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朱展鵬
淺談教師職業道德
湖北 朱展鵬
本文從師德的核心、要求和工作中的實踐經驗等幾方面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充分闡明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發展,對自身的修養的重要作用。
師德;核心;要求;實踐
原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師是培養人的專門勞動者。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品質。
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一般說來,師生關系是教育得以進行的中介,沒有師生間的各種形式的相互接觸,相互作用,教育活動就難以持久開展下去。熱愛學生不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而且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視的重要的條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表現為教師熱愛學生有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它的這一作用有兩方面極為明顯,首先可以為有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鋪設良好的感情“通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尊重、信任學生,關心學生,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呵護,會更“傾心”于教師,更加樂于接近教師,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深深懂得,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我們要用自己博大的愛去溫暖每一位學生,這種“愛”源于高尚的師德,這種“愛”意味著無私的奉獻,這種愛是穩固的、深厚的,這種愛能超越一切。實踐證明,教師熱愛學生會帶來師生關系的和諧,使師生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樂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溝通。伴隨這樣的氣氛,各種教育影響就會如涓涓細流進入學生的心田,各種教育因此就會發生作用。這是有效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奧妙所在。反之,任何教育都可能失去它應有的效力。其次,教師熱愛學生的這種態度和行為,本身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陶冶作用。在關系和諧,心理相融,感情相通,樂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溝通的氣氛中,師生間不僅相互尊重信任,同時還常常伴隨相互學習的行為,教學相長能得到最明顯的體現。從教師這方面來說,他除了從學生那里有各種所得外,他自身的許多良好言行也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人格陶冶等,教師熱愛學生的這種態度和行為就能在學生為人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學生在對教師給予他們的關心、熱愛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愛的溫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們從教師的態度和行為中體會到如何待人,如何為人,懂得真誠與合作的價值,感受人世間生活的美好,從而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真誠助人的品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許多教育家都強調,教師只有尊重信任學生,關心學生,才能培養起學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原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沒有教師對兒童的愛的陽光,學生就會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團。”說明了這種態度和行為對于育人多么重要。
其次,表現為熱愛學生有利于增強學生從事各種學習的能力,現代教育極其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動力,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也不可能,就不會有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學習動力來自何方?教育專家們已有了明確的回答,如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需要、表揚、獎勵等,還有教師對學生的熱情期待也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來源。它能有效推動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進步。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表揚,勢必會給學生帶來自信,這樣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會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也會明顯提高。
第三,熱愛學生有利于創造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學習狀態,能使學生的思維、想象、認知、記憶活動有良好的情緒狀態和愉快的心境相伴隨。能夠有力的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如何創造一個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存良好的學習狀態?這就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其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是形成良好學習氛圍的關鍵因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態度應和藹可親、善于鼓勵、言行經常體現出對于學生的尊重和關心,進而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指導。這樣,學生的情緒就會輕松愉快,有個良好的學習心境,反之則會帶來情緒上的緊張,造成內心煩躁、恐懼,學習效果就不會好。
教師要想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就必須把書教好。這是師德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熱愛學生的品質更要有過硬的教學水平。為此,教師必須博學多才,學識淵博,教法靈活科學,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刻苦鉆研教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真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出色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之余積極參加教學教研活動,向有經驗的同行學習,多訂閱與教學相關的雜志,熟練運用多媒體,為教學注入新鮮“血液”。
一是加強自身的思想修養。即加強政治理論修養;加強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修養;加強行為習慣的培養;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二是加強自身的業務修養。即教師應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應成為一個雜家;應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應注重教學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教學組織能力、教學表達能力、誘導能力、應變能力、考核能力等五個方面。
三是加強教學藝術修養。即練成精湛的教學藝術;掌握教學規律的駕馭藝術;掌握課堂教學藝術,刻苦鉆研,錘煉教學語言等。總之,教育是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地從思想、業務及教學藝術等方面來加強自身修養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適應日益發展的教育事業的需要,才能無愧于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
四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做到熱愛學生是師德的實踐。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可能出現的小小的錯誤,是教學工作中師德的表現。冰心老師說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愛好學生容易,愛差的學生難。對于學生,我要求自己不僅要愛“小天鵝”還要愛“丑小鴨’’。因為人人都有被人關心和愛護的渴求,作為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后進生是否也是這樣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怎樣對后進生產生愛的情感呢?我的主要做法首先是善于理解學生。因為理解是產生關心和愛的情感的前提。記得我曾經帶過一個班級,有位男生上課總是坐不住,愛做小動作,趁老師上課板書的時候就偷偷跑下座位去打擾其他的學生,其他的科任教師也感到頭痛,束手無策,這時我并沒有對他失去信心,而是把他叫到辦公室,和他慢慢地講道理,告訴他上課講話的壞處,并制定了獎懲措施,如果講一次話就摘掉一朵小花,如果管住自己就獎勵一朵小花,最后看花的數量。一個學期下來,這個學生果然改變了很多,學習也進步了。有人說,從來沒有那一個職業像老師一樣付出如此的多。是呀,世上有很多東西給予他人時,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樣東西是越分越多,那就是愛!愛,不是索取,不是等價交換,而是付出,是自我犧牲。
愛學生是老師的基本素質,但是過分的愛就是溺愛。“愛心”是老師教育學生的“靈丹妙藥”。十五年來我時時刻刻都在用心詮釋這兩個字的真諦,用我的愛心教育、感化每一位學生。當學生取得了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都會開心,盡管這中間付出了我的心血。“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是蜜蜂的精神,“勤勤懇懇、默默無聞”這是老黃牛的精神;教師是一種事業,伴著這種事業要求具備高尚的教師道德,這才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作者單位:黃岡市水產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