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芳
(湘南學院 外語系,湖南 郴州423000)
中國神話與生態文明
周艷芳
(湘南學院 外語系,湖南 郴州423000)
中國神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神話故事中有許多關于生態觀點的描寫。本文以中國神話中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三個故事為例,分析了神話故事中的生態觀念。結合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從三個方面提出了中國神話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中國神話;生態文明;途徑
中國神話故事是中國古代人們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在勞動生活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人類幼年時期通過幻想對天地宇宙、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生命探索、部族戰爭、勞動生活的稚拙的解說。中國神話故事展現了中國古代人們對天地萬物天真、樸素、真誠、美好的藝術想象,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其中大量的神話作品涉及到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而更多地表現出人類對自然征服的欲望。
我們取其中幾個經典的故事作為例證。《列子·湯問》:“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边@段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曾被列入中學教材,教育青少年學習古代勞動人民不畏艱難、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大部分讀者都是從這一角度理解這個故事的。然而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愚公移山的舉動是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為了“出入之迂”,既使遇到如此大的困難,不惜犧牲子子孫孫,搬走兩座大山。這反映了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界關系時的人類中心主義。
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中還有很多與此相似的經典。據《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眰鹘y認為夸父是逐日的英雄,或者認為夸父的行為時自不量力的英雄主義。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夸父的行為反映了人類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征服自然的野心。同時,夸父在逐日的過程中,將黃河、渭河的水喝干,還想“北飲大澤”。而大澤是“群鳥所生及所解”,飲完后,群鳥將失去生命之源,失去棲息之所。這才是最為嚴重的后果。
另一則神話故事后羿射日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危害則更大。據《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焙篝嗖粌H用弓箭射落了太陽,還射死了飛禽走獸,被人們視為英雄,反應了人類與自然環境作斗爭,企圖戰勝自然、控制自然的美好愿望。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映。同時,這也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應。人類企圖將自己凌駕于萬物之上,享有任意處置萬物,為人類所用的權利。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生態文明就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①中國共產黨在第十七次全體代表大會上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政治報告,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內涵: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②,并將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既是我國多年來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總結,也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大意義。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③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沒有直接的使用“生態文明”這個說法,但他們的理論體系中卻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馬克思認為 “人同自然界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④。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雹蓠R克思、恩格斯辯證地考察了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指出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生產的本質必然會造成人與自然界關系的緊張,強調以人為本,而不是以人為中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發展模式。
第二,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當前嚴峻生態形勢的客觀需要。人類憑借自己的智慧和科學技術對自然界大規模的開發和掠奪,人類與自然界最初的統一關系被破壞,生態失去平衡。然而這并沒有引起人類的足夠重視,人類還陶醉于每一次勝利征服的喜悅之中。人類對大自然的這種掠奪以及隨之而來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隨著近代大工業潮及其“工業文明”的出現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使人類與自然界處于前所未有的對立狀態。嚴峻的生態環境現實促使人們開始認真和嚴肅的審視以往和現在對待生態環境的做法和態度。生態環境及其保護問題受到人類的高度重視。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內在要求,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前提。生態文明建設對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持續的物質資料,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次,生態文明建設能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安定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劇了自然資源的短缺,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們不得不相互爭奪資源,矛盾沖突加劇,地區間不穩定因素增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地區之間的和平和穩定,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最后,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能夠在全社會營造出和諧的氛圍,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力量源泉。
中國神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同樣需要發揮中國神話的作用。
首先,要大力宣傳中國神話故事中蘊含的積極因素,鼓舞我國人民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堅定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念。中國神話中集中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好奇與崇拜、對災難和困苦的不屈與斗爭、對英雄人物的敬仰與熱愛、對純貞愛情的漚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神話傳說中積極向上的進取、拼搏精神,仍然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們,成為我們奮發向上的源源不竭的動力。人類自產生之后開始大肆掠奪自然界中的資源,工業革命之后,人類對自然界的掠奪逐漸上升到最高峰。千百年來人類對自然界造成的傷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彌補的,這也決定了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克服無數的困難,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雖然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提上日程,但發展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社會的主題。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由于主觀或者客觀因素的影響,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清楚,同時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不斷的在實踐中摸索,才有可能獲得正確的認識。這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在探索中有成功,也會有失誤,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其次,加強中國神話故事的發掘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中國神話故事。中國神話故事中,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的思維方式、實踐方式以及對實踐結果的評價上都缺乏對自然的關注與熱愛,將人視為自然界的主宰,掌握、控制著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可以對自然界進行任何形式的加工和改造。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環境被污染,生態被破壞,人類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困境。從這個角度出發,用生態的觀點、理論解讀中國神話是中國神話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的基礎。從生態文明的角度解讀中國神話故事是對中國神話故事解讀的創新,在此基礎上,人們才能擺脫傳統分析的局限,對中國神話故事形成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才能夠發覺中國神話故事中的生態觀念的缺失。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宣傳中國神話故事的新的解讀,使更多的人更全面地認識中國神話。
第三,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中國神話中很多故事的主人公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犧牲個人利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從中國神話故事中挖掘道德教育的素材,以提高民眾的生態道德。生態道德意識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態問題產生的一個深層次根源。生態文明的道德內容應當包括生態善惡、生態良心和生態義務三個方面。首先,生態善惡。其衡量的標準是以人的行為是否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一致。促進入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行為是為善,反之則為惡。樹立生態善惡的道德觀,讓人們清楚生態行為中的是與非、榮與恥,才能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公眾的自覺行為;其次,生態良心。生態良心是指深入心靈的生態責任感與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崇高道德規范。生態良心將使人們自覺遵守生態道德的公平性原則(包括代內平等、代際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資源等)、持續性原則和整體利益原則,培養人們的前瞻意識和自省意識,引導科學發展觀在內心的確立和形成;最后,生態義務。生態義務就是自覺踐行生態道德規范的責任感。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要求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樹立生態義務的道德觀,使人們關心自然、社會和他人,自覺擔負起保護資源和環境的責任,努力使生態道德轉化為自身的自覺實踐,使其成為推動生態道德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
雖然環境問題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普遍存在,但我們要看到我國在環境保護、生態治理方面取得成績,堅信在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英明領導之下,在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中,凝聚多方力量,我們最終能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注 釋:
①潘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學習時報,2006年9月27號。
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07年10月15日。
③王世誼:《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時代意義》,理論研究,2009年第10期。
④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頁。
⑤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