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為春,孫 宏,張 峰,周小勇,劉國平,高明強
成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熱是急診內科的常見疾病,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是安乃近退熱注射液,它具有起效快、退熱效果顯著的優點,但往往會出現維持時間短、易反復的問題[1]。熱毒寧注射液作為一種中成退熱藥物,已經被臨床證實有良好的退熱效果。本文研究熱毒寧與安乃近聯合使用對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的療效及其優劣性。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科就診的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且伴有高熱的9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28例,女432例,平均年齡 (39±11)歲,其中僅合并上呼吸道卡他癥狀者298例,咽部充血385例,扁桃體腫大211例,扁桃體化膿66例。入選標準:年齡18~65歲,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辨證為風熱證患者, (1)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有關原則 (試行)》,符合風熱證的中醫辨證;(2)參照上呼吸道感染西醫診斷標準[2],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西醫診斷;(3)發病病程在48 h以內者;(4)本次發病體溫為39.1~41℃。
1.2 研究方法 共收集到960例患者,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隨機化實驗分組,分為3組,每組320例,均為一次用藥,第1組予以安乃近注射液 (上海信誼金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90904)0.5 g肌注及熱毒寧注射液 (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0806)20 ml+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稀釋后滴注,滴注速度為每分鐘50~60滴;第2組予以單用熱毒寧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稀釋后滴注,滴注速度為每分鐘50~60滴;第3組予以單用安乃近注射液0.5 g肌注。
1.3 體溫測量方法 體溫測量采用口表,每次測量3 min,每個病例均記錄治療前、治療后1 h、3 h的體溫,并記錄皮疹、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計算1 h、3 h后體溫下降幅度。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tata 7.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 (±s)表示,分別計算出治療后1 h體溫下降幅度、3 h體溫下降幅度及3 h后體溫,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兩兩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種治療方式的退熱效果觀察 3種治療方式在治療后1 h及3 h總體上體溫均有明顯下降,具體見表1。
表1 退熱效果觀察 (±s,℃)Table1 Efficacy of fever-relieving

表1 退熱效果觀察 (±s,℃)Table1 Efficacy of fever-relieving
組別 例數 治療前體溫 治療后1 h體溫 治療后3 h 體溫熱毒寧+安乃近組320 39.5±0.28 37.3±0.63 37.2±0.57熱毒寧組 320 39.4±0.30 38.6±0.37 37.9±0.39安乃近組320 39.6±0.25 37.3±0.54 38.3±0.87
2.2 治療后1 h、3 h體溫下降幅度比較 熱毒寧+安乃近組和單用安乃近組在1 h退熱幅度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t=2.0015,P>0.05);在3 h退熱幅度熱毒寧+安乃近組高于安乃近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16.2455,P<0.05);熱毒寧+安乃近組在1 h、3 h退熱幅度高于熱毒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值分別為30.5051、17.6852,P<0.05);熱毒寧組在1 h退熱幅度低于安乃近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36.2473,P<0.05);熱毒寧組在3 h退熱幅度高于安乃近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3.4135,P<0.05),具體見表2。

表2 治療后1 h、3 h體溫下降幅度 (x ± s,℃)Table2 Decline of body temperature after 1h and 3h of treatment
2.3 不良反應 安乃近肌注后有3例大量出汗,導致低體溫(口溫<36℃),經保暖后恢復正常;熱毒寧注射液使用者有1例出現惡心入選標準:胃腸道反應,經減慢滴注速度后癥狀消失。3種治療方式均未見皮疹、瘙癢等不良反應。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鼻、咽喉、氣管的急性炎癥概稱,是呼吸道常見疾病。冬春季多發,可通過含病毒的飛沫或被污染的用具傳播,多為散發,但在氣候突變時流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3],少數是由細菌或細菌病毒混合感染所致。由于病毒的類型較多,人體對各種病毒感染后產生免疫力弱而短暫,并無交叉免疫,同時在健康人群中也有病毒攜帶者,故一人在1年內可多次發病,不僅有較強傳染性,而且有嚴重并發癥,應積極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熱可致精神萎靡、全身代謝增加、心率呼吸增快等全身反應。故及時退熱,改善全身癥狀,縮短病程,有利于治療工作的進行。一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較短,為避免自然病程對療效評價的影響,本試驗于治療當天即評價藥物的療效,從而更為客觀地反映了藥物的療效。
安乃近注射液為吡唑酮類解熱鎮痛藥,為氨基比林和亞硫酸鈉相結合的化合物,易溶于水。其解熱鎮痛作用比氨基比林強而快,尤以解熱作用更顯著;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解熱藥物。它主要抑制環氧化酶 (COX)活性,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恢復體溫調節中樞感受神經元的正常反應性而起退熱作用[4]。
熱毒寧注射液有效成分為青蒿、金銀花、梔子,青蒿味苦辛、性寒,辛可發散,苦寒清熱,故能透散風熱,邪毒從肌表而解。金銀花味甘、性寒,功能清熱解毒,助君藥青蒿以增強其清熱及透散之功,在方中為臣藥。梔子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及瀉火除煩之功,為佐藥,助臣藥金銀花解毒,3種成分在藥代動力學上無相互影響,在藥效學上可相互協同。組方中的青蒿含倍半萜內酯、黃酮類、香豆類揮發成分 (青蒿酮),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抗炎、鎮痛及提高免疫力作用;金銀花含有機酸 (綠原酸等)、環烯醚萜苷等,有清熱解毒抗炎作用;梔子含苷類物質 (梔子苷、去羥梔子苷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清熱等作用[5-6]。上述諸藥合為一劑,具有解熱、抗病毒、抗細菌、增加免疫等藥理作用,先進的生產工藝 (蒸餾及膜分離超濾技術)及質控體系 (氣、液相指紋圖譜分析技術[7])確保其療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3種治療方式的退熱效果中,熱毒寧+安乃近組與單用安乃近在1 h的退熱幅度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二者治療療效相當,但二者比單用熱毒寧在1 h的退熱幅度都大,起效快 (P<0.05);在治療后3 h體溫下降幅度,熱毒寧+安乃近組與單用熱毒寧或安乃近比較都有顯著差異 (P<0.05),下降幅度比較明顯,而且不易反復,維持體溫時間更長。單用熱毒寧組與單用安乃近組比較也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熱毒寧的退熱作用較安乃近緩慢,但較穩定,能隨著時間逐步起作用;而安乃近雖然在1 h時的作用強,但容易反復,在表1中的對照中可以看出1 h時體溫下降明顯,但3 h測量有再次上升。這也是急診工作中經常遇見的問題,患者經常復診增加了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本組療效觀察與史臻榮等[8]在應用安乃近注射液退熱的臨床觀察中得到起效時間平均39.6 min,l h退熱平均l.87℃,持續平均4.52 h的結果相一致。所以熱毒寧注射液和安乃近注射液的聯合使用發揮了中西醫結合的特點,退熱效果更好。
本文結果可以看出,3種治療方式的即時不良反應都屬輕微,安乃近注射液使用后出汗多,應多飲水;使用熱毒寧注射液有出現全身發紅現象,偶有惡心不適,減慢滴速后癥狀消失,皮膚瘙癢和皮疹極少見。因此,熱毒寧注射液加安乃近注射液聯合使用具有較理想的退熱效果而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李娟梅.上呼吸道感染144例臨床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16(12):65.
2 朱貴卿.呼吸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3 趙瑞貞,曹麗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治療進展[J].河北醫藥,2009,31(6):727.
4 黃小民,柳于介,何煜舟,等.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6,411(4):470-473.
5 武曉紅,田智勇,王煥.金銀花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2):13032-13041.
6 陳偉民.青海幾種蒿屬植物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及其藥性與用途[J].青海科技,2004,11(4):7291.
7 蕭偉,凌婭,畢宇安,等.熱毒寧注射液的GS/MS指紋圖譜[J].中國天然藥物,2007,5(2):127-129.
8 史臻榮,胡曉萍.布洛芬混懸液與安乃近注射液療效比較[J].中華綜合醫學雜志2004,6(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