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丹丹,郝樂祥
(沈陽化工大學 社會科學系,遼寧 沈陽110142)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與思考
季丹丹,郝樂祥
(沈陽化工大學 社會科學系,遼寧 沈陽110142)
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是危機干預工作的基礎,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建構科學、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至關重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成長成才的需要以及我國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發展現狀,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預警體系、應急處置體系和后干預體系,力求使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更具系統性和針對性。
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構建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大學生面臨著各種挫折與壓力的挑戰。面對壓力,一些相對脆弱的大學生容易陷入心理危機,出現過激行為。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因為得不到恰當有效的處理而最終走向極端化的事件層出不窮,這不僅危及當事人的健康及生命,而且會影響到家庭、校園乃至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還處在探索階段,心理危機從業人員的專業化進程、理論研究成果的深度與應用性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所以,建立科學的、操作性強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勢在必行。
危機(crisis)是指人類個體或群體無法利用現有資源和慣常應對機制加以處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機往往是突發的,出乎人們的預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時緩解,危機就會導致人們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出現功能失調以及社會的混亂。心理危機則是強調危機事件給人的心理帶來的巨大沖擊。心理危機干預研究鼻祖G.Caplan認為,當一個人面對困難情境,而他先前處理問題的方式及其慣常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應對眼前的處境時,即他必須面對的困難情境超過了他的能力時,這個人就會產生心理困擾,這種暫時性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1]心理危機通常由一定的負面事件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典型特征:突發性、緊急性、痛苦性、無助性和危險性。危機之中隱含著危險,這種危險可能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交往,嚴重的還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心理危機干預則是在發生嚴重突發事件或創傷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時的心理干預。它能幫助個體化解危機,告知其如何運用合適的方法處理應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療幫助個體度過危機,恢復正常的適應水平,防止或減輕未來心理創傷的影響。[2]危機干預的最終目的是危機損害最小化,個人成長、人格完善最大化。一些學者認為,心理危機干預是一種短時的、急性的處理。但事實上,危機干預并不僅僅是短期的一種處理,而應該關注到危機發生前、中、后各個階段的處理。[3]
(一)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客觀需要
根據人的心理發展規律,大學階段是人生從生理成熟走向心理成熟,繼而跨入社會的重要階段。[4]這一階段的個體生理發育成熟而心理發展相對滯后,他們因生理發育成熟而帶來的成人感要求他們按成人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樣獨立、周密的處理問題,同時心理發育的不成熟和社會成熟的滯后使他們內心時刻體驗著理想期望與現實結果的落差帶來的強烈挫折感;他們的自我意識還在形成過程中,對自身有不確定感,因而敏感、脆弱,急于通過他人的認同來幫助架構對自我的認同,因此對周圍人的評價異乎尋常的關注和在意,甚至不自覺的放大,聽到他人對自己某一方面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就傾向于上升到對自身的全部肯定或否定;他們時而情緒高漲,熱情洋溢,時而消極低沉,孤獨壓抑,情緒波動頻繁而激烈,自控能力薄弱;他們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但又不愿主動開放心扉,他們認為別人不理解自己,因而對人不信任,甚至不滿。由于部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適應力不強,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有的還會引發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導致輟學,甚至發生惡性事件。因此,構建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迫在眉睫。
(二)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大學生與諸多社會人一樣,已經進入了情緒重負的時代。這種情緒重負往往給大學生們造成焦慮、苦悶、心情不暢、心身疾病或精神疾病等心理危象的產生。一方面,各種新舊思想的沖突,價值觀念的演變以及生活節奏加快等,必然對當代大學生產生影響和沖擊。對于知識比較豐富、思想比較敏銳的大學生來說,更可能強烈感受到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社會競爭加劇造成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激化。大學生們為了能在將來的求職中勝出,不得不在各方面增加自己的籌碼,如近年盛行的出國熱、考證熱、考研熱、考博熱等充分反映了這種心態。在這種沉重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們帶著高中階段壓抑而未經處理的心理情結開始大學生活,開始從原來單一的應試學習任務向多元的發展任務轉變;由原來的一切由老師、家長安排好學習任務向大學階段自主安排學習生活的轉變;由原來純粹的“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生角色向社會人過渡。這一系列的轉變加上競爭的壓力,使大學生們承受的壓力空前沉重。若不能及時采取恰當的干預措施,就會有損個體的身心健康,導致心身疾病,甚至出現自殺和過激等不適行為。因此,個體成長成才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干預工作。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是改善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現狀的需要
心理危機干預在國外已進行了三四十年,研究系統而成熟,比較而言,我國對心理危機的研究起步較晚,心理干預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探索都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已經受到關注,自2004年2月揚州大學、2004年10月武漢大學相繼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以來,沿海及內地的一些重點高校已開始嘗試性地展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構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形勢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幾方面的不足: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雖然有了,但不太健全;其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在心理危機干預意識和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第三,危機干預體系尚未真正建立。這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形成巨大的落差。因此,無論出于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考慮,還是基于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盡快建立規范、專業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已成為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應包括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心理危機預警體系、心理危機應急處置體系和心理危機后干預體系。
(一)構建心理危機干預預防體系
心理危機預防體系的建構對危機干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預。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網絡預防體系。
1.開設心理危機干預教育系列課程
開設系統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教育系列課程,使學生了解心理危機形成的主客觀條件,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讓他們了解自身心理的發展變化規律,在面對問題時能適度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2.大力開展有益于提高心理危機應對能力的第二課堂活動,積極支持學生的自我教育。組建學生心理教育社團,創辦心理教育的校內刊物,通過舉辦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傳,強化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強化自我教育,解決在學習生活中產生的心理困擾。
(二)構建心理危機干預預警體系
危機預警體系是一種從根本上預防心理危機惡性事件發生的超前危機管理體系。預警系統通過對預警對象、范圍、信息進行分析和評估,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和現實的危機因素,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減少危機突發和意外發生。
1.定期開展全面心理普查
心理危機多是逐步形成的,有其內在的心理根源。開展心理普查和心理測量,發現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缺陷,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干預與援助。目前很多高校心理普查只針對大一新生,其實所有年級的學生都應該定期參加心理普測,至少每年一次。頻率越高的心理調查越能夠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有效減少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
2.建立心理聯絡員制度
把心理危機預警機制落實到班級是發揮心理危機預警體系作用的關鍵。心理危機的征兆大多是由同學、班主任、輔導員發現的,因此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對他們進行預防心理危機的教育。當發現有學生出現心理危機預兆時,心理聯絡員能識別并及時向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機構報告。
3.建立系統的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
心理危機干預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形成可靠的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以便及時對學生的心理危機做出正確、科學的判斷。學校應根據大學生心理危機形成的機制,設計并形成合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分數,以學生入學、戀愛、學習、生活、就業等各個方面在心理危機形成中所占的比例來確定預警級別,有針對性地提出防范措施,利用計算機網絡形成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的電子檔案,以求提高心理干預的效能。
(三)構建心理危機應急處置體系
心理危機干預需要采取緊急應對的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危機當事人從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機,恢復其自控能力并保持較穩定的心理狀態。為此就必須建立危機應急處置系統,從而保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有效開展。
1.啟動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主要指來自于父母、親人、同學以及其他社會關系的支持。這種支持不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也包括一些實質的援助行動。學生從他人那里獲得的社會支持具有價值增進、陪伴支持、情感支持等功能,這對處于危機期的人具有重要作用。
2.實施危機干預六步法
明確問題,從受害者角度確定危機問題;保證受害者安全,把受害者對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傷害降低到最?。粡娬{與受害者進行溝通交流,積極無條件地接納受害者;提出并驗證應對危機的變通方式,幫助受害者了解更多解決問題的方式和途徑;與受害者共同制訂行動計劃以克服其情緒失衡狀態;獲得承諾,使受害者能夠堅持實施為其制定的危機干預方案。
3.建立對重度心理危機學生的轉介機制
由于心理危機干預在高校還是新事物,有成效的專業技術人員極度欠缺,因此,遇到高校自身不能處理的危機發生時,及時轉介到經驗豐富的相關機構不失為對當事人的最有效幫助。
(四)構建心理危機后干預支持系統
通過對危機當事人進行危機干預,一般會產生三種結果:一是心理平衡,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水平;二是留下永久性的心理創傷;三是暫時實現了平衡,但隨時可能會反彈或爆發。 所以,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個連續性、長期性的工作,特別是第二、三種情況,更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強化干預效果。后干預不僅是對干預效果的強化和保證,也是促進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需要。后干預支持不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也包括一些實質的救助行動等。通過社會和家庭支持系統,一方面可以掐滅導致學生產生過激行為的導火索;另一方面可以在必要時,對處在心理危機期的學生采取相應的監護和阻控措施。
(注:本文系沈陽化工大學2009年度教學基金資助項目“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及其創新建設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2009A028)
[1]Lazear,E.Entrepreneurship[R].NBER Working Paper 9109,2002.
[2]Everly,G.S.,Flannery,R.B.,Mitchell,J.T..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A review of literature [J].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A Review Journal,2000.(5),23-40.
[3]盧勤.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的構建[J].中國青年研究,2010,(9):110-112.
[4]張海濤,蘇苓.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