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紅
(山東省膠南市第十中學)
試論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
◆唐曉紅
(山東省膠南市第十中學)
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是生成的本原,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劑。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成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課堂教學 前提條件 思想品德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預先的設計和課堂實際情況出現偏差的狀況,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課堂教學不是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絲毫激情與懸念的行程,而應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沒有激情的行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已十余年,始終在為這種課堂狀態(tài)努力著,究其實質,就是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是生成的本原,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劑。而沒有生成,課堂便是一潭平靜的湖水,擊不起美麗的浪花,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彰顯。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如何精心預設,如何促進生成,成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新課程理念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學生推向教學活動的前沿,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走在學生的后面,成為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智能活動主動探索、獲取知識,并在探索、獲取中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在新課程新理念下,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學生之上的傳統師者形象,新穎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將教師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要把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yǎng)者,把教學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學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個體。學習與人的生命有著共同的外延。學習活動是充盈著生命活力的,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精神對話。教學活動應該是師生在互動過程中真實、精彩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應改變老師一味地講,學生機械地聽的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指導者,學生作為涌動著個性的特殊生命體,他們的學習過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活動,而是一種全身心、全方位的投入,應弘揚學生的個性。唯有如此,才能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課堂教學活動,都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就算是強調過程的開放性,也必須精心預設活動的板塊和流程。因此,預設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一堂課的精彩程度如何,與課前準備是否充分、預設是否精妙有著密切的關系。
預設應是一種基于“生成”的預設,這樣才有利于教育創(chuàng)新,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使課堂更得心應手。預設的核心是備課,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備教材、備問題、備答案上,對教學內容條分細解,卻容易忽視對學情的分析。實際上,學情分析是為預設服務的,只有學情分析充分了,預設才會有的放矢。彈性靈活的課時容量使生成有空間。也就是說,不要讓預設的教學內容把45分鐘塞得滿滿的。如果這樣,一方面老師難免會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趕時間,忽視或較少關注學生的表現,失去一個個很好的教育契機,使教學變得沉悶、程序化,瓦解了學生的學習愿望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應有的生機和活力“消失殆盡”。另一方面,彈性靈活的時間安排會讓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沉著、冷靜地思考、傾聽,大膽地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和步驟,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發(fā)展的“生命過程”。
另外,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策略的選用,也是教師在預設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只有充分的預設,才有足夠的生成的低氣,才能為課堂的生命成長提供原動力。
課上,學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愿意跟著老師備課設定的思路走。是將教案進行到底,還是大大方方地順著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前進?這是擺在每個老師面前的一道選擇題。教學實踐告訴我,跳出備課設定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fā)現,尊重學生的批評,課堂會放射出五彩的光芒。這就需要教師盡量捕捉教學信息,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機智,及時調整策略,指導并與學生一起探究符合教學實際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生成不象課前預設顯得很突出,它不會存在于所有教學活動的始終,只是教師在充分關注學生興趣、學習狀況的基礎上,根據學情、課堂環(huán)境等對原有教學程序進行調整,進而靈活地據情施教,以期達到教學效益最優(yōu)化。試想如果課堂完全按照預設而進行程序化教學,那么必然導致教師教死書、死教書,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反之課堂教學過于強調生成,就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受教學時間的控制,講究的是教學的時效性,所以光憑課上教學時間是不能解決所有的生成問題。課堂教學應該有生成,但是我們關注的應該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與任務的生成,對于那些偏離教學目標和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的問題,要慎重把握,不要刻意去強求生成,否則就會弄巧成拙。
當前,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握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已成為衡量教師是否具備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具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和能力的重要標志,從中也反映出教師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觀和學生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教學預設,同時也要讓精彩的教學生成與我們結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