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陳希媛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活動型教學模式初探
廣東 陳希媛
中職語文要突破傳統的課程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活動型教學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自主地學習,以達到雙贏——教師易教,學生樂學的目的。構建科學有序的語文活動模式,使學生的自主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完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活動課和語文教學活動化的教學探索,為學生構建一個有效的語文學習平臺。
中職語文教學;語文活動模式;活動型課堂教學
中職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材大綱》中指出:“語文是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課程之一……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由此可見,當代的語文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因此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真正屬于學生,使學生活學樂學,加強學生的語文技能的訓練是我們目前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把“以人為本”放到了首位,各地各級各類學校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運動,力圖改變多年來我國教育一直以教師、書本為中心,輕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的局面。在中職學校(幼兒師范學校),語文教學形勢更是不容樂觀。
從語文學科本身的性質上看,語文學科負重大,語文要學得好不容易。學生學習語文靠平時積累,課堂學習只是“冰山一角”,單靠每周幾節語文課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又要善于積累,這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要求較高。
從教材來看,幼師教材相對老化,難以吸引學生。現行的幼師語文《閱讀與寫作》教材的選文都比較“老”,最“年輕”的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品,有些課文與學生生活相去甚遠,有些課文內容學生覺得很深奧,再加上沒有相應的配套練習,很多知識不能得到及時鞏固,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增加了不少難度。
從生源素質看,近幾年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下降,學生入校成績較低,有不少學生實際上沒有達到初中畢業的要求,語文基礎薄弱,語文素養較低,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差,而語文教學要求又高,因此,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
從教師本身看,因課程理論相對滯后,可供交流學習的機會不多,教師的教學改革力度不大。普通高中全面實行了新課標、新教材,提倡個性化閱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改革步伐較快。而在中職教育界,不少教師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傳統輕探究,重結論輕過程,重課本輕課外的形象。
時代的要求和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存在著極大矛盾,中職語文要突破傳統的課程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自主地學習,以達到雙贏——教師易教,學生樂學的目的。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活動型教學模式,就是把語文學習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景和學習方式,讓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它通過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問題,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在訓練中養成一種獨立的、創造的品格。為此,我們在這方面作了些嘗試,開展了《師范學校“語文活動課”模式初探》等課題研究,以科研促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關注學生在有計劃、有目的的課程活動中的‘學得’,也要關注學生在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中的‘習得’,要將語文課程活動和其他課程活動,將課堂學習和課堂以外的語言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建開放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三年制中等幼兒師范學校教學方案》也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分為四大塊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教育實踐的學習。因此我們針對學生認識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發展進行活動設計,又根據活動目標和語文學科的特點,確定活動的教學時間、空間及程序,安排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逐步形成具有師范專業特色的語文活動模式。
為增加學生語言積累,從一年級開始我們舉辦成語趣味活動、課前三分鐘活動;同時針對新生對周圍的一切感到新奇又急需引導的特點,設計了討論會、辯論會。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與當眾說話的習慣,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在二年級,我們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并舉辦了詩歌朗誦會(比賽)、經典名篇名句朗讀活動(比賽)、課本劇編演(戲劇表演比賽)。既培養學生朗讀詩文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和能力,也讓學生在經典作品的閱讀中陶冶情操,受到審美教育,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對三年級學生,我們結合《幼兒文學》專業課內容,設計并舉辦了童話故事會、“童趣”手抄報比賽等活動。
舉辦這些活動,我們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即每次活動都發動全體學生參加,在各班開展活動的基礎上再進行年級比賽。在整個活動中,既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活動在教師的指導調控下全面展開,既能使每個學生參與活動,又能選出精品,樹立榜樣,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學生在每次活動中分工合作,集體探究,既培養合作精神,又能相互交流,拓寬視野。
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的場所,學生學習語文的活動主要是在這里開展的。因此,語文教學要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平臺。受語文活動啟發,我們進行了“一種活潑的有效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自主探究的講讀課。教材中的經典作品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難以理解,所以我們指導導學生查找有關資料,加深理解認識。如,幼師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魯迅作品,這些作品較難學,我們讓學生以“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為題,分組查找資料,寫出小報告,在課堂上交流匯報,這樣既消除了學生對魯迅作品的陌生感,能盡快地把握作品,又能加深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學生查找資料的過程就是一個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它消除了學生的習慣性依賴,學生從中感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
專題探討的閱讀課。這是一個綜合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內容想關聯的文章和自讀課內容而設置的。如對于現代詩歌單元,我們讓學生自己學習、分析有關詩歌,進行自讀詩歌的欣賞活動,寫成文章。然后小組交流、討論、匯報,教師點評深化。又如,幼師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令人感動的女性形象,這些不同時代、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的悲喜憂愁,她們的抗爭和追求可以引導學生對許多問題的思考,所以我們舉辦“我看幼師課文中的女性形象”的語文活動課,讓學生在共同探討中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引起感情的共鳴,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活動型的作文課。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活動中理清思路,確定中心,選材寫作。如記敘文“我的相冊(畫冊)”的寫作指導,先讓學生選擇幾張照片在班里展覽,學生口頭講述選擇照片的緣由,并就照片中的細節進行描述,而后整理成文。同時,我們也根據各專業班專業知識的不同,設置了相關的寫作活動。如音樂班,或根據某段音樂寫想象作文,或指導他們仿寫歌詞;如美術班,或指導他們為畫配文,或以某幅畫作為材料,寫話題作文。每次作文課都先讓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到有話好說,消除作文的畏懼心理,然后再根據訓練重點進行指導。同時內容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有感而發,因情生文,寫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們根據不同課型、不同學段的特點,在課堂教學各環節中組織能達成課程目標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生趣盎然的實踐中學習語文,在體驗成功中發揮主體作用。這樣才會促進學生不斷進步,挖掘并發揮學生內在積極因素,使消極因素得到抵制,這樣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
實踐證明,只要教師能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學生都愿意積極參加。學生在語文學習和語文活動課中,培養了興趣,養成了習慣,提高了能力,發展了個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系)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