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御(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投擲項目在運動訓練學中屬于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項群,在此項群中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水平在其競技能力構成中占決定性地位。力量是掌握投擲技術和提高專項成績的基礎。投擲運動員要提高大力量訓練水平,必須加強專項力量訓練,解決好大力量訓練向專項力量訓練的過渡和轉化。突出專項訓練作用,增加專項力量訓練比重是現代投擲訓練的發展趨勢。大力量訓練只有與快速力量訓練、一般投擲訓練結合起來,才能為發展爆發力和專項力量服務,促進力量轉化和專項力量發展。
身體訓練是運動員提高健康水平,機體能力和掌握合理技術的基礎。要達到高水平的運動成績,必須有高度的身體訓練水平作為基礎,身體訓練要全面。從運動生理學的觀點看,只有對人體的內臟器官、運動器官、神經系統、以及速度、力量、彈跳、靈巧、柔韌等素質進行全面訓練,才能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和各項身體素質,才能掌握合理的專項技術。因此在進行肌肉活動時,其它器官相應發生變化。并且,只有在所有器官系統的活動都相應提高時,肌肉工作才能順利完成。這種局部和整體的依存關系,同樣表現在訓練過程中,要使運動成績提高,必須掌握合理的專項技術和專項能力而進行專項訓練,專項訓練又必須建立在全面身體訓練的基礎上。
速度有不同形式的表現,如:人體某部分動作速度,短距離移動速度,最高跑速等等,它們之間并不是一種速度快,表示其他速度也快,我們投擲項目除了要提高跑速以提高下肢反應外,短距離的移動速度及人體某部分的動作速度訓練也是十分重要的。關于不同年齡速度素質的變化,在10-13歲時期增長率最大,假如不從事訓練的話,14歲以后肌肉的收縮速度就逐漸緩慢下來。16-18歲以后,變化不明顯,在速度訓練中,應注意反映的訓練,這與我們投擲項目的動作節奏有關系。反映與年齡性別的關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強,男女之間的差異是男稍快與女。根據速度素質年齡變化的特點,在訓練中12、13以前,可采用一些要求動作頻率和反映速度快的項目進行練習,如乒乓球、羽毛球各種跑跳練習等等。在兒童時期,由于大腦皮層興奮性和神經過程靈活性高,所以是發展速度素質的良好時期。13-14歲時,可安排長跑和球類運動等練習,以便發展速度耐力。
彈跳力好,說明反作用力大,大的反作用力的向上傳導,對投擲有著重要意義。不同年齡階段運動員的生物學條件和發育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的運動水平和負荷能力。再訓練兒童、少年的彈跳力時,尤其應該重視這一原則,不然就會助長缺點,引起器官受傷。10-12歲兒童的有機體,有很好的神經生理學條件,這對發展速度力量是很有利的。在發展彈跳力時,一定要與身體素質和協調能力的發展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彈跳能力特別是速度力量得以順利的提高。根據兒童少年的年齡特點,可進行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彈跳力練習,在訓練方法上可先采用單個雙足跳,原地雙足交換跳,單個單足跳,逐步過渡到雙足連續跳,雙足交換跳,帶助跑的單足跳,連續單足跳,跳深或負重跳等,以上練習可發展雙腿、單腿的爆發性彈跳能力,提高協調性,下肢反應能力和節奏感。力量訓練肌肉力量的大小,是隨著年齡增長力量也相應增長的。力量訓練如果違背青少年的年齡生理特點是不行的。另外認為力量的增長會導致肌肉僵硬,妨礙速度和靈活性的發展,從而忽略兒童少年力量訓練的必要性,這也是不符和實際情況的。對他們的力量訓練應注意方法手段的適宜,多做一些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或小肌肉群的力量訓練,以次來提高關節力量與肌肉的協調性,并注意訓練后的放松活動安排,力量訓練后的柔韌性練習,對恢復肌肉疲勞與提高力量訓練效果有著極大的作用。根據力量素質年齡變化的特點,在力量訓練中應首先考慮以下幾點:中小學生在成長階段具有適應運動活動的能力,各年齡階段都可以進行力量練習。但要正確掌握所給予的負荷和身體可以承受負荷之間的關系要量力而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與成年有區別。在身高加速生長期,可采用伸展肢體、彈跳,支撐自己體重和中小重量的力量練習,這對促進身體發育及增長力量素質是有益的。但過大的負荷練習和長期的靜力緊張練習對折個時期肌肉主要往縱向生長,固定關節的力量還很弱骨骼還處于迅速生長時期,過大的負重練習容易引起關節受傷,抑制骨骼的生長。青春發育后期,性別差異顯著,女子肌力較小。因此在安排練習時要特別注意發展肩帶肌、背肌、腹肌和盆底肌的力量練習,以適宜性別差異的不同需要與特點。
4.1 、為了更好的改進技術和達到預定的成績,在投擲中應以輕器械為主。
4.2 、在“快速節奏結構”技術穩定的基礎之下,再提高力量訓練指標。
4.3 、在發展全面身體訓練和專項快速訓練素質之外,應該加強腿部肌肉及軀干肌肉的力量訓練。
[1]文超.田徑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袁作生,南仲喜.現代田徑運動科學訓練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3]宋樹國,商紅英.投擲運動員專項力量練習之我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