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謝華
創設活動優化中職音樂欣賞課的教學
江蘇 謝華
音樂欣賞是一門學生參與性較強的課程。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創設更多的機會,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本文從創設活動,優化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意義,原則、實踐方法,闡述提高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效課堂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活動;創設;實踐方法
音樂欣賞是一門學生參與性較強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活動是知行協調的過程,它是學生身心協調地成長、發展能力、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音樂欣賞課的具體教法千姿百態,要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創設更多的機會,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這也是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詩經·大序》:“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蹈之也。”這說明歌、舞在表現情感上是相同的,可以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把具有“動”的特征的音樂,施教于好動的中職學生,更能促進中職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活動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活動是完成音樂教育任務的重要環節。中職學生心靈的陶冶和審美觀的確立,必須以審美體驗為基礎,以豐富的審美經驗積累為基礎。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我們施教者要積極創設好音樂活動,通過具體的、豐富的、有益的音樂實踐活動,來陶冶中職生的心靈,幫助確立良好的審美觀,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豐富情感。
(二)創設活動有利于更好地提升職校生的能力。愛因斯坦說:“簡單地把學校看作傳授知識的工具是不對的。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當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音樂欣賞課程承擔著發展中職生審美技能、音樂技能和知識,培養和諧人的重要任務。教學中的音樂實踐活動是發展這些能力的重要途徑。音樂欣賞可以開拓學生視野,豐富知識。實踐證明,具有良好音樂欣賞能力與一定音樂素養的職校生更受企業歡迎,更能夠適應企業的生存文化。
音樂欣賞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和審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功能,越來越受到職業學校的重視。中職生年齡在15-18歲之間,他們處于青春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大大的發展,社會經驗和音樂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自我的意識迅速增強,對社會流行有一定認識。因此優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創設活動最根本的還是要從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順應中職生的認知水平和審美需求,從共同的話題入手,尋找音樂、藝術及其他事務之間的聯系,最終使學生接受藝術的熏陶,提高個人的素養。
(一)創設活動遵循興趣激發的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音樂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也是推動學校音樂活動的動力。在制定教學計劃前,我們要開展好基礎調查工作。當下,中職學生中絕大多數同學對通俗音樂、流行歌曲、網絡歌曲情有獨鐘。因此,我們的音樂欣賞的教學要從學生興趣出發,不能采用簡單的禁止、遏制的做法,而是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經典與通俗,把握音樂審美的尺度,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中的良莠現象的鑒別能力。
(二)創設活動遵循情感體驗的原則。中職生處于自我意識迅速增強的時候,情緒感比較強烈。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它不僅具有音樂、音響的外部形式,而且還有人類社會活動和思想感情的豐富內涵。欣賞者通過聽覺從音樂中直接接觸到的是音樂的表層。由表及里,進一步感受與理解音樂的感情和思想境界,才是音樂欣賞的正確途徑。因此,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點,遵循情感體驗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的表層的感知,進入對音樂深層情感的體驗,從而引導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認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音樂教學方式單調、呆板,缺乏個性與活力,往往導致學生對音樂課缺乏興趣。在實踐教學中,我們要從音樂欣賞課的基本要求出發,以教學效果提升為根本,大膽嘗試,不斷革新,優化中職音樂欣賞課的教學。
(一)組織小組合作活動,實現開放式教學。中職生大多比較封閉,實施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參與程度。因此,在教學中科學、合理、有計劃地實施好小組合作活動,打破原有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式,會很好地提升教學的雙邊效果,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在任課班級中根據班級人數建立好4-6個學習小組,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同學圍繞小組學習的任務開展好合作活動。同學間相互教學,小組間相互交流,這既是音樂欣賞的學習交流,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的情感交流。同學們在活動中,不僅僅是對音樂知識學習的提高,也會在活動中產生滿足和快樂,從而激發出對音樂的興趣,使得音樂欣賞課更加開放,更加多元,更有效果。
(二)組織發現探究活動,實現個體能力提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音樂欣賞課不僅僅要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樣也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當下的中職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我們也要注重圍繞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利用好計算機網絡進行欣賞教學,結合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積極創設探究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他們探索音樂的奧秘。如選擇與欣賞課作品分析相關的書目進行探究閱讀,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去查閱、考證作品背景、樂器的歷史淵源、樂曲的作者、不同樂器的表演形式等等。這些某個主題的探究活動,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對欣賞課的教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組織課堂創作活動,實現課堂教學生成。課堂教學中的生成一般有預設之中和預設之外的生成。音樂課教學中“創作教學”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它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精神和音樂創造能力的一種教學過程,也是音樂課堂生成的一種的重要途徑。創作教學作為音樂教學改革的實驗,我們可以作為一節課中的一個環節來實施,結合教學內容來組織學生進行創作活動。用即興的方法進行簡短節奏的創作;進行簡短曲調、歌曲的創作;用聲音模仿與創造;還有運用包括音樂、詩歌、戲劇或舞蹈的形式相結合的創作。如讓學生把熟悉的故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配上相應的音樂或者音響、動作、朗誦,進行表演。這樣的創作活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創造。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多誘導、多啟發,少批評,少強制、少替代,這種活動的創設一定是以學生為主體的。
(四)組織課堂體驗活動,實現學生課堂參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下,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要始終關注學生的參與度,這是衡量一堂有效課的重要標志之一。以學生為主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在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適合的體驗性活動,讓學生參與體驗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體驗音樂的能力。如欣賞《中國民樂—二胡音樂》時,課前要求學生收集二胡的相關知識,了解樂器各時代的名稱。課堂上觀察二胡的外形特征,拉奏簡單的音階,激發學生的興趣。聽賞《賽馬》、《空山鳥鳴》、《二泉映月》,體會音樂中的激情、空靈和憂傷,體會二胡獨特的魅力。同時觀賞女子十二樂坊的表演片段,討論二胡演奏的現代新形式,感受傳統音樂題材與現代演奏方式的完美組合。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體會,及時肯定學生的奇思妙想,長期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的快樂。
[1]曹理,繆裴言.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楊麗.掌握中職生心理,提高音樂教學效果[J].中等職業教育,2010(14):63.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