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南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第一中學)
閱讀法對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重要性
◆程曉南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第一中學)
高中歷史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傳統教學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如何進一步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成為題中之義。主要論述閱讀法的運用對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
新課改 閱讀法 高中歷史教學
教育的本質在于引導我們的未來,李大釗曾說:“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由此可見,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在于豐富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尤其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高質量的歷史課堂更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培養他們的理性思考能力。筆者認為,閱讀法的實施是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部分教師并未意識到閱讀應該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大量閱讀不僅能夠幫助高中生獲取更多信息、激發對歷史常識的興趣,還能夠提升他們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判斷能力。
首先,歷史學科的特點需要高中生進行廣泛閱讀。該學科的獨特性是由它的內容和社會功能決定的。歷史課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歷史本身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過程,主要講述過去的事物,無法再現、重演。總之,歷史研究具有的間接性、抽象性、不可再現性,這就為現實中的歷史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博覽群書的歷史教學思路將有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課本知識,真正學會從對歷史的觀察思考中、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找到觀察認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
其次,高中學習的階段性特征要求高中生廣泛閱讀。高中階段課業繁重,死記硬背的復述式學習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更容易降低高中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培養高中生的閱讀技巧、指導他們廣泛閱讀,將促進學生掌握閱讀的規律,養成累積有用資料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廣泛性閱讀方法有利于高中生的心理發展。高中生思維具有較高的抽象概括性,并逐漸形成辯證邏輯思維,表現為有能力運用理論指導分析各種綜合材料。廣泛閱讀是高中生將現實生活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一個便捷的方式,真正達到“吾信歷史中有我們的人生,有我們的世界,有我們自己”(《史學要論》)的人文境界。
根據國務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原則,新課改背景下,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的使用必定有利于引導學生對古今中外的歷史時事作出客觀理性的評價。例如,歷史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培育高中生獨立思考、運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綜合素養。同時以學生為中心,始終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討論、主動摸索、主動提問、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
然而,諸多問題仍然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來,其中最值得思考的是,盡管歷史教師改變了教學方法,即將學生作為知識探索的主體。但如上所述,歷史的學科性質要求學習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學科基礎及常識,當今高中生的歷史知識的匱乏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在歷史課堂中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是十分艱巨的任務。
事實上,培養高效率的閱讀法是解決以上教學困難的良好方式。歷史與其它學科的重大區別在于,它是對過去客觀存在的事物的探究,無法再現或者借助實驗加以形象地表征。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大部分高中生簡單地認為歷史只是對歷史事件、地點、任務的記憶,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高中生逐漸失去了對歷史知識深入挖掘的動力。因此,實際教學中閱讀法的實施,應該在激發高中生的學習歷史需求及興趣的前提下,逐步引導正確、合理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在傳授學生知識前,必須同樣先使他的學生渴于求得知識。”由此可見,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意義。激發興趣的關鍵在于了解高中生獨特的心理特征,將歷史教學與高中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具體方法主要有:(1)優化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創設積極有趣的學習環境。(2)增加師生互動,轉變被動式學習模式,創設一個寬松、融洽的環境。總而言之,教學過程要重視營造歷史學科的氣氛,讓高中生們覺得學習歷史是有實際價值的,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激發出高中生對歷史知識的需求之后,應該及時對學生的閱讀法予以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能,并及時反饋。歷史學習中的閱讀不僅僅是簡單地接收信息,而是要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分析這些信息、理解閱讀的材料,養成批判閱讀和獨立閱讀的習慣。
在遵循上述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培養高中生的閱讀法:(1)編寫歷史知識教學提綱,讓學生按綱閱讀。高中生可以按照老師編寫的閱讀提綱去閱讀,把知識要點以問題形式列成一覽表,按照水平等級分為識記、理解和運用。這樣的方式有利于讓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2)讓學生養成勤于動筆的習慣。閱讀時在歷史課本上做記號,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3)閱讀過程可以分為粗讀、選讀和精讀三個步驟。首先,粗讀就是先讓學生快速閱讀本節課所學內容,對其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之后,選讀是讓學生根據提綱問題對要點內容選擇性閱讀,并獨立回答。這個策略有利于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歷史,是全面掌握基礎知識、發現問題的過程。最后精讀,讓學生對自己不理解的重點、難點部分重點閱讀,尋求答案。這三步是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和關鍵。除以上三個步驟,歷史教師應該指導高中生還做好閱讀反饋,檢查閱讀效果。例如,讓學生復述閱讀提綱的要求,或者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和檢閱,從而養成認真閱讀的好習慣。以上幾個方面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融合于閱讀法實施的全過程。實踐證明,閱讀法的培養大大地提高了高中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的閱讀法對高中歷史教學具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歷史新課程改革是教育史上的一場革命,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努力轉變教學理念與方式,特別是要講閱讀法恰到好處地運用于實際教學中。相信在上述科學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將有更加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初中歷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3]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維鼎.語文課程初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