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村紅
閉合穿針支架外固定術術后護理
馮村紅
目的探討應用閉合穿針支架外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術后護理方法。方法對48例應用閉合穿針支架外固定術治療的患者,術前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嚴格做好術前準備,術后密切觀察,指導功能鍛煉,加強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結果本組48例患者均治愈。結論閉合穿針支架外固定術手術復雜,對護理要求高,但嚴密的觀察和精心的護理可提高手術療效。
股骨粗隆間骨折;支架外固定;術后護理
電視X光監視下,股骨粗隆間骨折手法復位,閉合穿針支架外固定術的治療方法,吸取了各種骨折治療方法之長,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臨床效果,在很多醫院廣泛開展。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發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體質弱、愈合慢,而傳統的手術內固定治療需要臥床時間長,并發癥較多,而采用支架外固定治療既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進行功能鍛煉,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應用此技術治療患者48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將護理介紹如下。
本組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齡48~79歲,平均63歲,左側17例,右側31例,順轉子間骨折型39例,逆轉子間骨折型3例,粉碎性骨折6例,均為新鮮骨折,且均采用閉合穿針支架外固定術治療。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良好的心理護理可使患者在良好的心態下接受治療[1]。由于本病多發于老年患者,且老年人體質較差,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又因創傷來得突然,因此恐懼、痛苦、疼痛及功能障礙使患者負擔沉重,他們既有要求手術的迫切愿望,又對手術感到恐懼,對此護理人員應針對術前患者的恐懼心理及悲觀失望的情緒做好心理護理[2]。向患者介紹術后注意事項,醫生的技術及以往手術成功的例子,消除患者的顧慮和擔憂,對手術充滿信心,以全身心最佳狀態迎接手術。
2.1.2 術前訓練 閉合穿針支架外固定術后需臥床調養,故從入院到術前必須訓練患者床上生活的能力;指導患者練習床上使用大小便器,訓練腹式呼吸及肌肉收縮,教會患者臥床進食及服藥方法,以提高患者術后臥床生活的質量。
2.1.3 牽引護理 除急診手術外,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前大多數需皮膚牽引3~5 d,這樣能起到固定和復位的作用,也可減輕疼痛。牽引過程中,保持牽引中重錘懸空及患肢外展位,同時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足下垂情況,并注意膝關節外側有無受壓[3]。每天應詳細檢查并記錄患肢皮膚色澤、溫度、感覺、血運及足趾活動情況,有無壓迫足跟等現象,以便術后對照。
2.1.4 輔助檢查 患者入院后護士應全面了解病情,協助醫生完善各種入院檢查,做好血生化、心電圖、各器官B超等檢查項目。對原有內科疾病的患者更要詳細了解各臟器功能情況,給予必要的治療,使患者以較佳的身心狀態接受手術。
2.1.5 備皮 閉合穿針外固定術有多枚鋼針貫穿皮膚至骨骼,且療程長。為防止術后出現針道感染,故術前備皮要求頗高。除急診手術外,術前3 d起1次/d消毒術野區皮膚和去除汗毛。術區用清水、肥皂水擦洗達到清潔,剃除術區毛發,備皮時先涂肥皂液而后進行,這樣既方便備皮,又為患者減輕疼痛。備皮要干凈,動作宜輕柔、快速,一定要謹慎,防止損傷皮膚,剃后用清水洗凈待干,再用碘伏由內向外消毒術野皮膚3次后用無菌巾包扎。并準備好抬高、固定患肢的枕墊,鋪單,為術后患者回病房做好準備。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術后將患者平移至病床上,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情況,要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情況,術后早期體溫升高至38℃左右為術后組織吸收熱,不做特殊處理,如若體溫超過38℃或持續升高超過48 h則要考慮是否感染,及時向醫生報告并采取措施。
2.2.2 體位與觀察 患肢保持中立位,外展15°~30°,在患肢外側放沙袋以避免外旋,并且將患肢抬高15°,放于準備好的枕墊上,以利靜脈回流,減輕腫脹。嚴密觀察患肢動脈搏動強度、末梢血運循環情況、足趾活動及皮膚感覺情況,觀察有無血管、神經損傷。
2.2.3 預防感染 嚴格遵醫囑使用抗生素,保持傷口及周圍清潔、干燥。檢查針眼處有無滲血、滲液,如滲血較多或有異常滲出情況,觀察針眼出血情況,如滲出較多,應及時更換敷料,3~7 d后針眼處若出現紅腫、疼痛、伴體溫升高,是針眼感染征兆,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處理。
2.2.4 疼痛的護理 疼痛是由于自身和手術的創傷而產生的,多數患者對疼痛感到無計可施、恐懼,并有戒備心理,因而憂心忡忡、焦慮不安[4]。為幫助患者解除疼痛,首先應正確評估患者疼痛的程度,給予相應的鎮痛藥,耐心解釋疼痛的原因,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安慰患者手術已經順利完成。并采用非藥物鎮靜,如分散注意力、催眠松弛等,使患者能夠安渡疼痛期[5]。
2.2.5 功能鍛煉 如何指導和協助患者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是保證手術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術后1周內指導患者在床上開始進行髖關節功能鍛煉,下肢的肌肉舒縮鍛煉,以減輕局部腫脹,促進傷肢血液循環,囑患者雙手拉住拴在床尾的皮帶,練習起坐。每次3~5 min,活動幅度逐漸增加,10~14 d每次增至15~20 min。使髖關節恢復到屈伸活動范圍>90°的程度。術后兩周,待手術反應消失后扶雙拐下床無負重站立,逐步過渡到行走練習,開始時鍛煉稍短,5~10 min/次。2~3次/d。以后逐漸增加鍛煉的時間及次數,至30~40 min/次,4~6次/d,并做關節主動運動。開始下地時要有護理人員保護,防止摔倒[6]。指導患者做功能鍛煉時,要有耐心,同時不要過量,不應使患者感覺疼痛和疲勞。這樣有序地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新生骨形成,牢固愈合以及塑形改造,防止骨質疏松。
2.2.6 術后飲食護理 患者受傷后或術后短時期內,食欲可能受到影響,故要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清潔、舒適的進食環境。鼓勵患者進食,早期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飲食應加強營養,注重色、香、味,以刺激食欲。為了加強全面營養,可適當吃一些青菜、蘿卜、西紅柿、白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和牛奶、豆制品、蝦皮等含鈣豐富的食物,以促進骨痂生長和損傷組織的修復能力。
2.3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2.3.1 針道感染 發生率偏高,是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與鋼針多,療程長,鋼針張力丟失有關。嚴重的感染將被迫拔針而終止治療,所以臨床護理要特別引起重視,主要觀察以下幾項:1.每天檢查鋼針有無松動,松動的鋼針易于脫出,失去了加壓與牽引作用,也容易發生針道感染;2.保持針道干燥、清潔,針眼處鋼針用酒精紗布或棉球包扎,并每天在針眼處點滴75%酒精1~2次,每次酒精量以紗布或棉球濕透為宜。可以有效預防針道感染;3.如發現針道周圍皮膚紅腫,有異常分泌物,即加強換藥,用無菌玉紅紗條覆蓋針道,并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3.2 壓瘡 預防壓瘡的出現,關鍵在于消除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做到“七勤”:勤觀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換、勤整理、勤交班[7]。由于老年患者皮膚干燥,外周血供差,加之臥床時間長,有可能在骨突處出現壓瘡。術后待生命體征平穩后患者即可取半臥位,可有效的減少壓瘡發生的因素。不能坐起者應每2 h翻身一次,翻身時在患肢制動的情況下,呈軸樣翻身,患肢在上,使臀部離開床面,解除骶尾部受壓,對骶尾部及受壓部位用50%紅花酒精進行按摩。保持床鋪平整、干燥,隨時更換潮濕的床單,防止壓瘡發生。
2.3.3 肺不張及肺部感染 患者多年老體弱,或長期吸煙,或既往患有慢性呼吸道感染等,且術后長期臥床,肺活量減弱,咳嗽反射差,分泌物排出困難,更容易發生肺部并發癥,其中以肺部感染、肺不張最為常見。為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協助患者取半臥位,指導患者做深呼吸,以增強肺通氣量,保持呼吸道通暢。并指導患者有效的咳嗽技巧,以協助排痰,如拍背等[8]。痰液黏稠不易咯出時,口服祛痰藥,或行超聲波霧化吸入使痰液稀薄,易于咯出,并在超聲霧化吸入液中加入抗生素及祛痰藥,以促進排痰。
2.3.4 便秘 指導患者多食用含有纖維素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蘋果等。為促進排便可適量飲用蜂蜜水,也可按摩腹部,以臍為中心順時針環繞按摩,每日2~3次,每次15~20 min,以促進腸蠕動。必要時可遵醫囑服藥,如麻仁丸等。
2.4 出院指導
2.4.1 做好出院健康宣教工作:起居有時、勿勞累,保持情緒穩定。飲食應多樣化,含鈣豐富等。
2.4.2 定期門診復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況。
術后無感染,45例術后3個月攝X線片骨折已經愈合;2例術后6個月攝X線片骨折愈合;1例術后12個月攝X線片骨折愈合。46例髖關節活動良好,2例髖關節屈曲70°~110°,無髖內翻發生。
股骨粗隆間骨折以老年患者居多,治療不當極易發生髖內翻等畸形愈合,對活動和生活影響大。因此,術后的觀察護理及功能鍛煉對手術效果有很大幫助。
應用閉合穿針支架外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操作較復雜,對護理要求高,護理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豐富的臨床經驗、進行嚴密的觀察和精心的護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1] 張文貞.淺談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具體應用與體會.中國醫藥及臨床雜志,2004,3(4):73-74.
[2] 楊麗霞,劉曉英.老年股骨頸與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護理體會.山東醫藥,2003,5:35.
[3] 余秀芹,湯優民.牽引患者護理及并發癥防治體會.中國骨傷雜志,1998,3:64.
[4]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34.
[5]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6.
[6] 付麗華,王桂英,王玉萍.老年股骨骨折病人實施自我鍛煉的指導.中華護理雜志,1999,10:597
[7]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0-281.
[8]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3.
132021 吉林市龍潭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