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李愛波 寧文晶 吳林柏
中職德育課程建設基本原則研究
黑龍江 李愛波 寧文晶 吳林柏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是人才發展的重要平臺。中職德育課程建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本文重點研究了中職德育課程建設過程中應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以人為本、時代性、本土化、實踐性,以促進德育課程建設的發展。
中職德育課程建設;基本原則
《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中將德育課的主要任務定位于: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法律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興衰,重在人才。道德素養是人才規格的命脈。關于道德的認識,總是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蘇格拉底和孔子都致力于道德教育。蘇格拉底認為道德就是美德,是節制與正義的結合。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仁人君子”的道德教化目標,“仁者愛人”的道德范疇體系和“為仁由已”的道德修養方法。對于道德的含義,綜合國內外的研究,可以作如下界定: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價值體系,是通過社會輿論、個人內心信念和價值觀念以及適當必要的行政手段,調解人與自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同時,道德也是個人自我完善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目標,是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
道德是人才發展的根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受制于多種因素,如社會各種需求關系,社會總的經濟發展狀況,勞動者自身的素質等。在勞動者的素質中,會做人比會做事更重要,道德素養的高低決定人才發展的高度。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就是根據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規范,培養學生解決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及集體關系的問題,創建和諧校園文化的過程。學生時期的道德狀況直接關系著其步入社會后的道德表現。企業對中職畢業生的評價往往不太樂觀:文明禮儀欠缺,言行不得體,不虛心好學。勞動觀念差,時間觀念不強,遲到早退,無故曠工現象普遍存在。不夠敬業,責任意識不強。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工程,是學校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校教育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勞動者,德育教育占據學校教育的半壁江山。
《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中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服務終身發展為目標,貼近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對接職業標準,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式,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系。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中指出: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加強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德育課程建設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勞動者的有利途徑,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中心位置。
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建設過程中,應努力體現以人為本,突出時代特色,強化本土化,重視實踐性等基本原則。
德育工作要以人為本,就是要體現以學生為本,尊重每個學生的個人意愿與特長,承認每個學生都有創造性,認可學生取得的每一點進步,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大多數中職生是以學習失敗者的身份步入中職學校大門的,心理上的失敗感較強,很少得到教師尊重。缺少學習動力,自信心不足,生活和學習目標不明確。面對中職學生特殊群體,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建設要充分尊重、關心學生。首先改變教師一言堂的現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幸福,在師生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其次,中職德育課程建設要重視學生精神家園的建設,疏通不良心理,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樂業愛業、誠實守信、團結合作、吃苦耐勞的職業人品質。
現代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加強中職學生道德建設,就要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高度概括和凝聚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要求,集中闡述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特點,是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它不僅是新時期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南和行為準則,也為中等職業學校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強中職學生的道德建設,培育中職學生高尚精神境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
德育課程建設本土化是指中職德育課程建設要根據我國國情、各地區、各行業、各學校發展的實際狀況,批判地吸收和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從社會實際、產業需求、學校實際、師生需求出發,提出符合學校發展的理論設想、研究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德育課程內容選擇上應突出學校特色,通過校規、校訓等蘊含的育人哲理,潛移默化地進行道德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利用學校、產業、企業、社區等不同的德育教育載體,變德育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切身體會,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受到教育。德育課程評價需擺脫知識測驗的單一方式,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與變化,強調過程性評價。
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道德知識、情感意志、行為習慣統一發展的過程,是內化的道德觀念外顯的過程。因此,德育在本質上就是實踐的。在中職培養模式的改變過程中,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的聯系更加緊密,德育課程建設必須以服務產業、服務企業、服務職業為核心。實踐表明,職業道德規范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把握和理解,而敬業精神、誠信精神、合作精神、吃苦精神、紀律精神等也一定要在實踐教育過程中才能很好地認識、理解、養成和內化。實習實訓是中職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德育課程建設過程中重要的實踐載體。
[1]馮曉陽.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道德問題的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10.
[2]鄭金洲.教育現代化與教育本土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7.3.
[3]劉春雁.新形勢下中職德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黑河學刊,2010.9.
[4]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
[5]李秉德.教學論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職業院校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FFB090557,子課題項目“中職學校德育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
(作者單位:李愛波,哈爾濱工業美術設計學校;寧文晶,黑河學院;吳林柏,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