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俠
(徐州市王杰中學)
中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創新研究
◆曹 俠
(徐州市王杰中學)
國家教委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 160篇 (段)。古代詩歌是中華文明璀璨的明珠,是漢語水平發展的精華之作。古詩教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積累詞匯、豐富想象、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四方面加以闡釋。
古詩 中學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將這些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實施個性化教學,即以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依據,運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策略和技術,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獨特領域。中學語文教學與個性化教學的結合,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大關注點。
古詩是人類精神文明寶庫中極為燦爛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和瑰寶。古代詩歌的特點是朗朗上口,適合于中學生閱讀和背誦。下面筆者主要從積累詞匯、豐富想象、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四方面介紹古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感悟了課文的語言特點后,教師應及時地讓學生把知識運用到自己喜歡的實踐方式中去,從而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使情感得到升華。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的語言學習,重要的不在于學了多少語言的名詞術語,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能使學生學到規范精彩的文學語言。詩歌語言,往往又是很精煉的,是運用語言的典范,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詩歌作品,語言風格、語言藝術也各不相同,或優美婉麗,或放縱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樸素自然。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對琵琶音樂作的生動形象的描繪——“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還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對春雨的細致入微的描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多讀這類詩歌,對于他們模仿、借鑒優美的文學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無疑都是具有直接的作用。
思維,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分,文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聯想和想象,發展想象力,進而誘發創造性思維,這是文學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偉人對詩歌都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據說,拿破侖出征時,騎在馬上還在讀歌德的詩。毛澤東、周恩來等都愛讀中國古典詩歌,他們還能寫作精彩優美的詩詞。這些偉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寬廣的胸襟富有創造性的思維,跟他們深厚的古詩詞素養具有密切的關系。形象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而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學生多讀古詩名篇,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從而培養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高鼎的《村居》描寫的是在明媚的春天,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放風箏的歡樂情景。在學習這首古詩時,可以讓他們邊背邊想象詩的意境,并且用手中的彩色畫筆畫出詩中描寫的自然美:在春光明媚的一天,一條小河的兩邊楊柳隨風飄揚,綠草茵茵,一群活潑好動的孩子在草地上放起了“小金魚”,“大蝴蝶”,“小燕子”,“小蝌蚪”等各種各樣、五彩繽紛的風箏。這樣可使學生在動手畫畫的過程中感受文學形象,開創他們的創新想象能力。還如學習“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句時,要引導學生想象,把學生帶入冰雪冬天的意境。
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去說、去讀、去講。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著手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在班上開展每日新聞交流活動,利用早晨上課前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條新聞,并且每天請一位學生上講臺講述。這就促使學生通過觀察、看電視、聽廣播、向家長詢問等方式,學會采集每天要聞,并經過處理,選擇重要的講給別人聽。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既培養了口語表達能力,又鍛煉了搜集、處理、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個性化發展。
文學教育是一種美育,文學教育應當給人以豐富的心靈體驗,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為人們喜聞樂見,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也非常適宜。學習古今優秀詩文名篇,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和語言美。比如,杜牧的《山行》,作者借景抒情,通過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寫出了一幅恬靜優美的山景,表現了詩人熱愛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優美的古今詩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德教育,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好的詩歌同好的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一樣,都能陶冶情操。但詩詞的作用更為直接。其他文學樣式,或側重故事,或側重知識,或側重趣味,直接調節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詩歌。詩是抒情的,直接訴諸情感,又有節奏,語短意長,易于背誦記憶,使人百讀不厭,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學習過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調控,是學生形成學習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方法。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期待”,強化“自讀反思”。如教學《火警,119》,我讓學生讀完每一個自然段都想一想,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讀完全文后再思考,為什么說小杰是個了不起的孩子?以此啟發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梳理和反思,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調控中,逐漸深入,逐步全面。在教完課文后,應創設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更多、更深的問題走出課堂,去查找資料,去調查訪問,去參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個性的需要。
優秀的詩歌作品,總是從某一方面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不同的詩歌往往反映了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形象地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活,怎樣面對生活,怎樣創造生活。詩歌是社會人生的濃縮,可以成為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多讀這類作品,能夠培養他們從小認識生活、創造生活的能力。比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耕耘夜積麻,村莊兒女個當家。”描寫農民從早到晚,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勞動的社會景象,表現了農民的勤勞和農村的生產緊張,使學生懂得社會生活用品是來之不易的,要節約、愛惜糧食,不要浪費的高貴人品。又如,曹植《七步詩》通過描寫豆桿煮豆子的過程,告誡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和睦相處,團結誠信,爭創一個和平安寧的大世界環境,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要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人生品格。再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告誡學生要珍惜時間,要趁年輕力壯的時候奮發圖強。
[1]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李福灼.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論[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0.
[3]周一貫.中國中學語文教學名師精品錄[M].1998,3.
[4]彭雪卿.經典詩文誦讀策略研究與實踐 [J].現代中中學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