設這門課程的意義很大,約24%的學生認為意義較大。至于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學生整體上認為實現得較好。

三、教學目的

(一)概說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行案例分析,綜合復習民法相關課程所學知識,訓練學生運用法學理論適用法律的能力,提升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和公開場合表達能力。①前引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印《中國政法大學課程指南(2007)》,第94頁。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進行案例分析

教學目的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行案例分析強調兩個方面:其一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其二是進行案例分析,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就會受到影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中國政法大學“教學主體觀”②中國政法大學的“教學主體觀”是:在辦學上教師是本位,在教學關系上學生是主體。參見,《中國政法大學本科教學水平工作評估自評報告》,2007年9月,第10頁。的體現。之所以強調案例分析,是因為案例分析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國際通行的法學教育方式,而案例分析的核心是練習,德國案例練習課所用的德文“bung” 也包括練習的意思,③關于德國大學法學院的教學形式,可以參考劉飛的相關介紹,劉飛:《德國公法權利救濟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1版,第226頁以下。而 “學習技能首先要做的是練習,不斷的練習,直到學生達到自動化程度”。④前引何美歡:《論當代中國的普通法教育》,第105頁。

(三)綜合復習民法相關課程所學知識

民法學是法學的基礎,近代法學教育起源于羅馬私法的研究與教育,⑤[英]梅特蘭等:《歐洲法律史概覽:事件,淵源,人物及運動》,屈文生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1版,第101頁以下,尤其參見,第38 節“博洛尼亞法學院” 、第41 節“各大法學家及他們的方法”。同時參見,赫爾曼·朗格(Hermann Lange):《中世紀羅馬法》(R?misches Recht im Mittelalter),1997年版,第36-46頁。民事法在立法和司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法學理論的基礎,因此,應當成為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①同樣,在司法考試中民法的比重也非常大,以至于參加司法考試的人中有“得民法者得司考”的說法。當然,民法分高未必通過司法考試,但反過來說“失民法者失司考”應該問題不大。

民法學課程在不同學校的具體設置不盡相同,但教學內容基本一致:總則、債法(含合同法和侵權法)、物權法、親屬法與繼承法。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設置根據教學需要經過了數次調整:2001年,設置專業必修課“民法學原理(上)”(第三學期,4 學分)和“民法學原理(下)”(第4 學期,4 學分);②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中國政法大學本科教學概覽》,2001年8月,第24頁以下。2003年,設置專業必修課“民法總論”(第2 學期,4 學分),專業選修課包括“物權法”(第2 學期,2 學分)、“債與合同法”(第3 學期、3 學分)、“侵權行為法”(第3學期,2 學分)、“親屬繼承法”(第3 學期,2 學分);③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中國政法大學本科教學計劃》,2003年8月,第1頁以下。2005年,設置專業必修課“民法學原理(一)”(第2 學期,3 學分)、“民法學原理(二)”(第3 學期,5 學分),專業選修課包括“合同法”(第3 學期、3 學分)、“侵權行為法”(第3 學期,2學分)和“親屬與繼承法”(第3 學期,2 學分),此外設置單獨的案例課組和研討課組,分別開設“民法學案例研習”(第4 學期,2 學分)和“民法學研討課”(第5 學期,2 學分);④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中國政法大學本科教學計劃(2005)》,2005年10月,第5頁以下。2006年基本沿用 2005年的課程設置,但將《合同法》和《親屬與繼承法》的開課學期調后一個學期并且將選修課春秋季連續開課;⑤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中國政法大學本科培養方案(2006)》,2006年6月,第1頁以下。2008年基本沿用 2006年的課程設置,但取消了《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的春秋季連續開課。⑥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編:《中國政法大學本科培養方案(2008)》,2008年7月,第1頁以下。2010年則在 2008年基礎上調整為“民法學原理一:總論”、“民法學原理二:債法”和“民法學原理三:物權法”三門必修課程和“民法學原理四:親屬法與繼承法”選修課程。

目前的課程設置缺乏對民法學相關內容進行系統復習的內容,而且學生在第6 學期之后基本沒有民法學課程必須修讀,為此,本課程將系統復習民法學相關內容作為教學目的之一,而綜合運用民法學知識也是進行案例分析所必需的。為了使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復習民法相關內容,筆者強調學生應當自己獨立整理民法上的請求權規范基礎,其內容應當涵蓋《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等基本民事法律。這項作業工作量非常大,但對于學生復習、鞏固和整合民法知識,應該有較大幫助。

(四)提升學生的能力

“民法學案例研習”在教學目的上強調了訓練學生運用法學理論適用法律的能力,提升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和公開場合表達能力。這些能力不是法學專業應當具備的全部能力,①何美歡的作品介紹了不同研究報告以及律師等對于法律技能的期望,頗值重視,參見,前引何美歡:《論當代中國的普通法教育》,第200頁以下。但卻是最基本的專業能力。

之所以強調學生運用法律理論適用法律的能力,是因為法學專業的整體培養目標應當是職業教育,而法律職業需要的基本能力是適用法律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傳統的講授課程中能夠培養,但卻不夠充分,因為學時限制等原因,傳統的講授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法學知識的傳授為主。因此,本門課程特別強調運用法律理論適用法律的能力,尤其是通過案例研習的訓練方式來培養這種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訓練,約 34%的學生認為自己運用法學理論適用法律的能力有很明顯的提高,約 61%的學生認為這項能力提高得比較明顯。

之所以強調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是因為這是學生持續學習能力的基本內容。學生在大學不可能學到將來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識,終身學習的能力越來越成為現代大學人才培養必須重視的一項能力,為此,學生應當了解各種信息源,能夠迅速找到與工需要相關的信息,并對相關信息作出分析判斷,經過整理相關信息后形成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信息。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訓練,約 17%的學生認為自己查閱資料的能力有很明顯的提高,約 77%的學生認為這項能力提高得比較明顯。

之所以強調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和公開場合表達能力,是因為法律職業的重要工作內容是表達,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這種能力可以在將來工作中逐漸培養,但大學課堂完全可以附帶進行這種能力的培養,并且通過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和公開場合表達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訓練,約17%的學生認為自己書寫能力和公開表達能力有很明顯的提高,約 68%的學生認為這項能力提高得比較明顯。

四、教學安排、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實施

(一)教學安排

中國政法大學的教學周為 18 周,選修課安排在第18 周隨堂考試,因此,本門課程實際教學周為 17 周,一般安排如下:第1 周介紹本門課程,內容包括案例研習的基本方法以及本門課程的安排,第17 周則集中進行總結,包括學生在本學期學習中存在疑問以及對本門課程的意見和建議等,其余 15 周進行案例研習,一次課集中研習一個案例。

(二)案例研習

案例研習是通過分析具體案例,練習解釋和適用現有法律。案例分析集中于法律問題分析,注意分析與案件有關事實的法律意義,但不進行事實問題調查與證明。①法律職業者當然應當學會查明事實,但由于我國大學的學制設計使得大學期間的法學專業學習時間非常有限,這種情況下法學基本內容的學習就應當成為法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即使大學期間需要學習如何查明事實,也可以在其他課程中進行訓練,因此,本門課程并未將查明事實的訓練作為教學內容。這種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德國的法律教育教學實踐的影響。在德國法學專業的大學學習(包括第一次國家考試)中,案例分析中的事實一般也是給定的,不要求學生查明案件事實。參見 [德]迪特爾· 梅迪庫斯(Dieter Medicus):《民法基礎》(Grundwissen zum Bürgerlichen Recht),2004年第6版,第6頁。法律問題分析主要是現行法的適用,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適用現行法的能力,同時,在討論中允許學生從不同當事人的角度進行分析,這也體現律師作為法律職業的基礎的要求。

案例分析有不同方法,中國傳統的案例分析以法律關系分析法和歷史分析法為主。②參見王利明:“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討”,載《政法論壇》第22 卷第2期,2004年3月,第118頁以下。法律關系分析法,即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三段論的適用以準確適用法律,作出正確的判決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歷史分析方法,是指按照案件事實發生的過程,依序檢討其法律關系。通過按照時間順序考察法律事實,確定法律關系的變動,最終推導出相應的法律效果,從而得出結論。

本門課程進行案例分析,以請求權方法為主。請求權法方法,是指以請求權基礎為出發點分析案例的方法。③參見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以下簡稱,王澤鑒著《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第42頁。請求權分析的基本范式是:誰可以向誰,根據何種法律理由,提出何種主張(qui, quid, a quo, qua causa)?④鄭永流:《法律方法階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第4頁,同時參見,前引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第34頁。第一個“誰”在訴訟程序中是原告,在仲裁程序中是申請人,第二個“誰”在訴訟程序中是被告,在仲裁程序中是被申請人,“提出何種主張”涉及的是請求權,包括請求權的種類、內容、救濟方法等,而“根據何種法律理由”則是其法律根據,即請求權的法律基礎。這種案例分析方法,在德國的民法案例分析中,是基本的案例分析方法,也在其國家考試中被廣泛采用。①最典型的作者應該是梅迪庫斯了,而他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作品,恐怕是他以請求權基礎體系為線索編寫的教科書。參見,[德]迪特爾·梅迪庫斯(Dieter Medicus):《民法》(Bürgerliches Recht),2004年,第20版。受其影響,我國臺灣地區學者也大力提倡這種分析方法。②尤其是王澤鑒。他提出法學教育改革的關鍵點之一是積極推展“案例研習”的教學方法,而其所著《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更成為這方面的經典教科書。參見前引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第3-4頁。近年來,王澤鑒在大陸高校的講座中,多次推薦德國的案例研習(übung)和美國的案例分析(Case Study)方法。

對于以請求權為其內容的案例,應當采用請求權分析法。對此,王澤鑒明確指出,這是因為這種分析方法既適合實務需要,又符合經濟原則,能夠確保分析內容的妥當性,因而具有合目的性。③參見前引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第45頁。從培養法律職業人的角度分析,這種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請求權基礎的方法適合法律職業的需要。法律職業人應當避免發生法律爭議,如果發生法律爭議,應該明確需要解決的爭議問題并且解決該法律爭議問題。為避免法律爭議,需要避免可能發生法律爭議的事實出現,這一點在形成合同文本、遺囑文本等方面較為重要,對于律師、企業法律顧問以及公證員等法律職業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明確爭議的法律問題,需要判斷爭議性質,在訴訟中需要判斷訴訟類型。訴訟類型大多為給付之訴,④當然也還有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等訴訟,但很多情況下,確認之訴、形成之訴需要給付之訴作為其保障。例如,根據《民法通則》第59條以及《合同法》第54條,得撤銷法律行為需要向法院行使撤銷權。但在得撤銷合同履行之后被撤銷的情形,僅僅撤銷合同尚不足以解決問題,債權人還需要根據《民法通則》第61條、《合同法》第58條主張債務人返還已經受領的給付才能解決問題,這時的訴訟顯然是給付之訴而非形成之訴。其核心內容多屬于一方當事人有無某種給付義務。因此,往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甲對乙是否可以提出某種主張?”如果想提出某種主張,就應該進一步考慮甲對乙如果提出主張,可以提出何種主張?該種主張的構成要件是什么?本案是否符合該構成要件?⑤構成要件問題與證明責任相關,這是發現作為裁判基礎的法律事實的關鍵。許可新近的研究開始注意這一問題。參見許可:《民事審判方法:要件事實引論》,法律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第3-7頁。所發生的請求權是否存在障礙,例如抗辯權或者其他抗辯事由。對于法官而言,請求權基礎的分析方法應當成為一種重要的案例分析方法。①段厚省分析了我國目前的多元裁判方法,其內容似乎可以看作是強化以請求權基礎為核心的分析方法。參見段厚省:《民法請求權論》,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第365頁以下。盡管請求權基礎的分析方法在我國尚未成為主流的案例分析方法,但卻是應當推廣的一種方法。

其次,請求權基礎的方法有助于針對問題回答,集中檢討各種成立請求權基礎的要件,不考慮無關因素。②參見,前引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第45頁。請求權基礎的案例分析方法是一種目的指向的思維方式:直接從需要解決的問題出發,從需要得出的結論開始的逆向思維,直接分析需要考察的請求權基礎,不以行為本身為考察對象。這就可以簡化思維過程,對不必要的主客觀因素不予思考從而避免不必要因素對思維過程的干擾,從而有利于保證思維結論的客觀公正。正是因為如此,才可以確保分析內容的妥當性:法律職業人應當從法律的立場思考問題,避免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及未受節制的衡平思想。教學實踐中,有的學生會從“甲應該可以對乙提出某種請求,否則太冤太不公平了”出發思考如何分析案例,其結果往往背離法律本身,因為不同主體對公平的理解不盡相同。

(三)案例研習的教學內容

5年以來,本門課程直接研習討論了 26 個案例:兌獎案、③案例來源,“蔡廣生等訴天津市河北區民政局中獎獎品發票價格與宣傳價值不一致要求補足差價”,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1998年第1輯,總第23輯,時事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96頁至第102頁。懸賞案、④http://www.lawtime.cn/info/fanben/fwguanggao/2010073047258.html,2011年2月15日訪問。同時參見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月版)》,2010年第3輯,總第15輯,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版,第63-69頁。畫家村案、⑤相關資料參見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07)二中民終字第13692 號民事判決書,http://www.chinasongzhuang.cn/show.aspx?page=2&id=1307&cid=8,2008年1月8日上午訪問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2008)通民初字第02041號民事判決書,http://www.law110.com/lawnews/f_nongcunlawnews/2007nongcunlawcase014.html,2009年2月7日訪問。開瓶費案、①案例來源,一審: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人民法院(2001)云法民初字第1430 號民事判決書(2001年8月27日);二審: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1)穗中法民終字第2901 號民事判決書(2002年1月14日)。同時參見,“曲連吉訴廣州市白云天鮮閣酒樓返還開瓶費、賠償損失并賠禮道歉案”,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7年第1輯,總第59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第79-100頁。、假名存款案、②案例來源,“黃戀波訴中國農業銀行廈門市科技園支行假身份證存款糾紛案”,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5年2月第2輯,總第5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第118-122頁。同時參見,“龍娓荃訴梁應春確認死者生前以其名義存款應按贈與歸其所有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1994年第2輯,總第8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4年7月第1版,第76-79頁。青花碗案、③案例來源,“彭力訴郭世學等將仿制品當作古董出售重大誤解要求退貨案”,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1998年第2輯,總第24輯,時事出版社 1998年11月第1版,第108-112頁。一房二賣案、④案例來源,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編:《房地產新型疑難案例判解》,法律出版社 2007年1月第2版,第90-98頁,同時參見該書第99-108頁。同時參見,“陳勇敏訴正達公司取得預售許可證后不按事先簽訂的商品房認購書簽訂購銷合同返還已付房款和賠償損失案”,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3年第3輯,總第45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4月第1版,第106-115頁。房屋買賣裝修糾紛案、⑤案例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中國民事審判前沿》,2005年第2輯,總第2集,法律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第185-208頁;同時參見,“汪習國訴李光樞因裝潢工死于正在裝修的新房中請求賠償財產和精神損失案”,參見,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5年第1輯,總第5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第255-268頁。代理銷售輪胎案、⑥案例來源,“黑馬橡膠輪胎有限公司訴普利司通(沈陽)輪胎有限公司授予其獨家經營權后又允許第三人在同一區域經銷相同產品違約賠償案”,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3年第3輯,總第45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4月第1版,第290-302頁。相 關 案 例 材 料 見 http://www.34law.com/lawal/case/129/print _38431709.shtml,2009年3月16日訪問。以房抵債案、⑦參見,“林文騫等訴林子中等以未辦產權登記的房產抵債協議效力認定清償債務糾紛案”,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1996年第1輯,總第15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年6月第1版,第67-72頁。拾得動物案、⑧參見,“林旺根因飼養拾到的家畜被認領訴林保泉給付必要費用案”,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1998年第1輯,總第28輯,時事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第67-71頁。文物案、⑨參見“李子俊訴阿勒泰地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返還從其家帶走的文物案”,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2年第4輯,總第4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版,第96-102頁。三角灘地案、⑩參見,“永寧村委會訴尊村村委會等搶種鄉政府發包給其承包經營的土地侵權賠償案”,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1999年第1輯,總第27輯,時事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第74-78頁。葬墳案、[11]參見“湖南省吉首市塘坡鄉三岔坪村委會訴石靠生、石靠山土地侵權案”,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5年第2輯,總第5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第208-211頁。老屋案、①參見“宋明祥訴宋明華等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編:《北京民事審判疑難案例與問題解析》,第二卷,法律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第50-53頁。學籍案、②參見“趙波田與宿遷市希望高級中學侵犯受教育權糾紛案”,載 懷效鋒、吳 志攀主編:《高級法院案例講壇:民商法卷 II》,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第12-126頁。坐車案、③參見“余淑琴等因乘坐的出租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損害訴宜昌交運集團公司、杜支龍、李華運輸合同案”,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5年第3輯,總第53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第114-119頁。大風吹落廣告牌致人損害案、④根據電視新聞報道等材料自編。插座案、⑤參見,“趙仲淦訴淮安市無線電元件廠給其分配住房后未將其家電表與隔壁家一插座線路分離請求賠償 17年電費損失案”,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3年第2輯,總第44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第111-120頁。募捐余款案、⑥“黃寧、顧云訴江蘇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募捐余款權屬糾紛案”:一審,江蘇省如皋市人民法院[2005]皋民一初字第597 號民事判決書(2005年7月26日);二審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通中民一終字第1017 號民事判決書(2005年10月18日)。參見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5年第4輯,總第54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1版,第160-170頁。養狗案、⑦參見 http://rmfyb.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27007,2009年4月16日訪問。冒名結婚離婚案、⑧參見王禮仁、黃金波、羅紅軍:“婚姻登記糾紛訴訟 不走行政走民事——全國首例運用婚姻成立與不成立之訴解決假身份證結婚案的法理淺析”,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月版)》,2010年第3輯,總第15輯,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版,第115-121頁。同時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著:《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2010年第1集,總第41集,法律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版,第205-209頁;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編:《審判前沿:新類型案件審判實務》,2010年第5集,總第35集,法律出版社 2011年3月第1版,第27-30頁。侵害配偶權離婚案、⑨參見“周德勇訴王俊等返還受欺騙撫養非親生子費用和侵犯配偶權索賠案”,載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1年第2輯,總第36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第56-65頁。醫院串子案、⑩參見 “孫華東夫婦訴通化市人民醫院錯給所生孩子致使其撫養他人孩子達 20 余年要求找回親子和賠償案”,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第93-106頁;同時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第15 卷,法律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第313頁以下。繼承案、[11]參見“李雪花、范洋訴范祖業、滕穎繼承糾紛案”,載《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6年第7期,參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大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年8月第1版,第474-478頁;同時參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編《審判前沿:新類型案件審判實務》,2010年第5集,總第35集,法律出版社 2011年3月第1版,第69-71頁。煤氣表案。[12]參見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1993年第4輯,總第6輯,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4年3月第1版(以下簡稱,《人民法院案例選 6》),第110-118頁。同時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武漢市煤氣公司訴重慶檢測儀表廠煤氣表裝配線技術轉讓合同購銷煤氣表散件合同糾紛一案適用法律問題的函》[1992年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2)27 號]。這些案例有些原本就是一個獨立案例,有些則是由幾個案例組合而成的復合案例,其難度比較合適,但也有個別案例偏難。①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約 56%的學生認為研習案例難度適中,約 36%的學生認為研習案例偏難,8%的學生認為研習案例很難。為編輯這些教學案例,筆者查閱了大量的案例匯編,從而確保了以上案例均為真實案例,而且絕大部分來自于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輯的《人民法院案例選》。②《人民法院案例選》是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定期編輯的反映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資料性、學術性和指導性圖書。1992年起,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開始按季度編輯《人民法院案例選》,每年出版 4輯,截至 2010年12月已經出版 71輯。在前 50輯中,案例結構包括案情、審判和評析三部分,從第51輯開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人民法院案例選〉編輯工作的通知》(2005年6月23日,法辦 [2005]275 號),人民法院案例選的內容適當增加了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級人民法院的案例。隨著 2010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法發〔2010〕51號),《人民法院案例選》自第71輯起進行了改版。《人民法院案例選》長期積累了大量案例,涵蓋《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和《繼承法》等民法領域各個方面,為案例教學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素材。當然,其他案例還包括來自于《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以及網絡上的案例等等。除個別案例直接使用判決書等原始材料外,絕大多數案例都經過了筆者改編,而有些案例則由數個真實案例組合而成,以便使案例能夠符合本門課程的教學需要,③當然,也有人對使用經過大幅度編輯后的判例提出了批評。參見前引何美歡:《論當代中國的普通法教育》,第142頁。因為本門課程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訓練學生閱讀案例材料本身的能力。

以上案例的教學內容涉及民法總論、債法、物法和親屬繼承法,以財產法,即債法和物法的內容為主,其基本框架是中國現行民法中的請求權體系,練習各項請求權在案例分析中的適用:(1)合同上的請求權;(2)與合同相關的請求權;(3)無因管理上的請求權;(4)物權法上的請求權;(5)不當得利上的請求權;(6)侵權法上的請求權;(7)親屬法、繼承法上的請求權;(8)其他請求權。總體而言,“民法學案例研習”所研討案例以涉及財產法請求權者為主,尤其是《合同法》所涉及請求權者最多,而涉及親屬法請求權的案例則相對較少。在教學進度上,筆者安排研習案例時,以上列請求權體系的先后順序為根據,同時考慮學生對案例分析方法的掌握情況,堅持了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

筆者一般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進度安排選擇案例,印制完成后提前兩到三周發放給學生,以便學生能有兩到三周時間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準備課堂討論。為便于學生學習,筆者還設置了公共郵箱,以便交流上課討論的案例及相關材料。

五、教學組織形式:課下撰寫案例分析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一)概說

民法學案例研習的教學組織形式采用課下與課上相結合的方式,課下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課上進行案例討論。

(二)案例分析報告

案例研習報告旨在鍛煉學生的書寫能力,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七部分:封面,案件事實,爭議問題,請求權基礎分析,結論,參考文獻,簽名組成:(1)封面旨在使學生練習提綱挈領地表達出所完成的書面文件的性質。封面要求學生寫明課程基本信息、學生基本信息和本次案例研習的基本信息。課程基本信息包括課程名、課程號、課序號、課次等信息。學生基本信息包括學生姓名、學號及聯系方式。(2)案件事實旨在使讀者明確解決爭議問題的事實基礎,一般由教師根據具體案例提前整理,也可以由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案件材料進行抽象整理。(3)爭議問題是撰寫案例分析報告的目標指引。案例分析報告應當圍繞爭議問題分析相關內容。具體爭議問題一般由教師事先概括提出,具體問題則由學生在案例分析中提出。(4)請求權基礎分析是案例分析報告的主文。本部分應當結合請求權構成要件、法律效果等內容,具體分析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5)結論部分旨在根據案例分析就爭議問題作出明確解答。(6)參考文獻部分列明案例研習報告所使用的參考文獻,包括法典及立法理由書、注釋書、教科書、專題研究書、案例書等。(7)簽名是一份完整的法律意見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例分析中要求學生簽名旨在培養學生的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每學期至少撰寫 2-3 篇案例分析報告,在課堂報告之前向教師提交,教師修改之后返還給學生,學生根據教師的意見和課堂案例研討發現的問題,修改案例分析報告,學期末學生提交至少一份案例分析報告作為平時作業記載平時成績。教學實踐中,大多數學生能夠完成 2 篇案例分析報告的任務,尤其是擔任課堂研討主報告和評論的學生對所研討的案例,一般都能撰寫案例分析報告。但是,也有些學生僅完成一篇案例分析報告。①筆者問卷調查的158人中,學生在學習中完成的案例分析報告數量,97人(約 61%)完成了 2 份,49人(約 31%)完成了 3 份以上,12人(約 8%)只完成了 1 份。之所以如此,既有學生其他課程學習任務重的原因,也有學生不習慣課下做作業的原因,當然可能還有教師督促不及時等原因。其中有相當比例的學生雖然最終能完成案例分析報告,但不能做到在課堂研討之前提交,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準備時間不夠。筆者曾經要求報告人在報告之前向學生分發案例分析報告全文或者提綱,但僅有少數同學能夠做到這一點,主要理由一方面可能是教師提出要求后未能嚴格要求,另一方面可能是學生對于向其他同學發放報告材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應當注意的是,批閱學生案例分析報告成為任課教師負擔較為沉重的一項任務,②因此,在案例課教學中推行教學助理制,由教學助理幫助任課教師批改學生作業,很有必要。而學生則大多認為教師對案例分析報告的批閱幫助較大。③根據筆者問卷調查,認為幫助很大的約 39%,幫助比較大的約 51%。

如何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是案例研習課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為此,筆者曾經專門委托中國政法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Uni Freiburg) 各一名學期基本相同的學生分別按照中德兩國法律對同一個案例撰寫案例分析報告,④德國學生基本完成大學期間法學學習任務,正在準備第一次國家考試,而中國學生為大學本科應屆畢業生,正在讀研究生一年級,剛剛通過司法考試。本項比較工作得到弗萊堡大學教授卜元石博士(Prof.Dr.Yuanshi Bu)的幫助和支持,謹此致謝。旨在比較中德兩國學生對民法案例分析的掌握情況以及案例分析報告的不同寫法,德國學生采用的是德國典型的請求權基礎的分析方法,寫作大約有 4000 余字,而中國學生近千字即告分析結束。與中國學生的案例分析相比,德國學生要詳盡細致許多。在民法學案例研習課上討論相同案例后,筆者將德國學生的案例分析報告交學生比較,供其參考。筆者也曾經選擇個別案例嘗試寫出完整的案例分析報告,供學生參考。此外,筆者還曾經請我校赴德國交流返校的本科生在課堂上介紹德國的法學案例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報告,“現身說法”地供同學參考。對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案例研討

民法學案例研習的課堂教學主要采取案例研討的形式。首先,學生分組承擔案例報告與評論工作。學生自愿結成小組,每組負責一個案例的口頭報告與評論,并組織同學討論。每組學生可以分別從原告、被告和法官的角度闡述相關問題的見解及理由,也可以按照分析的問題進行討論。筆者在上課之前與主持小組成員會有單獨交流,以便充分了解主持小組的具體準備情況,與小組學生交流準備過程中發現問題。交流地點一般安排在辦公空間,①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辦公室其他同事的工作,謹此向各位同事表達筆者的歉意和謝意。雖然中國政法大學尚未給教師個人提供獨立的辦公空間,但研究所、教研室等辦公空間還是有可以利用的余地。交流時間提前預約,一般不低于半小時,交流內容涉及小組成員準備案例分析的工作情況、法律適用上的具體問題、課堂討論中的具體問題等,尤其注意與學生交流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以及本次案例的教學目的,重視總結交流學生的學習收獲與不足等。

課堂研討的時間安排基本是:第一報告人時間在 20 分鐘作用,第二報告人 15 分鐘左右,第三報告人 10 分鐘左右,然后自由討論 25 分鐘左右,筆者總結 20 分鐘。各組學生在時間分配上不盡相同,有些按照以上的時間分配,有些則安排第三人報告人時間稍長一些。“民法學案例研習”的課堂容量設定為 30人,①限制課堂容量,采取小班教學是開展案例研討的必要條件,因為人數過多必然影響學生參與。廣泛采取案例教學法必然提高教育教學成本,因此,大學必須要考慮如何壓縮法學教育中的非必要成本問題。旨在使學生能夠充分參與課堂研討。在課堂研討教學實踐中,筆者會有意識地適當控制主持小組所用時間,但一般不會武斷地打斷學生發言,這樣的消極后果之一是主持小組發言時間可能長于計劃時間,從而個別案例自由討論時間不夠充分,影響了深入討論。由于每節課生均自由討論的時間僅為 1 分鐘左右,因此存在個別學生缺乏發言機會進而發言不積極等情況,②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很積極和比較積極的學生約占 52%,但很積極的僅有約 6%,不太積極和很不積極的約 48%,其中有 4 份問卷選擇了“很不積極”。筆者雖然采取對發言較少學生點名發言等措施予以糾正,但仍然存在這方面的問題。為解決該問題,可以考慮將課程教學時間每次增加到 3 學時,很多學生也提出了這項建議。

為便于展開課堂討論,本門課程要求安排在活動桌椅教室,③案例教學方法的推廣對學校的教學硬件提出了要求,對中國政法大學這樣教學資源嚴重短缺的學校而言,問題尤為明顯。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學方法改革對學校必然提出了全方位要求,既需要有相互匹配的教育教學理念,也需要有相應的課程設置,此外還需要教學管理和教學硬件設施等諸多方面與之相適應。上課前幾分鐘由學生主持小組同學組織將教室內桌椅擺成“U”字形。上課時主持小組學生坐在講臺一側,以便于上講臺發言,筆者坐在講臺另一側,以便于了解整個教室的情況從而更好地與學生交流。教學實踐中,有些主持小組未能按要求布置教室,筆者有時會在課后或者評論時提及兩種教室布置在教學效果方面的差別。

主持小組學生主持報告、評論以及討論,筆者負責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學實踐中,有些主持小組學生不能很好地主持討論,筆者有時會在課后或者評論時提醒學生并適當提出改正建議。筆者的評論主要涉及兩部分,其一是報告同學的報告表現,其二是用請求權基礎的方法分析案例適用法律存在的具體問題。在對法律適用進行評論時,筆者一般會在幾個案例中系統全面地運用請求權基礎的案例分析方法對案例進行分析,這種評論側重于使學生把握案例分析的全部過程,另外選擇幾個案例針對某些重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六、教學方法及其思考

(一)方法之一:案例教學法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以案例為教學材料,通過案例分析練習解釋適用相關法律規則的教學方法。這種案例教學法,不同于美國的案例教學法。美國的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是:真正的法律就存在于上訴法院的司法意見之中,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對這些司法意見的學習、領會和研討。它與英美法的判例法傳統密切相關。①參見前引冀祥德等:《中國法學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第161頁以下,尤其參見第162頁。中國是成文法國家,盡管法院一直在推動建立案例指導制度,但案例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案例教學的主要功能就不在于通過案例發現法律規則,而在于通過案例分析,練習如何解釋相關法律規則,如何在具體案件中適用法律,在解釋和適用法律的過程中建立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②中國的案例教學大多是根據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以加強實踐教學為正當性提出來的。進而使法學專業學生養成專門化的思維方式。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升法學專業學生適用法律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但所謂實踐能力的培養恐怕是案例教學法無法完成的任務。③實踐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不一定或者必須通過案例教學的方法,恐怕只有在法律職業實踐中培養才是高效率的。關于案例教學的定位,孫遠在新近的研究中也明確指出,案例教學的重點在于養成法律思維方式,將案例教學納入實踐教學的范疇不完全妥當。參見前引冀祥德等:《中國法學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第165-167頁,尤其參見,第166頁。

關于本門課程的案例選擇以及案例分析方法,前文已經提及,此處不贅。需要說明的是,研習案例需要解決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對解決問題的好奇心,④當然,完成案例研習任務與成績之間的聯系,可能也是學生進行相關學習的動力之一。從而保證了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學習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①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認為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在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作用很大的學生約占 42%,比較大的約 47%。主動通過合作學習和對話交流等方式去進行相關學習,而其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學生學習時間的投入。②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對每次課課前準備的時間,超過 4 個小時的學生約占 26%,2-4 個小時的學生約占 48%,而筆者在與學生談話中了解到,負責報告的同學需要投入的時間會遠多于 4 個小時。同時,大多數學生反映上這門課的感覺比較累。

(二)方法之二:合作教學法

合作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互相交流,實現學生的互相教育,從而訓練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關于合作教學法的作用,李傲強調可以培養學生的諸多能力,例如傾聽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討論能力以及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③參見李傲:《互動教學法——診所式法律教育》,法律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以下簡稱,李傲:《互動教學法——診所式法律教育》),第91-92頁。在“民法學案例研習”中,筆者采用這種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分工與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得到相互教育。這是因為,法律職業分工不斷細密,單個人很難完成所有工作,法律職業人之間相互合作的必要性日益明顯。學生在案例研習中應當明確樹立合作精神,并且有合作的能力。

“民法學案例研習”采用分組教學的方法,學生以案例為單位自愿組合成為小組。一般前十次案例研討 3人一組,這是因為學生之間的時間安排不盡相同,3人一組便于學生初步溝通交流,后五次則 6人一組,旨在增加合作難度。當然,這樣安排也能保證每位同學至少參加兩個小組主持兩次案例研討。學生小組從研讀案例材料開始就會對全部工作進行分工,包括如何發現需要討論的問題、如何分工查找分享資料、如何形成案例分析報告、案例研討如何分工、如何分派角色進行討論、如何安排討論時間等等。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互相交流彼此見解,從其他同學那里發現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自己不掌握的材料等學術資源。在課前交流中,筆者會與學生小組就合作學習本身進行交流,涉及合作的必要性、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此外還會涉及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查找資料、課堂討論等對學生而言行之有效的一些具體措施。在學生開始第二次參加學生小組時,筆者有時會讓小組負責人成員介紹合作的情況并對自己小組的合作進行評價。2010年和 2011年,筆者嘗試讓學生用一個專用學習記錄本來記錄日常學習情況,對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這種效果并不明顯。

合作教學法之所以是“合作的”,在它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的強調。①[美]羅伯特·博伊斯:《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徐弢、李思凡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第282頁。因此,教師講授不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學習主體之間通過相互合作得到了相互教育,而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對話。

(三)方法之三:對話教學法

對話教學法,是指根據教學目標以及研討題,通過討論對話,不斷交流,進而發現知識的教學方法。對話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學生的對話交流,發現并提出問題,進而討論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在不斷追問的對話交流過程中使學生發現知識,正如蘇格拉底所提到的,“這種知識不是來自于傳授,而是來自于提問。”②[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1 卷,王曉朝譯,“美諾篇”,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第516頁。由于蘇格拉底通過不斷提問回答的方式使人發現知識,因此,對話教學法又被稱為蘇格拉底教學法、問答法。

對話教學法涉及到的對話至少包括主持小組成員之間的對話、主持小組成員與其他學生的對話、其他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與主持小組的對話、教師與其他學生的對話。主持小組成員之間的對話主要表現為小組內部討論,小組成員與其他學生對話;其他學生之間的對話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對相關問題的討論;教師與主持小組的對話主要表現在課前交流之中,同時也體現在課堂評論上;而教師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對話則主要體現在課堂評論以及對學生案例分析報告的批閱上。不同對話主體站在不同立場,具有不同知識背景,對相同的材料分別提出問題,交流自己對于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在相互交流中逐漸發現并掌握知識。

應當注意的是,教師在對話過程中主要負責提出問題,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啟發并自行發現答案,因此,教師的角色頂多是知識的“助產士”,①蘇格拉底的母親是產婆,他稱自己的助產術關心的是靈魂,“他們從來沒有向我學到過什么東西。由他們生育出來的許多奇妙的真理都是由他們自己從內心發現的,但接生是上蒼的安排和我的工作。” [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2 卷,王曉朝譯,“泰阿泰德篇”,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第1版,第660頁以下。而絕對不是“填鴨者”,因為學生是自由成長的主體。②當然,教師應當做的具體工作還很多。艾德勒對研討課主持人提出的要求和建議,也許應當重視:認真準備,包括討論話題以及需要討論的問題等,不滿足于學生的回答而要求學生出示理由,不允許學生含糊其辭、要學生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重復問題以便學生明確需要討論的問題、總結相互沖突的意見以便討論、使學生在討論中學會回答問題以及解決爭端等等。參見[美]艾提默·J.艾德勒:《如何聽 如何說》,呂捷譯,商務印書館 2008年5月第1版,第267-271頁。在這個意義上講,對話教學法應當是一種啟發教學法。同時,由于對話教學法需要師生互動,因此可以說是一種互動教學法,而師生互動必然需要學生參與,因此還可說是一種參與教學法。

(四)建構主義學習觀作為“民法學案例研習” 選擇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民法學案例研習”選擇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法律職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中國政法大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則是以建構主義學習觀為其理論基礎的。建構主義的基本學習觀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學習伙伴等其他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民法學案例研習”正是根據建構主義理論選擇教學方法的。①模擬法庭、來自于英美法的診所法律教育等法學教學形式和方法同樣集中體現了這種教育理論。參見前引李傲:《互動教學法——診所式法律教育》,第56頁以下。實際上,德國法學教育中所采用的“學習小組”(Arbeitsgemeinschaften)教學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教育理論。關于“學習小組”,參見前引格羅施:《法學學習導論》,第82-83頁。

傳統教學方法以傳授知識為主,強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知識傳統,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權威。“民法學案例分析”不以知識傳授為主,而在于運用學生所具備的一定知識基礎面對給定材料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主動邊緣化,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教師不再以權威面目出現,而和學生一樣是平等的知識發現者、解決問題的探索者。相比較解決問題的練習過程,教師的結論微不足道,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師生在教學上的平等和民主。正是基于以上理解,筆者在“民法學案例研習”的教學方法學的選擇上,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學以及對話式教學,強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強調通過不斷問答反思分析的正確性進而啟發學生繼續思考,②在教師反復提問過程中,學生會有某種程度的挫敗感:很多內容都學過但案例分析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這時,教師如何使某些過于敏感的學生敢于繼續參與對話就非常重要。而不側重于直接對所分析的問題直接給出結論。當然,學生傾向于要求教師提供確定結論,從而對不給出案例分析結論存在質疑和批評。案例分析的重點在分析的思維和過程,如果分析嚴密結論就應該比較可靠,學生應當確立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的自信心。筆者堅持這種理念對學生課堂報告進行評論,效果整體較好,③根據筆者問卷調查,約有 88%學生認為教師對課堂報告的分析有很大或者比較大的幫助。但是,仍有學生表示教師只提問題不給明確答案的做法,讓學生學完后仍然是“一頭霧水”。

七、相關問題:教材與考核

(一)教材問題

我國出版了大量民法案例教材,但基本是“舉案說法”性質的:以案例說明法律理論,其目的在于說明法律理論而不在于案例分析本身。有些法律方法論方面的書涉及到如何分析案例,但卻是以說明法律方法為其目的的。法院系統出版了大量案例,①至少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登的案例、《人民法院案例選》刊登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各審判庭編輯出版的“審判指導與參考”叢書中公布的案例。此外,各法院還有很多其他案例匯編。但大多只是審判案例的基本內容,缺乏對于案例的規范分析。2001年王澤鑒著《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在大陸出版,②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該書系統介紹了以請求權規范基礎的案例分析方法,對中國案例教學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民法學案例研習”以該書為主要教學參考書,對于該書介紹的案例分析方法,學生大多比較認同,但同時也反映該書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是內容問題,該書是以我國臺灣地區實際施行的民法規范為基礎的,而學生“民法學案例研習”是以中國現行法為規范基礎的,具體使用時不方便;其二是語言問題,該書的語言風格與中國教科書通行的語言風格相去較遠,學生在使用時感覺很不習慣。如何編寫根據教學實踐的需要編寫系統介紹案例分析方法并且以中國現行法為規范基礎的案例教科書,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考核

“民法學案例研習”的考核分為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時成績 30-50 分,主要根據案例研習報告和課堂研討兩部分表現決定。期末開始成績 50-70 分,采用開卷考試方式,考試內容為案例分析,教師提前將考試案例發給學生,學生將案例分析抄寫在答題紙上即可。教師根據案例分析的要求,從請求權檢索的完整性、合理性等方面進行考察,包括是否將全部可能的請求權都進行了檢索,是否遺漏了重要的請求權、多數當事人之間以及各項請求權之間的處理順序安排是否妥當、各項請求權構成要件、法律效果以及請求權彼此之間關系的分析是否完整、妥當以及案例分析所表現出的學生法律解釋與適用、寫作等方面的水平。這種考核方式,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①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認為本門課程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好和較好的學生約為 89%。

八、代結論:教學效果與問題

“民法學案例研習”整體教學效果較好,體現了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也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各方面能力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與此同時,本門課程至少在以下方面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之處:首先,教學目的以及課程定位方面,“民法學案例研習”與傳統民法學的講授課程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明確;其次,在教學方法方面,在進一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第三,在教材建設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根據教學需要建設適用教材;第四,“民法學案例研習”與現代教學理論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說明,而這恐怕是提升本門課程教學水平的關鍵因素。

作者名錄

1.王利明,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100872/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

2.胡弘弘,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430074/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南路一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3.王丹丹,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9級法律碩士(法學),430074/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南路一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4.劉瑛,女,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5.陳榮飛,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401120/重慶市渝北區回興鎮寶圣路。

6.肖敏,女,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員,西南石油大學文法學院講師,610500/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都大道8號。

7.田士永,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民法研究所副教授,102249/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

8.胡靜,男,漢族,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9.劉兆敏,女,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講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0.楊飛,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102249/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

11.張麗英, 女,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2.尚寬,男,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研究生,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3.齊湘泉,男,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4.姚廣宜,女,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5.程朝陽, 男,煙臺大學法學院講師,264005/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清泉路32號。

16.和洪,男,河南省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講師,450053/鄭州市農業路31號。

猜你喜歡
案例分析課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隊活動(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隱蔽失效適航要求符合性驗證分析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計算機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電力系統不平衡分析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國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發展趨勢分析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中國衛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最大综合网|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欧美性色综合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91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青涩在线| 日韩视频福利|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毛片免费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毛片免费视频|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欧美第一页在线| 激情在线网| 色婷婷啪啪|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毛片网站| a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国产三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级毛片yw|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免费一极毛片| 亚洲综合第一页| 91网在线|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本在线国产|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a级免费视频| 色综合激情网| 黄色在线不卡| 久久黄色小视频| 五月婷婷伊人网| 男女精品视频| 97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色爽网免费视频| 久热精品免费|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欧美一级片在线|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97se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