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 段亞麗 高國天 段素麗
淺析“職業素質”對高職教育的引領作用
內蒙古 段亞麗 高國天 段素麗
進入新世紀我國政府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戰略決策,可以說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高職教育伴隨著經濟的跨越而實現了自身規模上的跨越。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促使職業教育者積極實踐并探討人才的培養規律,提高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以拓展高職教育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職業素質
高職教育有兩個本質特征:第一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高等教育;第二它是職業能力教育。因此,它的人才培養的目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理論型、設計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在專業培養計劃中要體現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宗旨來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而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職業素質。通常講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等方面。一般說來,勞動者能否順利就業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人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越高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就越多。為了培養學生畢業后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需要高職教育完成一個系統工程,即從培養目標的確立——“培養什么樣的人”到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怎樣培養人”。
培養目標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它決定著高職教育的根本屬性,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本質所在。目前高職院校較多的做法是從職業能力方面來界定培養目標,這無疑反映了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然而,現代社會的職業崗位體系是一動態系統,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系統動態力度在遞增;技術的綜合化與精確化發展,促使崗位內涵的技術含量不斷提升;就業的市場化,使得人才流動成為一種規律性的社會現象。因此培養目標除了應達到專業能力的要求外,還應重視高職畢業生對某一崗位群相關學科理論知識掌握的要求,理論功底深厚,可以為終身接受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職業興趣的建立做好鋪墊。這就要求高職教育者應樹立現代“大職業教育”觀,即在校期間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在人才培養活動中所構建的一種主觀模型,它是主體在一種共同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為實現人才發展預期目標而制定的可操作方式和手段,是職業素質形成的依據。職業素質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結合點是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即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對一個具體專業來說“怎樣培養人”主要包括:課程設置和過程實施兩個方面。
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是影響職業素質形成的關鍵,高職教育的課程結構根據其培養目標的獨特性,可分為四部分,即公共基礎課、基礎理論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課。
1.公共基礎課
公共基礎課是學生職業素質形成的積淀,是對畢業生品質取向具有終生影響的部分?,F在很多高職教育者更多地關注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一些非智力、非技術性的素質的培養(如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等),事實上人文素養如價值觀念、道德水準、意志品格、心理感情等不高,過于彰顯個性,致使缺乏合作意識、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現代職場必需的職業素養,可見公共基礎課這個基礎不能缺少。
2.基礎理論課
基礎理論課是學生職業素質形成的基礎,目前有些高職院校認為高職教育應著重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認為培養的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的高低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成果的最重要的指標。然而崗位不穩定性的客觀存在以及就業的市場化,迫使我們必須增強學生對崗位變化和職業轉換的適應性和接受繼續教育的可能性。事實證明基礎理論課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今后能力的發展空間,影響了學生的競爭力,更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往往背離了我們培養的根本目標。高職課程應使學生具備必需的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應用能力,為學生職業個性的施展留有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應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
3.專業理論課
專業理論課是根據崗位需要精選和提煉出來的基礎理論,它是專業設置的針對性與畢業生就業時的適應性的統一,同時專業理論知識是學習和發展多種相近職業的基礎。專業理論課程比例與其自身內部結構設置的恰當與否,直接決定畢業生的職業能力的高低。由于課時等因素的限制,有些高職院校將專業理論課程所占的比例設置的偏少,這樣會很大程度上制約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也導致職業素質的直接缺陷。因為技術的發展使得職業崗位的教育層次不斷高延。所以在教學內容上必須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并重,同時必須注意理論與實際工作任務的緊密聯系。
4.專業技能課
專業技能課是職業能力形成的核心課程,高職教育者越來越認識到加大職業技能課比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常在教學計劃中開設的實踐教學占所有教學時數的40%以上,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確很難將這樣比例的實踐課開出來,一方面是不少學校仍沿襲了高等學歷教育的模式,注重理論的系統掌握,忽視知識的實際應用。另一方面不少學校由于實訓基地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很多實踐教學都需要相應的儀器設備、設施及師資條件,故職業技能課很難按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實際中得以實現。可喜的是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迫切需要學校在技術、信息和人才各方面的支持,同樣與企業關系最為密切的高職院校在辦學方向、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設備、師資等方面急需取得企業的幫助??梢姼呗毥逃奈磥戆l展應使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必定愈來愈受到重視,并日益深化。
人才的培養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畢業生職業素質的要求在不斷發生變化,課程設置也要適應時代變化,找準社會的需求點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及時調整課程結構和各門課程內容,增強畢業生就業的針對性和主動適應的能力。
1.師資
教師是過程的實施者,是塑造學生未來職業素質的工程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的學生應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掌握該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以及新知識、新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有人曾從創新的角度把技能分為再生性技能(如流水線上的某一環節)和創造性技能(如工藝流程設計、產品營銷等),即運用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完成實際任務時需要相當的靈活性和變通性。高職院校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技能。這就相應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理論功底深厚,又需實踐能力強,即稱之為“雙師型”。同時,教師必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懂得教學藝術,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F階段我國高職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對教師的培訓也剛剛開始,教育管理部門要下工夫,花力氣對現有高職師資隊伍進行必要的調整、改造和補充。加強培訓制度的建設,建立考核標準,聘請企業中理論和實踐能力都很強的工程師兼職,盡快建立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結構優、專兼職結合、相對穩定的高職師資隊伍。
2.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頻度的提高,我國勞動力職業素質面臨更高水平的挑戰,各級技術技能人才不僅要適應國內人才市場的需求,還要適應國外企業入境后勞動力市場的競爭需要,這樣我們就得培養勞動力市場認可的勞動者,畢業生的職業素質就需得到認可,高職院校就要有規范的職業資格證書獲取制度。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沒有就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做出硬性規定,這種情況不利于高職教育的高速優質發展。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的同時,讓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相應職業的職業資格考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使學生畢業時能拿到“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這樣更有利于提高畢業生的競爭能力。
3.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實現專業能力培養的根據地,是專業技能課得以開展的場所,是專業基礎課得以延伸和拓展的領域,對畢業生職業素質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實訓基地通??梢苑譃樾葘嵱柣睾托M鈱嵱柣?。校內實訓基地包括教學設計中的實驗、實習和實訓,對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要根據高職教育教學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儀器設備,提高儀器設備的現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多功能學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是解決實踐教學場地的一個重要途徑,建設好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非常有利于培養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但目前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存在很大難度,尤其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及西部地區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真正實現校企合作還需要政府、企業、學校三方攜起手來,在政府的正確引導、政策支持,企業的通力合作下得以實現。我們期望這種通力合作能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培養高職業素質的畢業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高職教育應從學制體系、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一系列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中,始終貫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這一主線,注重運行機制的開放性,根據動態變化的市場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不斷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適應度,使高職辦學水平不斷優化,使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更具挑戰性。
[1]叢立新著.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