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麗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中職語文就業導向型教學模式初探
韋慶麗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探索中等職業學校以就業為導向的語文教學模式改革,論證改革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并給出教學模式的實施設計。
中職語文教學;就業導向;教學模式
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大綱貫徹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1]的職業教育指導方針。可見,語文在中等職業學校(簡稱中職學校)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既強調語文的工具性,文化素養性,又強調“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能力。這和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性意見》表述的中等職業學校“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而畢業生就業難是近年來困擾各類中職學校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筆者就中職語文就業導向型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一直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備課認真、講課內容豐富、講課有條理成為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課堂教學中大都是教師在唱“獨角戲”,統一遵循著一套模式化流程:教師誦讀或讓學生聽朗讀錄音—講解詞語、分析語法、反復舉例說明—完成課后作業。學生則或忙于聽講、記筆記,或呆呆地坐在那兒,心不在焉。這是完全從教師的角度來考慮和體現教學過程,忽略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課堂上缺少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氣氛沉悶,教學效果越來越差。
據筆者觀察,在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1)傳統的學習文化根深蒂固,教學指導思想和觀念陳舊。中職學校存在重專業、輕文化的思想偏見,過分強調專業性與職業性,在課程設置和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非常突出“專業課”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礎課要為專業課服務、讓路”[2]。為了滿足專業課時數,任意刪減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2)語文教學的目的與語文的工具性功能相差較大,教材、教學內容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實際運用要求,現有的教材內容枯燥乏味,跟現在生活以及現學專業距離較遠,特別是古文。現行教材在編排上特別強調語文的技巧特征,力求知識教學系統的完備性和趣味性,在人文性、能力培養方面相對較弱;(3)教學模式單調,教學方法陳舊,教學研究滯后。中職語文教學局限于相對狹小的空間,處在較為封閉的環境中,缺少校際間的溝通與交流,教師外出聽課、考察的機會很少,這造成語文教師視野狹窄、信息匱乏,教學研究氛圍不濃,科研意識淡薄,科研熱情不高;(4)學習方法被動、機械。中職學校生源素質普遍較低,基礎知識薄弱已是不爭的事實。學生低起點,名義上是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其實際根本就沒有達到初中畢業的水平。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歸納、舉一反三的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出現為學而學,純粹應付考試等不良傾向。
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不但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而且阻礙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直接影響到專業的學習,甚至日后的就業。
2.1 學校的性質決定中職語文教學需要突出就業導向
中職學校是實行初級職業教育的教育機構,《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有較高素質勞動者[3]。中職學校的教育任務就是給學生一技之長,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能夠順利就業。這就決定了中職語文教學擔負著培養中職學生一般語文能力和從業實用語文能力的雙重任務,這也符合語文這門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的特征。目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尋找語文學科和學生專業課程的契合點,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職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專業方向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使語文課成為“中職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基礎”,為實現學生順利就業服務。
2.2 時代要求呼喚中職語文教學突出就業導向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21世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旺盛。既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質的實用性人才受到用人單位尤其是企業的青睞。用人單位對從業者的要求應該是確定中職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的重要依據。據相關調查結果表明:用人單位不單單重視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同時還重視從業人員的綜合發展能力,因而培養綜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觀察力、注意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語文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
2.3 學生現狀要求中職語文教學突出就業導向
目前中職學校的在校生一般是初中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普遍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的問題。這些文化基礎知識“先天不足”的學生到中職學校后遇到的突出問題就是文化基礎課聽不懂、聽不進,對文化基礎課學習沒有熱情。他們對專業課相對重視,語文學習興趣普遍不足。針對這種現狀我們只能改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專業知識,培養職業能力,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功能,把語文學習和他們關心的就業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夯實他們的職業素質基礎。
中職語文就業導向型教學模式的實施設計需要把握3個環節:以專業需求導向來選擇教材、設置課程內容;以創新互動型教學方法引導課堂學習;以職業化眼光設計課外語文活動。
3.1 教材內容:精心選擇,活學活用
在就業導向型教學模式中,教師應做到合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并對教材內容精心選擇,活學活用。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做到依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恰當選取、靈活取舍,并增添合理的教學資源。譬如講解《做個唐朝少年郎》一文時,在課堂上播放《唐明皇》、《武則天》等影視資料,并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現代人愿意生活在唐朝。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生活在哪個朝代?并說明原因。這就把語文知識和歷史知識結合在一起,學生非常配合,不但理解了課文內涵,而且能結合課本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并學會運用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討問題,效果非常好。另外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某種程度的職業性發掘,用現代化的眼光去關照,抹平時代鴻溝,甚至能在一些古文中發現新的意義。比如在教材中有《〈論語〉五則》的文言文,這五則語錄都和處理人際關系、提升個人能力有關,把他們和職場上人際關系的處理這類熱門話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挖掘,讓學生結合實際,積極思索,激發他們學習的興奮點,使其感到學有所用,提高學習興趣。
3.2 課堂教學:精心設計,形式多樣
課堂教學是中職語文就業導向型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教師應該對每一個課時精心設計,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靈活開展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應圍繞提升學生語文應用能力這個核心進行安排,培養學生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教學實際中,重點做好兩方面的工作:口語交際課和應用文寫作課。例如,根據衛校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做針對性設計。每學年新學期伊始,大部分新生極少用普通話溝通交流,使用普通話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較薄弱,對普通話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認識還比較模糊。根據新生語言習慣的特點,為新生開設專題為“說好普通話”口語訓練課,指導學生圍繞“受方言影響容易讀錯的普通話聲母”展開正音訓練。課上適時地介紹相關用人單位對普通話水平的要求,讓學生了解就業趨勢。我國《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服務及窗口行業的從業人員必須進行普通話等級考試[4]。作為護理專業一年級新生,將來要從事醫療護理工作,要求具備較強的護患溝通能力。讓學生明白說好普通話不僅會提升個人良好的形象,也是職業的要求,是服務質量的保證。以此來鼓勵學生積極報考普通話等級考試,讓其從踏入職校開始,就自覺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使用普通話的心態,增強自覺的職業意識。此外,很多學生寫作基礎薄弱,根本不能夠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及自身學習、生活的需要。大部分學生連最基本的請假條、尋物啟事等應用文都寫不完整,更別提與職業需求相關的護理應用文寫作(包括護理工作計劃、總結、簡報以及護理病歷書寫等),這不僅是對寫作“基本功”的檢驗,更是對專業知識、綜合知識全面運用的檢驗。所以,依照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目標,根據學生護理專業特點和今后的工作需要,應將語文課堂教學重點放在口語交際和應用文寫作兩方面。
3.3 課外活動:精心指導,鍛煉提高
作為一門生活化的基礎學科,語文的教學要融入社會生活中。就業導向型教學模式更強調這一點,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具備長遠的職業性眼光,把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首先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職業化教育,如模擬求職、經驗介紹等。語文教學完全能夠采用廣播、比賽等宣揚手法,這些手法的利用,能讓語文教學走出講堂走到生活中來,讓語文教學接收新鮮的社會生活,具備全方位、立體化的優勢,建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其次是適當地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教材為憑借,遴選學生熟悉的生活為載體,精心設計具有貫穿(活動全程)、整合(知識與技能)、融溶(“工具”與“人文”)功能的活動主體,重視情景創設、任務驅動、多元評價等手段,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5]。以護理專業為例,將教材中“勸說”的口語交際訓練內容與護理禮儀的專業課相結合,設計相應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將勸說技巧與學生實際情況及護理工作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過程中注重舉一反三,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勸說患者的技巧、提高勸說能力,同時聯系護理工作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個人素質,收獲醫護人員的成就與快樂。
就業導向型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符合時代要求,也是中職語文教學得以發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的必經之路。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就意味著必須調整教學內容、模式和方法。原來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必須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文知識,更注重提升語言運用能力、職業綜合素質的教學模式轉變。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實踐,這一全新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會越來越成熟。
[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修訂說明[Z].2008(8):17.
[2]潘淑.談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意義[J].職業技術,2011(1):53.
[3]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規定[EB/OL].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2011-06-12.
[4]羅為健.打造護生語文口語訓練——淺談護生語文口語教學[J].衛生職業教育,2007(18):77.
[5]陳良紅.中專護理專業語文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07(24):65.
G424.1
B
1671-1246(2011)21-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