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程川,劉宗超,楊家福,黃家駿
(瀘州醫學院附屬中醫醫院骨科,四川 瀘州 646000)
隨著交通與工業的發展,嚴重足開放性骨折患者日愈增加。Ⅲ型足開放性骨折往往造成粉碎性骨折,同時常伴有骨關節、肌腱、血管、神經的損傷,組織損傷、污染重,血運差,感染機會大[1],以及不同程度的急性失血,因此對Ⅲ型足開放性骨折早期有效的復位固定至關重要。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瀘州醫學院附屬中醫醫院骨科對41例Ⅲ型足開放性骨折患者采用多枚克氏針、多方位交叉內固定治療,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選擇在本科治療的Ⅲ型足開放性骨折患者41例(46足),男31例,女10例,年齡31~68歲,平均49.5歲。致傷原因:車禍碾壓傷27例,機械擠壓或重物壓榨傷14例。受傷時間1~6h。受傷情況:單足36例,雙足5例;單純跖骨骨折11足,單純跗骨骨折9足,跖骨骨折合并跗骨骨折19足,跖骨骨折同時合并跗骨與趾骨骨折7足。按Gustilo分型[2]:ⅢA型20足、ⅢB型12足、ⅢC型14足。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挫滅。合并傷:骨盆骨折3例,股骨骨折13例,脛骨骨折11例。
1.2.1 盡早制動
于事故現場,急救人員就地給予消毒敷料包扎傷口,輕柔地改善畸形傷足的對位、對線,并用石膏托外固定,然后再行必要的影像學及相關實驗室檢查[3]。這樣可有效地控制出血,減輕局部刺激,改善骨折處及軟組織血運,降低感染率,避免骨折斷端對血管、神經等軟組織的再損傷。
1.2.2 徹底清創
Ⅲ型足開放性骨折污染嚴重,在腰麻或全身麻醉下,用軟皂洗刷傷足部皮膚,大量的生理鹽水、2%的雙氧水、0.2%碘伏反復沖洗創口。除重要血管、神經、肌腱外,應立即一期徹底切除所有可疑組織,因為通常所見到的損傷區域比實際的損傷區域要小得多[4]。將徹底刮凈的體外游離(或污染重)骨碎片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后,置于2%的碘伏中浸泡10min,然后再用慶大霉素16萬U加生理鹽20mL浸泡備用。
1.2.3 骨折固定
通常經原創口或擴大的原創口,直視下根據骨折的具體類型、粉碎程度,將骨折塊盡可能準確復位,然后在不同的方位下用克氏針將各主要骨折塊固定,以恢復傷足的基本骨架形態,再用克氏針固定較小的骨折塊于骨架上。若有小的骨折塊,無法用克氏針固定,則用絲線(或可吸收線)捆扎固定。最后將已處理好的體外游離(或污染重)骨碎片與常規敏感抗生素的粉末相混合后原位放置,盡量恢復骨之完整性,防止骨缺損,以降低后期骨不連的發生率。若仍存在骨缺損,則待后期再行植骨。針尾折彎后置于皮下或皮外。術后均給予小腿石膏托外固定。
1.2.4 創口處理
Ⅲ型足開放性骨折創口張力往往較大,難以直接縫合,可以側方作減張切口,以保證外露的骨折端、肌腱、血管及神經得到及時的軟組織覆蓋,減張切口處可作延期縫合或植皮;若創口過大,無法通過減張縫合來實現軟組織覆蓋,則行負壓封閉引流(VSD)材料覆蓋創面負壓引流,待后期創面條件允許,再行植皮或皮瓣移植術。
1.2.5 抗生素的應用
術前盡早及術中常規聯合使用抗革蘭陰、陽性菌的藥物,尤其選擇抗革蘭陰性菌較強的藥物。術后常規短期使用抗生素,并根據創口深處分泌物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及時調整抗生素[5]。
1.2.6 評分標準
根據Maryland足部評分[6]標準進行評分。
41例(46足)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20個月。其中5足經一期直接縫合或減張切口后延期縫合創面愈合;17足皮瓣修復軟組織缺損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3足吻合血管發生血管危象,經及時處理后皮瓣遠端發生小部分壞死,經換藥后愈合。另21足植皮患者中,一次植皮皮片全部成活19足,2次植皮全部皮片成活2足,2次植皮后仍有部分皮片壞死、經加強換藥后瘢痕愈合1足。骨折骨性愈合時間:3個月愈合21足,6個月愈合12足,9個月愈合8足,2次植骨手術18個月后愈合2足,這43足患者Maryland足部評分為56~100分,平均70分。1足因足部組織挫滅嚴重行急診截肢,1足術后因糖尿病血管栓塞術后13d截肢,1足因骨髓炎感染無法控制3個月后截肢。
Ⅲ型足開放性骨折創口污染嚴重,軟組織挫滅廣泛,骨折多為不穩定型、多節段、粉碎性[7]。骨折的早期固定是維持骨折復位,為骨折愈合及實現肢體早期鍛煉創造條件,促進功能恢復同時消除骨折端對周圍軟組織的再損傷,便于重要軟組織(血管、神經、肌腱)的修復與重建[8]。
處理Ⅲ型足開放性骨折,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外固定架、鋼板、螺釘或克氏針配合石膏托固定等。不同的醫院、不同的醫師針對不同的情況,其固定方法的選擇也千變萬化,最理想的方法是用最小的手術創傷獲得骨折端的穩定。克氏針內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療Ⅲ型足開放性骨折不失為一種有效、簡便的重要措施。
克氏針與鋼板、外固定架及螺釘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克氏針體積小,尖端銳利,適應證多;2)其骨折固定時,骨折塊復位后固定簡單、操作方便,容易掌握和推廣;3)克氏針體積小,表面光滑,對骨質刺激及損傷小,與骨質、肌肉相貼緊密,防止了死腔、擠壓等現象,因而骨感染、骨壞死等機會較低;4)多枚克氏針、多方位固定骨折塊,控制了骨折塊的旋轉,而且使骨折塊緊密結合;5)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減少長時間、反復手術操作加重對軟組織的損傷,有效地保護了骨周圍軟組織的供血,為骨折愈合及軟組織修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6)二次手術取針,簡便易行,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減少了患者二次手術經費,減輕了二次手術之痛苦。
任何治療方法都有難以避免的局限性,克氏針治療也有它的缺點,諸如針道感染、松動、斷針、骨不連等常見并發癥,以及需要有石膏托外固定患肢制動,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早期患足功能鍛煉。通過對本研究的觀察和隨訪,筆者認為,使用克氏針治療Ⅲ型足開放性骨折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其釘道感染、斷針等缺陷經適當處理,可有效地防止這些并發癥的發生。
[1] 吳水培,俞立新,黃飛,等.足前部毀損傷早期修復重建的臨床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02,3(4):371.
[2] Custilo R B,Mendoza R M,Williams D N.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type III(severe)open fractures: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ype III open fractures[J].J Trauma,1984,24(8):742-746.
[3] 王滿宜,楊慶銘,曾炳芳,等.骨折治療的AO原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622.
[4] 王學謙,婁思權,侯筱魁,等.創傷骨科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7:297.
[5] 譚宏昌,康毅,金勛杰.127例開放性骨折患者傷口感染的分析[J].實用全科醫學,2005,3(4):295-296.
[6] 蔣協遠,王大偉.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41-243.
[7] 裴國獻,王剛,余斌,等.成人骨折[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336.
[8] 王廣東,陳宗躍.開放性骨折的分類及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6,5(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