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
(河南理工大學 政法學院,河南 焦作454003)
“e時代”如何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
楊興
(河南理工大學 政法學院,河南 焦作454003)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給社會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日益突出,這直接危害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已成為我國德育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必須創新德育形式,建立健全網絡監督機制,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齊抓共管,進而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青少年;網絡道德;措施
網絡道德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社會的發展使人類面臨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于是網絡道德應運而生。網絡道德是人與人、人與人群關系的行為法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準。所謂網絡道德教育,一般學者認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網絡作為一種新的德育途徑,開展德育工作,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二是在對學生進行網絡技術教育的同時,加強網絡道德規范的教育,培養學生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自律能力。[1]伴隨著網絡技術成長的青少年一代,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很容易受到網絡的影響。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使網絡社會與青少年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改進和創新德育工作,成為我們亟需研究的新課題。
(一)青少年上網現況調查
來自中國互聯網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數量已經達到1.67億,占總體網民人數的比例為55.9%,較去年上升了5個百分點,新增青少年網民6000萬。目前,青少年群體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網民群體。
從青少年網民的年齡分布看,12~18歲之間的網民最為集中,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比例達5成以上。家里和網吧是目前青少年最主要的上網場所。青少年網民在家里上網的比例達到72.1%,在網吧上網的比例為57.5%,在學校上網的比例只有19.1%。[2]
《2008~2009中國互聯網研究報告系列之“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2008年,青少年在網吧上網的比例為57.5%,網吧仍然是青少年主要的上網場所之一。這在農村青少年網民群體中表現更為突出,過去半年這一群體在網吧上網的比例達到65.4%,高出平均水平7.9個百分點。同時,青少年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也在逐漸升高,目前有近5成的青少年網民使用過手機上網。
青少年網民聽網絡音樂、看網絡視頻、玩網絡游戲的比例均高于網民總體,使用率分別達到87.7%、69.3%和67.4%。同時,青少年網民對網絡娛樂依賴測試語句的認同度高于網民總體。在青少年群體中,有近6成的青少年網民認為如果沒有互聯網,生活會很單調。隨著年齡增加,青少年網民對網絡娛樂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增加。大學生將網絡作為娛樂工具的依賴程度最高,達到56.1%。
(二)青少年網絡行為存在的問題
從青少年對網絡的認識和看法上來看,網絡已經受到青少年們的高度重視,大部分青少年認為網絡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有一定的重要性,并能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會給人們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體現出青少年對網絡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這種思想認識卻與實際行為相分離,多數學生對此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惕。網上原始信息的良莠不齊,加上青少年缺乏一定的認知辨別力,勢必會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其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產生動搖,進而動搖傳統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網上虛擬化的交流,弱化了學生現實交往的能力,并助長了對虛擬的成就感的追求;長時間的上網也容易導致視力下降和神經衰弱,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網絡世界不僅消除了面對面交往中性別、身份、地位等傳統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賴以產生、提升的基礎,使行為規范、倫理道德觀念難以放到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加以認識、檢驗。也難以用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關系加以對比,網絡世界模糊了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們道德行為規范中是與非的明確界限。初中階段的學生還處于未成年階段,心智方面的不成熟必然導致其對網絡上的各種信息不能做到準確辨別。如果此時青少年得不到及時的指導就很可能沉迷于網絡中,從而帶來一系列的負面結果。
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手段和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社會價值形態,網絡道德是指人們在遨游網絡世界中,在虛擬環境下形成的規范與操守。[3]相對于通過外在監督而形成的傳統道德,網絡由于其隱蔽性、獨立性,而傳統道德規范很難對其加以約束,人們的網絡行為更多的是受自身的監督和控制。在這種前提下,如何形成規范網絡使用者的思想、言論、行為的道德準則就顯得尤其重要。
通常所說的“網絡道德行為”,實際上是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行為在網絡世界中的表現。這種表現可能與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一致,也有可能與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相悖。現實中青少年的許多網絡行為往往與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相悖。網絡是現實與虛擬的結合,是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其本身具有開放性,而網絡活動又具有隱蔽性。在目前尚無有效的技術手段和完善的法律、道德規范約束上網行為的情況下,各種道德的、非道德、反道德的信息在網絡上傳播擴散。這些更加凸顯出網絡道德教育緊迫性。
網絡的虛擬性、廣泛性、隱蔽性等特性決定了網絡道德問題的存在。在網絡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條狗。”可見,較之網絡中的他律因素,網民自身的自律精神更能使其行為與道德要求相一致。“人們在社會歷史中的活動是道德產生的自然基礎”,自律和他律對道德的形成起決定性的作用,其中他律是最為根本的,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自律精神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不可能自發產生,還有賴于教育者引導廣大學生認識網絡世界的本性,認識自己作為網民的責任,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網絡社會同樣需要道德文明的約束。
抑制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需要網絡道德教育。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它給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其思想政治方面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首先,大量的網絡信息涌入容易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觀念混亂,尤其是性道德觀念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認識偏差。其次,學生行為上的誤導。廣大青少年認為其上網時面對的只是機器,不能認識到在網上所做的行為也屬于社會行為,從而缺少一種行為的責任感和制壓性。這樣看來,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道德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2010年1月13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網絡道德教育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提出了“為有效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對中小學生的侵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總體要求,而第一條就是“加強網絡道德教育”。《通知》要求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網絡道德教育的指導,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實際和課程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指導各地中小學校利用品德課、信息課及校會、班(團隊)會等,集中開展對中小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組織學生通過開展綠色上網承諾等活動,自覺踐行《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樹立網絡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虛擬世界,合理使用互聯網和手機,提高對黃色網站、暴力和淫穢色情信息、不良網絡游戲等危害性的認識,增強對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主動拒絕不良信息。教育學生不瀏覽、不制作、不傳播不良信息,不進入營業性網吧,不登陸不健康網站,不玩不良網絡游戲,防止網絡沉迷和受到不良影響,努力在校園內和學生中形成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風氣。”而針對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重點還是要根據實際的情況,結合青少年的思想狀況的特點來開展教育活動。
(一)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德育形式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教育體系中德育形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育環境的需要,和諧網絡文化的構建以及青少年的網絡道德素質的提高,必須創新德育的形式。我們可以嘗試在思想政治課中引入網絡道德教育,在堅持 “以人為本”的原則下,達到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的目的。網絡道德存在于社會道德體系之中,它只是社會道德規范在網絡環境中的體現。青少年網絡中的道德行為直接反映了他們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品質和所受的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強青少年基本道德規范的教育。
(二)加強網絡法制教育,建立健全網絡規范
網絡的廣泛性制約著網絡道德的約束力,所以學校必須加強對學生進行網絡法制教育。我們要通過思想教育告知學生在網絡上發表言論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牢記網絡文明公約,不要瀏覽不良網站。使學生明白互聯網世界也是社會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在網上也必須依法行事,否則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加快網絡技術的研究,最大程度凈化網絡環境。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從法律上規定網絡從業者條件,對從業人員、技術力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明確網絡日常管理部門的職責權限和網絡運營者的義務責任,并規范網民的上網行為。[4]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現有的法律。
(三)社會多方協作,構建網絡德育新體系
政府應加強政策性引導,尤其是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要相互協助,緊密配合,確保學生安全健康上網。學校要發揮網絡道德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積極推進德育課程的改革;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的生活情趣;提高教師的網絡素質,建設一支懂網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發揮家庭在網絡道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家長應該監督和引導學生的上網行為,不應該單純使用消極的管制措施,而應該給予更多的積極引導;家長應該主動與孩子增加溝通與交流,鼓勵其在現實中拓展交往能力;家長要掌握一定的網絡知識,注意其上網內容,及時發現問題,消除網絡的負面影響。
(四)關注手機上網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
隨著3G時代的來臨,手機互聯網也逐漸寬帶化、高速化、普及化、智能化,信息傳播的手段和方式日新月異,手機上網在青少年上網群體中所占的比例日趨擴大。由于手機互聯網的自身特點,手機互聯網上各種不良信息對當代青少年的心理認知、言語行為、思維模式、意志情感、價值追求等都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因此,我們必須關注手機上網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根據手機互聯網信息時代的特點重新修訂教材,增加信息技術課及相關內容,還要加大力拓寬抵制有害信息的宣傳渠道,切實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養,使他們具有“高效地獲取信息、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實踐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合乎道德的行為”[5]的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對手機互聯網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和自律能力。我們還要創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提高手機互聯網時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1]田秀國,閆小鶴.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 2006,(3),21.
[2]中國互聯信息中心.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 OL].http://www.cnnic.net.cn/index/0E/71/index.htm.
[3]任祥.思想政治教育[J].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分析與應對,2004, (1),30.
[4]馬緒文,鄭波.略論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J].改革與開放,2009,(5), 142.
[5]張倩葦.信息素養與信息素養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1,(2).
[6]朱銀端.網絡道德教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7]薛君華.論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