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夏廣軍 陳武祿 計雁林
解剖學綜合教法的探索
黑龍江 夏廣軍 陳武祿 計雁林
一個能得到令人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法,應是幾種教學法的有機結合。隨著學生對一門科學由不知,由知少到知多的漸進性的深入;隨著一門科學的各個章節的內容的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隨之改變。單調的一種教學手段,一是容易使學生乏味,二是不符合教學的科學性;幾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法的綜合使用,定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為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在2010-2011年第一學期的解剖學教學中采用了綜合教法。
解剖學選用高職高專統編教材。按教學大綱授課,總時數為80學時、理論52學時,實驗20學時;教學時間:2010年9月到2011年1月;教學對象:2010年統招的專科生,護4班51人,護5班52人,護17班55人,護18班53人,年齡在18-20歲之間,解剖學是入學第一學期第一門醫學課程。
(一)做法
1.根據解剖學是研究人體形態結構的特點,在整個解剖學的教學中,慣用“解剖動態教學方法的啟發式”。
2.教學的初級階段,面對學生對高校生活、學習環境、學習課程的不適應狀態,教學中滲透了“情感教學”;教學內容上,針對運動系的名詞多,枯燥、難記的特點,采用了“RPT”教學法。
3.運動系教學結束后對學生進行一次調查發現,學生的專業興趣、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嚴重不足;另外根據內臟、脈管、神經系的具體特點開展了“解剖病案教學”和“導學式教學法”。
(二)幾種教學法簡介
1.解剖動態教學方法的啟發式。解剖的動態化教學是動靜結合、深入淺出,活化內容,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啟發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看成認識活動的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積極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①充分運用板圖。解剖是形態學,形態能為人們所看到。板圖線條簡單,形態靈活;能大體描繪,又能表現出精雕細刻的“動”的特點,使學生易于理解。邊講邊畫,能把抽象、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落實到為人所見、容易理解的簡單版圖上,使學生的視聽達到充分的結合,符合人腦的思維規律,啟發學生去思考問題。②把握語言的技巧。如摩擦式問答法,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新的知識和回顧舊的知識,在重溫學過的知識的基礎上而得到新的知識,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再如舉例引申法也能達到動態化的效果,并能對學生達到啟發作用。③傳授科學記憶法。醫學知識不僅要正確理解,還必須正確記憶,本人體會傳授科學記憶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記憶,而且可以啟發學生學習。
2.情感教學法。有句名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礎”。師生情感的交流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是得到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情感教學也應成為基礎教學法,對初離父母。遠離家鄉剛剛步入高校的學生更為必要。教學中以自己的滿腔熱情去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首先以親切的課堂語言來增強師生感情,以“師愛”代替”“母愛”。親切的語言除表現在知識的講解上,還表現在關心學生的生活上、關心學生的起居、關心學生的飲食、關心學生的業余愛好、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介紹學校的情況、介紹防病治病的手段等。哪怕僅占課堂的幾分鐘。親切是溝通師生心靈及情感的“金線”。其次是以教師的行動來感染學生,如學生在開展籃球、隊列比賽中,占用休息時間幫助學生訓練。實驗課中,不帶手套接觸標本來減少學生怕標本的心理,課后參加室內清掃來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等。這不僅使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提高了,也濃厚了師生感情,使有效的教育成為可能。
3.RPT教學法。是一種讓學生交替擔任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據運動系這一章的特點,在實驗課和課外輔導中采用了這種教學法。①實驗課,采用RPT重復式教學,實驗課的前一學時,由教師帶實驗課,后一學時,把教學內容分兩部分,全班分四組,由兩個小教員進行重復教師授課內容的實驗教學。一項RPT教學不超過20分鐘,留有5分鐘為學生互相糾正的時間,遇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教師給予解答。然后串組完成下一項教學內容。②課外輔導,占用晚自習時間,安排在實驗課后的1-2天,輔導是在實驗室以開發式RPT教學方法進行的。每班分為四組由4個小教員承擔不同的教學任務。學生按自己的需要參加任何一個小組,可以隨時向“小教員”提出問題進行討論,相互糾正爭論。
4.病案教學。在內臟、脈管、神經系的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解剖學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專業興趣,促進學習動力,以滿足學生要學到與臨床有聯系的一些知識的渴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形態學學習活躍起來,開展了病案教學。①理論授課,一次理論授課在講授前用6-8分鐘時間提出與本次授課相關的臨床病例或臨床現象,提出問題導出新課。②第二課堂利用自習輔導時間開展解剖病案教學活動。一次40-60分鐘,所分析的病案都有較短的病史、體格檢查、診斷治療和病理,然后用所學的解剖學知識,從各個角度分析每一病案的各個方面。
5.導學式教學法。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培養自學能力的方法。剛入學的專科生,自學能力較差,開展以自學為主的“學導式”很難實施,為了這個目標,首先開展“導學式”很有必要:一是平素注重傳授學習方法,如教師講授時學生邊聽邊想,在理解上花功夫,思路上動腦筋,注意教師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是改革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法,采用課前指導學生學習,課堂精講,學生總結和教師總結相互補充的教學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三是通過組織課外學習活動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如元旦來臨之際,組織了“向教師獻禮”的評獎活動。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兩開的大紙,讓學生把系統解剖學的內容按局解形式總結出來,不拘一格,結果所有的學生都參加了這項活動并且興趣很高,表現了極大的熱情。作品質量也相當高,大出教師的意料。這不僅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系統復習,而且提高了總結分析的自學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課堂吸收率調查。反映一種教學法的好壞和直接近期效果體現為學生的課堂吸收率。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有一定間隔、有一定代表性地調查三次。方法是授課100分鐘后出一定量能代表本次授課的專題進行課堂知識考查。結果有78%的學生課堂吸收率超過80%。
2.遷移調查和現狀調查。我們為了解教學對象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及階段現狀,并通過其來了解教學效果,為下步實施有效的教學法提供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兩次遷移性調查和現狀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整體的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逐步掌握了學習方法、自學能力,課堂吸收率及學生的學習水平都有較明顯的提高,專業興趣、學習興趣、知識的記憶、考試的自信心等都顯現了漸進性梯度,教學效果反映良好。
3.學生對綜合教法的評價。為確定解剖綜合教法能否進行或完整地進行下去,在整個解剖學教學結束后,我們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學生對此教法表示歡迎和滿意。
應用綜合解剖教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吸收率、學習氣氛等近期效果較為理想;從遠期效果來看,學生的專業興趣、自學能力得到了培養,為其他醫學課程的進行打下了基礎。
(作者單位: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