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仕躍
(桂東衛生學校,廣西 梧州 543100)
缺氧教學中的創新
覃仕躍
(桂東衛生學校,廣西 梧州 543100)
缺氧;氧氣;血紅蛋白
缺氧常規的教學方法即利用血氧指標的變化講述各種缺氧的類型及缺氧的原因。而如何講述并且讓學生很好理解常用的那幾個血氧指標則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理解了血氧指標,缺氧的類型及缺氧的原因就迎刃而解了。提高中職生對缺氧這一病理生理過程的理解,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很重要。如在教學過程中把血液比喻為客車,血紅蛋白比喻為座位,氧氣比喻為乘客,血管比喻為道路,那么乘客坐在座位上就相當于氧合血紅蛋白(HbO2),這樣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生活化,就有利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將闡述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內容。
(1)血氧分壓:為物理溶解于血液的氧所產生的張力,動脈血氧分壓(PaO2)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吸入氣體的氧分壓和外呼吸功能[1]。依據上述的比喻,動脈血氧分壓就相當于在客車上站著的乘客,而站著乘客人數的多少取決于候車人數的多少和候車室出口的大小,靜脈血氧分壓(PvO2)就相當于到終點站時客車上站著的人數,取決于途中下車人數的多少。
(2)血氧容量:指100 ml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被充分飽和時的最大帶氧量,它取決于血液中血紅蛋白的質和量。其大小反映血液攜帶氧的能力[1]。利用上述比喻方法即血氧容量相當于客車的限載人數,取決于客車座位的多少和座位的好壞。比如20座的車最多只能坐20人,39座的車只能坐39人。如果39座的車有5個座位是壞的或被其它物品占了,那么最多只能坐34人。
(3)血氧含量:指100 ml血液中實際的帶氧量,取決于血氧分壓和血氧容量[1]。依據上述的比喻我們不難得出血氧含量相當于客車上實際的人數(包括坐著和站著的乘客)。其大小取決于客車的限載人數和站著的人數,也就是說客車的限載人數少,實際能夠運載人數也就相應的減少。在此可以復習已學知識氧氣的兩種運輸形式:氧在血液中的溶解量很少,約占氧運輸量的1.5%,化學結合是氧在血液中運輸的主要形式,約占氧運輸量的98.5%[2]。也就相當于乘客可以站著和坐著兩種方式乘車,但需按上述比例。動、靜脈血氧含量差相當于始發站車上實際人數減去到終點站車上實際人數。
(4)血氧飽和度:指血紅蛋白結合氧的百分數[1]。我們可以理解為被氧氣結合的血紅蛋白占總血紅蛋白的百分數。這個概念對于大部分中職生來說不難理解,實際上就相當于坐著的乘客數占總座位數的百分比。
經以上的比喻方式講解后,學生普遍反映如同生活般輕松掌握了課堂知識,對原來枯燥無味的概念、陌生而又重要的內容產生了極大興趣,達到了讓學生在輕松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學習的目的。如此一來,既使學生對常用血氧指標有了深刻的認識,又為下面缺氧類型的講述做好了鋪墊。
前面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講述了常用血氧指標,而缺氧也不例外。缺氧是指因組織的氧氣供應不足或用氧障礙而導致組織的代謝、功能和形態結構發生異常變化的病理過程[3]。以39名乘客乘車去上海旅游為例,這39名乘客就相當于氧氣,只要任何一種原因導致39名乘客不能全部上車、上了車不能按時到達上海或到了上海不能順利下車的情況,都是導致缺氧發生的原因。如乘客的原因、車子座位的原因、路途及目的地的原因,這也就是課堂內容要講述的氧氣、血液、心血管及組織的原因。
(1)低張性缺氧:指以動脈血氧分壓降低為基本特征的缺氧[3]。相當于任何一種原因導致39名乘客不能全部上車的情況。原因可能是乘客不按時候車或候車室出口太小影響乘客上車速度。這一類型的缺氧有個臨床表現叫發紺,發紺的本質就是脫氧血紅蛋白的平均濃度超過5 g/dl[3]。這就相當于空座位增多,那么上車的乘客越少空座位就越多而與客車的限載人數無關。顯然動脈血氧分壓、血氧含量及血氧飽和度降低,是與血氧容量無關的。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這類缺氧是在氧氣或是外呼吸功能環節出了問題。
(2)血液性缺氧:指由于血紅蛋白的質和量改變,致使血液攜帶氧的能力降低而引起的缺氧,導致這類缺氧發生的原因有貧血、一氧化碳中毒及高鐵血紅蛋白血癥等[1]。這類缺氧相當于20座的客車或雖然有39座但有5個座位堆放了其他物品,這時車上空座位不會增多即不會出現發紺。座位數不影響站著的人數(即動脈血氧分壓正常),坐著的人數占總座位的百分比也沒有降低(即血氧飽和度正常)。是因為客車的座位數不夠導致39名乘客不能全部上車的。這就形象地解釋了造成血液性缺氧的原因。
(3)循環性缺氧:指血流量減少引起的組織供氧不足[3]。導致該類型缺氧發生的原因有組織缺血和組織淤血,即心血管環節出現問題。這就相當于去上海的道路出現問題,如道路狹窄彎曲或者堵車,就會影響乘客到達上海的速度,可以試想堵車時間過長,會有些乘客因不耐煩而中途下車,這樣一來到達目的地的人數就會減少。不難看出這一過程與乘客、客車無關(即血氧分壓、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飽和度均正常),而是由于道路(即心血管環節)出現問題導致乘客中途下車(即動、靜脈血氧含量差增大)從而影響了乘客到達上海的速度(即引起循環性缺氧)。
(4)組織性缺氧:指在供氧正常的情況下,由于組織細胞利用氧障礙所導致的缺氧。導致該類型缺氧發生的原因有組織中毒、線粒體損傷、維生素缺乏等[1]。這一類型缺氧相當于乘客、客車、道路均正常,客車和乘客能按時到達目的地,關鍵在于目的地上海出現問題。我們可以假設到達上海時突然下起大暴雨或者上海不接待這些乘客,以致乘客不能下車。而乘客就是前面比喻的氧氣,即組織細胞(目的地)不能利用氧氣(乘客)而導致缺氧,從而動、靜脈血氧含量差減小(始發站車上人數減去終點站車上人數)引發組織性缺氧。
綜上所述,氧氣在血液中運輸的過程,完全類似于乘客乘車的過程。在氧氣運輸過程中,組織細胞的氧氣供應或用氧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缺氧。教學中利用平時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例引導學生學習,讓教學內容生活化,學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及思維能力,實現學生對課堂知識深入理解的目的,體現教學藝術、教學思路的創新,符合中職生學習需求,對中職生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1]王志敏.病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王之一.正常人體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金惠銘.病理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G424.1
B
1671-1246(2011)21-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