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晉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學生工作部(處),湖南 長沙410004)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
黃晉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學生工作部(處),湖南 長沙410004)
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高校穩定局面的維持具有重要的影響。有關調查表明,我國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但尚未引起應有的關注。文章綜述了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和成因,并從學校、輔導員自身這兩個角度提出了具體的對策,以期切實提升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自我調適
輔導員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線的學生管理人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作為高校教師中的特殊群體,他們不僅承受的心理壓力比普通教師大,而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了解輔導員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表現,認真分析導致這些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的對策,維護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有關調查研究發現,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從總體上看是比較好的,略好于全國常模[1]。但由于輔導員特殊的工作性質,其一言一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強的潛移默化作用,因此其心理健康水平顯得尤為重要。相對教師而言,輔導員工作中普遍存在“三多三低”問題,即分管的部門和領導多、面對的學生多、要管的事情多,而在學校的地位較低、學歷或職稱水平低、待遇低。綜合當前輔導員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繁重瑣碎的工作造成職業枯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招生數量不斷擴大,學生群體更趨復雜,學生工作的內涵不斷拓寬,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也不斷拓寬,并日益成為輔導員工作的主要任務。輔導員既要抓學生黨團建設、班集體建設、學生干部建設,又要搞思想政治教育,解決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問題,還要抓日常管理、評獎評優、各類比賽評比、各種行政會議等事務,瑣碎的工作容易使人感到疲勞、厭煩。此外,“學生無小事,事事是責任”,輔導員要想做好本職工作需要很大的精力投入并犧牲許多業余時間。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每一件都必須認真對待,講求合理有效地解決問題,尤其是學生中的一些突發性事件也時刻懸在輔導員心頭,一直處在緊張的應激狀態。可以說,輔導員工作是當前高校同齡人中較苦、較累的職業,致使一些輔導員對本職工作的熱情和興趣降低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減弱了,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興趣下降,最終誘發工作心理疲勞和厭煩,職業枯竭現象隨之產生。
(二)多重角色的沖突引發疲憊、困惑
高校輔導員與其他系列教師相比,角色需求是多方面的。他們往往扮演著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學生保姆”、知心朋友、師兄師姐等多種的角色。當輔導員要將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組織時,常常會產生角色間的沖突。如輔導員既要樹立角色權威,又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既要樹立輔導員的領導地位,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于是輔導員為成功地扮演多重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對學生時壓抑自己的情緒,不同角色需要之間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沖突,導致焦慮、困惑與迷茫。[2]還有的輔導員過于偏重個人前途、待遇,事業心和奉獻精神欠缺,不愿意過多地利用業余時間來處理學生事務。
(三)邊緣地位導致焦慮和煩躁
各高校在輔導員的選配上嚴格按照“高進”的原則,選拔的都是具備較強的思想教育、組織能力、溝通合作乃至計算機、文字表達能力、思想素質好的畢業生。他們對自身發展的空間和高度有著較為理想的期望值。但長期以來,輔導員隊伍存在一個地位低、待遇低、出口窄的怪圈。輔導員工作職責要求更多地強調奉獻與責任,卻忽略了他們作為平凡人的多元化需要。在輔導員的工作崗位上,他們既無教學人員的中心地位,又無行政人員的政治前途,社會地位、待遇方面往往與工作職責和實際付出不相稱,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許多高校對輔導員重使用、輕培養,重崗前培訓、輕在職培訓,送出去學習、進修的機會很少,甚至通過一些政策限制輔導員自身創造的學習深造條件,期望值的不能滿足往往容易造成他們的失落和自卑,從而帶來強烈的心理壓力,時常為前途感到困惑、迷茫、擔憂。一些教師對輔導員這一工作崗位避之恐不及,有相當數量的在任輔導員也只把輔導員工作作為權宜之計,無時不想爭取早日調離。
(四)付出和期望不符引發心理挫敗感
作為輔導員,付出艱辛的勞動后期望得到學校和學生較好的評價。但是,一方面目前高校內部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系統的保障體系,對輔導員的考核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勞動數量、質量及效率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輔導員感到挫敗和沮喪;另一方面,學生是輔導員工作結果的直接體現者,但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周期,大多不可能立竿見影。由于輔導員本身與學生存在年齡、文化程度、社會閱歷等的客觀差異,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對于輔導員的評價既有合理內容,同時又不乏偏頗之處,這造成認可度低于原本的期望值,令輔導員覺得不被學生理解。[2]而當前社會對輔導員隊伍的要求不斷提高。面對知識更新、需要不斷充電的壓力,社會評價要求高的壓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帶來的壓力以及高標準素質要求的壓力等,許多輔導員心理的落差與焦慮增大,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3]
輔導員的種種心理問題不是單個原因造成的,而是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因來看,社會和學校應該創設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統;從內因來看,輔導導員自身要注意加強自我調適,才能更好地保障輔導員的身心健康發展,進一步促進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發展。
(一)注重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輔導員的崗前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對于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統計顯示,輔導員大多數不是心理學專業畢業的,除師范院校外,其他高校的輔導員均缺乏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系統學習。但輔導員工作繁忙,崗前培訓一般時間較短,所以,崗前培訓應堅持集中輔導與自主工作相結合的原則。建議編寫出針對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訓練的指導手冊作為輔導員崗前必讀。[4]此外,學校也可以鼓勵輔導員參加職業能力認證考試,獲得心理咨詢師的認證,從而更好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強輔導員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5]
高校要致力于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設,學校各級各類人員對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要有全面、準確的認識——輔導員不應是學校分流富余人員的、可以濫竽充數的工作崗位,而是專業性強、素質要求高的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使輔導員減負增效,保證和促進輔導員能履行好自己職責的同時,按一定的發展方向提高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要有計劃地培養輔導員梯隊,以造就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專家,使輔導員工作成為高校能吸引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崗位之一。
(三)積極開展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維護工作
高校在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時,努力開展對輔導員心理健康的支持、維護和保健工作。第一,通過對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測評,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并通過心理教育與疏導幫助他們緩解工作壓力,從而增強工作的勝任感、歸屬感和滿足感;第二,針對輔導員的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心理專題輔導,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提高其心理問題的處理能力;第三,在幫助輔導員解決實際的心理問題、培養和諧人格的同時,學校也可根據各自情況,組建輔導員協會,拓展輔導員交流平臺,更好構建其社會支持系統。同時重視輔導員的職業生涯規劃,尤其關注工作 5年以下的年輕輔導員的職業定位和工作 11年以上的中年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更好地幫助他們確立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與方向。
(四)切實提高輔導員的各方面待遇
許多輔導員在條件差、待遇低的情況下,仍兢兢業業地工作,其重要原因是他們看到了大學生的成長,他們為學生取得成就而感到無比的欣慰,從而體驗到教育工作的樂趣,認識到輔導員自身的重要價值,心理上得到莫大的滿足。學校領導者應重視輔導員的這種工作樂趣感,并使之轉化為工作責任感。高校應高度重視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給他們創造寬松的工作環境,努力讓所有的輔導員都體驗到學生工作的樂趣,防止輔導員過度疲勞,從而產生工作動力。各級教育部門要給廣大輔導員提供一個與普通高校教師相同甚至比普通教師還要好的條件,包括進行輔導員工作研討、給予一些研究課題,并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應在進修、晉職、獎勵等方面予以適當照顧,努力使輔導員工作成為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
(一)學習心理學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訓練
提高心理學理論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識,對輔導員保持身心健康十分必要,這也是自我心理健康管理的基礎。輔導員應通過不斷學習了解心理科學的理論,掌握心理輔導和心理保健的實用技能,逐步形成合理應對壓力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尋求心理援助等思維方式。此外,輔導員還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實踐中,在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問題的過程中,自覺培養心理教育能力,如要學會運用談心、輔導的方法去解決學生常見的輕度心理問題;注意學生內在積極性的調動,內驅力的激發,感知力、注意力、思維力、創造力的培養,注意預防與排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障礙。[6]
(二)正確認識自我,增強事業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輔導員要在工作中保持積極、樂觀、向上、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到工作中,就必須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我,全面了解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和缺陷、長處和發展潛力,肯定并接納自我,這樣才能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只有恰當地讓認識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輔導員才能愉快地接受這樣的職業角色;只有愉快地接受這樣的職業角色,輔導員才能正確面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才會愛自己的工作,從而對這個職業產生認同感和事業歸屬感,減少和避免一些失望和在與他人比較時的心理不平衡。
(三)掌握自我情感發生發展規律,合理宣泄不良情緒
近幾年來,輔導員的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幾乎處于全天候的工作狀態之中。如果這種情況調節不好,則會導致自身心理失衡。這就要求輔導員要了解自己情感發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學會必要的調控方法。首先,要承認自己在壓力情境中存在消極、沖突、痛苦的情緒反應,正視自己的喜怒哀樂,不自我為難和拒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其次,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來宣泄。如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適當的傾訴,正當的消遣運動和音樂欣賞、閱讀等[7];最后,通過調整認知來改變情緒。因為,人的情緒是起于人們對事件的看法。輔導員要學會通過合理認知與不合理認知的辯論,消除不合理的信念。
(四)選擇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增強抗壓能力
相同的外界刺激給人造成多大的壓力,是由每個人自身的抗壓性決定的。磨煉人的意志力是增強抗壓性的有效方法,也是減輕壓力的重要基礎。輔導員一方面要加強意志獨立性的培養,增強學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不為別人的言行所左右。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意志果斷性的鍛煉,明辨是非,當機立斷,做到困難面前不退縮,壓力面前不屈服。此外,當面臨著心理壓力時,要自覺地運用心理防御機制來減輕壓力。同時心理防御機制有積極的、消極的、有成熟的、有不成熟的,因此,運用時應注意選擇積極的防御防衛機制。
[1]倪亞紅.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7);林澤玉,張相蓉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08,(1);羅伏生,沈丹.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現狀及自我修復策略[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
[2]朱媛媛.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疏導途徑[J].中國校醫2008,22(4).
[3]林毅.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與和諧人格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 2008,(9).
[4]王道陽,王瓊.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的現狀、問題與展望[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5]倪亞紅.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
[6]羅品超.試論提升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5).
[7]張瑜玲.論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及自我調適[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