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武金娟
“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特征和要求
河南 武金娟
以人為本是一種適應大學管理發展趨勢的科學理念,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已成為21世紀的必然趨勢。本論文從理論層面分析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特征及要求,從而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以人為本;高校學生管理;特征
“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是一種符合時代發展觀的新理念,更能體現出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以人為本”就是要求教育應當使學生得到盡可能的發展,以適應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1]與傳統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比較,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新模式有以下特征:
1.雙向互動
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導致學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思路、目標、方式、方法等都面臨創新,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單向性已經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發展著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而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突破了傳統學生管理工作模式中單純以教育、管理為主的工作方式,而轉化為以教育、管理、服務并重的工作方式。教育、管理、服務、發展間的關系是雙向的、互動的,其中教育、管理、服務三個環節都是手段,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充分發展。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勢下的表現形式,這種模式的客觀歷史條件和現實基礎是其產生和存在的真正動因。因此說雙向互動性是這一模式的顯著特征。
2.充分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的充分發展為基礎。在“教育——管理——服務——發展”這一網式結構中,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實施,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在主體、目的、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主體發生了變化。傳統模式是以學生管理工作者為主體的,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因而學校的培養目標與個人發展的期望目標存在較大差異,趨同的可能性很小。而在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中,學生是主體,學生管理工作者發揮“教育+管理+服務”的多重角色的作用,并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做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這個過程中,學生管理工作者則處在從屬、適應的位置上。其次,目標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目標,是為了“管理學生”,對學生進行規范的塑造,偏重于對學生共性的要求,忽視甚至限制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學生個體發展的條件,并為學生潛能的充分發展提供條件。再次,方式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方式是單向性的作用關系,強調關注學生的服從和接受。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在教育、管理學生的同時,更注重為學生服務,在這種雙向互動的作用關系中,兩者處在平等層面上,依據學生的需要提供服務,是相互適應的過程,所有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都因為學生主體的改變而改變,隨著學生個體差異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動態實現的過程。
3.服務貫穿全程
在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中,服務是貫穿全程的,教育是一種服務,管理也是一種服務,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本質就是服務于學生發展的過程;一切為了服務學生,為一切學生服務。可以說,強調學生管理工作的服務職能,是學生管理工作重大職能的轉變,是一種根本性的轉變,是學生管理工作者轉換角色從而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的開始。這種轉變,不僅使學生受益,而且對轉變學生管理工作者角色形象很有意義。現在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學生與學校變成了買方與賣方的關系。這種關系的轉變,對學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服務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顯性的服務包括為學生創造優良的學習、生活條件和環境,為學生尋找更多更優的就業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社會實踐、鍛煉自身能力的機會和條件,為困難學生辦理助學貸款和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等。隱性的服務包括通過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構建高尚的校園文化精神,促進學生身心愉悅,不斷提高文化素質等。不論是顯性服務,還是隱性服務,其落腳點都是要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充分發展,總體要求就是要增強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方式方法,追求高效、優質服務效果。
4.內涵豐富,外延擴展
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與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相比,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大教育觀、大管理觀和大服務觀。首先,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要求學校教育不能背離社會環境。在學生的教育中,社會教育與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學生的自我教育是本體,而學校教育只是處在中間環節。學校教育必須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充分發揮三者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要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內化為學生主動的自我教育,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采取啟發式、引導式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這就是一種大教育觀。其次,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要求在管理上必須更新管理理念。新型的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一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應該是雙向互動、平等的關系;二是要充分運用學校各種資源來進行管理,要求全體教職工參與學生管理;三是要利用好社會力量來進行管理,可以由社會管理的堅決讓社會來進行管理;四是要發揮學生自身力量來進行管理,提高學生參與管理的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性,可以通過學生干部來管理學生,讓學生自己管理學生。在服務先導下實施管理。這可以說是一種大管理觀。再次,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要求學生管理工作者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全面提升服務質量。這種服務一是全方位、深層次的服務,讓學生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服務的存在;二是充分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盡最大可能利用社會資源服務于學校教育、服務學生;三是運用學生自身力量來實施自我服務,讓學生自己服務自己,不斷提高自我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服務所帶來的便捷和愉悅,從而更好更快實現自身的充分發展。這就是一種大服務觀。
“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在特征、內涵上和傳統的學生管理相比均有許多不同之處,那么在工作要求上也有獨特之處。把握和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這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1.堅持“以人為本”
首先要處理好學生和學校的關系,確立學生在高校中的主體地位。在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下,高校管理者通常將大學生看成是被管教的人,當做義務主體而不是權利主體。學生與學校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管教與被管教、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應該是一種相互平等的“教”與“學”的關系,學校在教育管理中要保護學生自身及學生接受學校教育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應該是一種平等的權利和義務。2005年,全國實施的教育部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加強了對大學生各項權利的保護,確立了學生的權利主體地位,將有利于促進高校轉變教育管理觀念,切實尊重學生的受教育權,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新理念。可以說,學校必須為學生服務,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選擇專業、選擇教師的權利;另一方面學校必須不斷完善自身的條件,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2.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傳統的高校學生工作模式,以社會為本位,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使學生不斷強化成才目標,而這個目標主要是管理者根據國家的需要而設立的,很少考慮學生主體的內在需求及發展,抹殺了個體差異。這種理念既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也隨著學生主體性的凸現和發揮而日漸暴露出弊端。因此,學生管理部門必須確立新的工作理念。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規律,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3.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對學生強化人文關懷和健康情感教育
愛因斯坦說:“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他還說,“學校應該確立這樣的目標,學生離開學校以后,不是成為一個專家,而是成為一個和諧的人”。【2】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高等教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傳承知識,更重要的是影響和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和健康情感教育,為學生創造一個愉快、幸福的學習生活環境。尊重是教育的本質規律,個性是教育的靈魂生命,尊重個性的教育應當是21世紀教育的理性追求。尊重,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尊重學生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把學生當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嚴、有思想感情的人。“以人為本”,要體現人文和道德情感。要把人間大愛、肺腑之情、意志的力量和偉大的民族精神深深熔鑄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之中,使學生有善心并且能善行。學生管理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既有理性的又是有感情的,只有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才能以理服人。如果是從主體需要出發而得到的人文關懷,就能夠產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愛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情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人文關懷和健康情感教育在于引導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追求高尚情操,最終幫助他們發展成為一個和諧的人。
注釋:
【1】鐘志賢.素質教育:中國基礎教育的使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158.
【2】「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M].海南出版社,2000,33.
[1]彭玉丹,等.學生自我管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實踐[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
[2]馬海泉.創新高校學生管理勢在必行[J].中國高等教育,2004,(8).
[3]隋松智.堅持以人為本創新高校學生工作[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4).
[4]鄭勇,論高校學生管理觀念的現代轉變[J].江蘇高教,2004,(1).
(作者單位:周口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