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花
(上海城市科技學校)
淺談《基礎會計》的有效教學
◆潘麗花
(上海城市科技學校)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是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后的第一門專業課程。這門課程學習的效果,對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的效果及興趣、該專業的認可程度、該校的信任程度以及今后職業的選擇,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老師如何教好這門課,學生如何學好這門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會計工作處于各單位經濟管理工作的前沿,會計人員身處財經的關鍵地位,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極環境影響下,其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位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應當具有實事求是、嚴謹謹慎、一絲不茍等的作風。這些優異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會計人員長期修煉而成的。這要求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在平時的作業、考試過程中都要以誠信為本,自己獨立完成,將誠信教育貫穿于整個會計教學過程中。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會計信息正是對職業道德最好的詮釋,教師及時地將報紙、雜志、網站所報道的各種新聞和案例作為教學內容,補充教材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識別和判斷虛假會計信息,強化會計職業道德觀念。會計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在《基礎會計》教學中處于最重要的地位。
如果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就會從心底里喜歡這門課,就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學習效率大大提高。該課程專業概念抽象,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這會給初學者造成一定的障礙,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不易入門。并且很多中職生文化基礎不扎實,分析理解問題能力不強,學習上又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必須把興趣的培養和激發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1.力爭上好第一課
在第一堂課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跨上專業學習的第一個臺階。新學期,我給學生們上的第一堂會計課就是——“誘人的會計職業”,會計專業學生就業面廣,社會需求量大。在我們上海這個經濟大都市,對會計實用型人才供不應求。通過這些講解,讓學生們對將來從事的令人羨慕的會計工作非常向往,這樣學生們就會從內心里產生學習會計的興趣和動力。
2.用鼓勵代替說教
中職學校大部分學生是被中考淘汰下來的,他們壓力大、自卑感強,失去了學習的樂趣,更失去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積極鼓勵學生不斷進步。做到因材施教,對學習好的學生高標準,嚴要求,挖掘其會計課學習潛能,培養其會計課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爭做該學科的“領頭羊”;對學習較差的學生多關心、多激勵,課堂上經常提問適應學生學習水平的問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享受學習的快樂,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融洽的師生情感
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的傳授與接納,同時也是師生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制約著學習效果。我們發現,學生們經常會因為喜歡這個老師而喜歡他的這門課。在學習、生活中真正做到和自己的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長,又是朋友,反過來,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又提升了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使整個教學過程彌漫著一種和諧氣氛,學生們就會對我所教的這門課越來越感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會計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要以學生為本,立足于社會發展,培養社會需要人才,就要改革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我發現使用文字敘述進行講解顯得抽象生硬,即使教師反復分析,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障礙;如果在文字講解的同時用多媒體配以圖表,既能一目了然地展示會計理論的知識架構和內在邏輯,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實現自主學習。我在講解會計核算的七種專門方法的時候,為了向學生闡明這七種方法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方法體系,可以使用圖示把各種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清晰地展示給學生。把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每一個會計處理程序與相應的會計核算方法聯系起來,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前后連貫、互相印證。在講授原始憑證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搜索各種格式的原始憑證,先展示給學生看,然后演示原始憑證基本內容的填制過程,形象、真實,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會計學本身是一門操作性、技術性很強的課程,講授起來顯得比較抽象、枯燥。每當碰到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內容時,如果不輔助一定的實訓操作或實訓工具,要提起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和一定的感觀認識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在注重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實訓的重要性。我發現,每次輪到實訓課時,學生就情緒高漲,他們覺得自己能學以致用了。教師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明確每次課的任務目標,當每次成功完成課次任務,學生就有了成就感和滿足感,形成了學習的良性循環。例如,在憑證的有關內容講授完成后,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模擬實訓:擬定一定數量的經濟業務,提供空白的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學生3人一組,1人填制原始憑證,1人填制記賬憑證,1人審核,讓學生初步了解會計內部牽制制度和憑證傳遞程序。待學習賬簿內容后,又可以根據前面填制的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爾后再編制財務會計報表,至此學生已完全明白會計核算的整個程序,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實訓中還可有意加入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經濟業務,如違規提取現金、超額使用差旅費、業務招待費超標、重復報銷等業務,用這些顯現或隱含的問題,引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強化審核和監督的意識,提高職業判斷能力。這樣,立足社會需求,與時俱進,學生所接受的將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實戰演習,從初始記賬、算賬、報賬到關鍵的用賬,可以為我們培養出理論夠用、技能過硬、素質全面的會計人才。
總之,《基礎會計》教學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它要求教師必須想辦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從業水平和能力。我堅信,經過社會實踐檢驗的《基礎會計》應用效果是唯一衡量我們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做教師的,要不斷探索新方法,為社會發展付出自己的努力。
[1]席海英.職校生《基礎會計》學習興趣的培養探析.吉林教育,2009,(28).
[2]王小燕.改進會計教學的初步探索.管理科學文摘,2007,(6).
[3]唐順莉.《基礎會計》課程中的實踐教學[J].科技資訊,2007,(34).
[4]田金玉.我國會計信息化教育改革取向的思考.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