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總成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淮南232001)
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
——基于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視角
凌總成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淮南232001)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問題的科學論斷,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價值取向?,F實的個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點,人的全面發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自由自覺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和系統化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導向和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關于人的工作,而人的根本問題是人的本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科學內涵,以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人的本質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聯系,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有效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恩格斯吸取人類思想史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上,對人的本質作出了科學的論斷。在他們看來,人的本質不是抽象的,而是現實的,“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盵1]“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人的存在和發展前途必然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無論是從歷史的起點,還是從歷史發展的終極意義上,都把個人的存在和發展視為一切社會歷史存在與發展的前提和價值尺度,最徹底最充分地肯定了個人的價值。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問題的經典表述為考察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具體來說,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理解。
(一)“現實的個人”。馬克思主義跳出了古代神本論人學和近代人本論人學以抽象的人作為研究人本質出發點的樊籬,從現實實踐的角度對人的本質做了科學的分析,認為考察人本質的出發點應該是 “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盵3]人絕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的、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總和的條件下,從事創造性生產勞動的,能動地表現、實現和確證其獨特個性,并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現實的個人。
(二)全面發展的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人的發展不是片面的、貧乏的,而是全面的,是人的勞動能力、本質力量的發展,[4]個人能力得到多方面的發展,是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是個人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得到極大的豐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如果這個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只能犧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單方面地發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條件只能提供給他發展這一特性的材料和時間,那么,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面的畸形的發展”。[5]
(三)自由自覺的人。馬克思一貫反對蔑視人、只把人看作某種手段、當成某種工具,注重把人當作人,當作自由自覺的主體來看待。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6]自由自覺性即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一個顯著特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主體性是人在同客體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其中能動性是人的主體性最基本的內涵,創造性是對現實的超越,自主性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層次。
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一切從人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但從對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察和評析來看,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沒有從人的本質實際出發,沒有實事求是地堅持以人為本,而是重在“以問題為中心”,以解決或緩和某種心理疾病、某項心理沖突、某類心理困擾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一些出現心理疾病的特殊對象,而是面向所有的大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學生為本,以大學生成長發展為中心,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促進大學生全面自由的健康發展,是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所在。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方法論原則。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體現了人的中心地位,體現了對“人”的重視。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方法論原則。前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說:“教育的力量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區別對待地發展一個學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個性特點,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遍的友愛和與人為善的精神感染他們中間的每一個人?!盵7]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從大學生的根本利益和實際狀況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價值和尊嚴,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關注學生作為“現實的人”的共性和個性的差異,將每一個學生視為教育和培養的目標,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做到貼近學生生活、心理現狀,扎扎實實地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性作用,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積極的“自由自覺活動”,使學生能夠以主體的姿態積極參與教育活動,自覺主動接受和開展自我教育,按照社會要求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堅持“以人為本”還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主、客體互動規律,達到教育者主體性與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統一。
(二)從人的現實性需要出發,加強教育的針對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是歷史的、具體的,每個人都表現出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個性。作為社會的分子,每個人也具有不同的社會屬性和時間、空間屬性。大學生在心理發展上正處于逐漸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過渡階段,其心理發展充滿著特殊的矛盾現象,呈現出顯著的積極與消極心理交織并存的二重性,如思維敏捷但易于主觀片面、積極努力但易于自暴自棄、情感豐富但易于波動失控;在學習生活中往往表現為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理想愿望與現實生活的矛盾、強烈的性意識與正確處理異性關系的矛盾等。[8]這些矛盾是大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他們心理發展過程中特定的內部狀態,是他們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現。他們一方面為這些內心矛盾所困擾焦慮,同時又為急于解決這些矛盾而掙扎困惑。雖然大學生中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但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們所面對的往往是學習與成才、戀愛與交往、求職與就業等成長發展性問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既要注重科學理論的引導,又要面對新時期的社會現實,立足實際,針對學生的共同特征和個性差異,分清層次,運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
(三)立足人的社會性,全方位實施教育。馬克思的人的本質理論認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關系”,現實社會中的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從事一定的社會實踐,并在社會實踐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逐漸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無時無刻不在與社會發生交互作用。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實踐的豐富性、社會關系的廣泛性,決定了人的本質內容的復雜性;同時,人的心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受社會生活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實施信息影響的過程,在工作中只有立足于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大環境中,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作為社會,要糾正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產生原因的不切實際的認識偏差,要積極有效地解決社會上不良、消極、不公正現象,給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要努力為大學生創造就業機會,消除他們的內心焦慮。其次,作為學校,在提高課堂教學的同時,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充分滿足大學生學習以外的需要,化解他們緊張的心理,建立和協調良好的人際關系。[9]再次,作為家庭,要營造一個和諧向上的家庭氛圍,經驗表明,父母過于溺愛和管束,往往會導致子女產生依賴、被動、膽怯等不良心理傾向;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意見分歧過大,容易使子女形成焦慮、抑郁、孤僻的消極心理,有時甚至還會表現出偏激和說謊的行為。最后,作為大學生本身,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將課堂學習的理論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評價社會現實,努力消除心中的困惑、迷茫,增加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
(四)確立發展意識,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大學生心理健康形成的機制看,個體是心理健康的承載者和實現者。盡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與發展受個體因素與社會因素的綜合影響,但個體因素無疑是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發生變化的內在原因,社會環境因素作為外因從來不是某種外在于學生的力量單方面賦予學生的,而是學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學生主體本質力量的外化。從目前我們的教育來看,往往忽視學生個體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忽視學生潛在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沒有根據變化的形勢和學生的新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僅僅著眼于學生問題行為的矯治,簡單化地把心理問題劃入品德教育的范疇。因此,確立發展意識,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在內容選擇方面,既要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位依據,又要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符合當前大學生現實需求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際狀況;在方式運用上,既要帶有明確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的顯性教育,也要有依靠受教育者自身感知、認同、欣賞,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隱性教育;在教育評價上,要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迷茫和困惑,致力于學生自我調控能力、適應能力、交往能力和競爭意識、進取精神的培養,著眼于個性特長的發揮確立心理評價的多元化機制。
以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及教育教學理念變化對高校提出的時代要求,是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性的基本條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堅持與時俱進的關鍵之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能否順利實施,教育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重要保障手段。在當今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適應新形勢和新情況的需要,充分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以學生為本,才能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注:本文系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基金項目“高職生心理健康與社會相關度研究”,項目編號:HKJ09—14)
[1][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56,73.
[4]袁貴仁.對人的哲學理解[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46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5.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6.
[7]朱佩榮,譯.學校沒有分數行嗎[M].廣州: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80.
[8]盧愛新.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18.
[9]汪立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新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