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忠 任素敏
[摘要]毛澤東在中國新民主主義時期,不僅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歷史任務,而且在實踐中,從中國不同階段的社會現實出發,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和政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的結合。建黨90周年之際,回顧毛澤東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程,總結其歷史經驗,對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政策和策略
毛澤東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貢獻之一,就是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程。他不僅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歷史任務,并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理念;而且還從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現實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締造了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新中國,率先在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結合。今天,在中國共產黨建立90周年之際,回顧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總結其經驗,對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問題;就是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就是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制定、實踐自己方針政策的具體過程。
毛澤東早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就率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而后進一步貫徹、實踐到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階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毛澤東思想,從而推進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第一,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毛澤東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方法,對中國社會現實進行客觀及精確的分析,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總方針,確立了加強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建立鞏固的統一戰線的具體政策,堅持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正確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
第二,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涵融入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毛澤東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1]他大聲疾呼:“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2]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實踐過程中,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使用了諸如“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等具有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和語言方式以及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的民族形式來深刻表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進程所形成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毛澤東的貢獻最大、創造最多、水平最高。但是,黨的其他領導人,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周恩來、朱德等人的思想也為毛澤東所吸納和接受,用于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活動之中。比如,周恩來提出的“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朱德實行的“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軍事思想等,都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
二、毛澤東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特征和核心內容
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根本的特征。
毛澤東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實出發,提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性質、革命任務,并制定了與此相適應的新民主主義的方針、政策,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道路。主要表現在:
第一,在政治上,毛澤東從中國社會各個階級的地位、作用、階級屬性以及現實的社會需要出發,制定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路線。解決了中國建立一個什么樣國家的實質性問題。
首先,無產階級應當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是毛澤東強調的一個基本觀點。他從中國工人階級的本身特點和中國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出發,強調無產階級經過共產黨牢牢地掌握革命的領導權,是奪取民主革命徹底勝利和實現由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保證。
其次,提出了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毛澤東從中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的社會現實出發,提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同時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作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內容,確立了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或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推動了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的進程。
再次,把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眾所周知,在西方國家,整個資產階級都是革命的對象,而在中國,毛澤東則把資產階級區分為買辦資產階級(即大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明確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對象,后者是革命的動力。針對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這種天生的軟弱性,毛澤東提出對它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確立了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礎,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第二,在經濟上,毛澤東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性質和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發,制定了沒收官僚資本、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從而確立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走向。
近代中國,伴隨著外國資本的入侵,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應運而生。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受難的境地,使它得不到充分發展。近代中國的資本主義,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此,保護民族工商業,允許私人資本主義在不操縱國計民生的前提下得到發展,是黨確保新民主主義經濟順利發展所采取的重要舉措。
第三,在革命道路上,毛澤東從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民大國出發,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毛澤東認為,近代中國內無民主受封 建主義壓迫,外無獨立受帝國主義歧視。因而中國革命不能走合法的、不流血的議會斗爭。中國的經濟政治發展的極端不平衡性,又使得中國廣大的農村可以脫離城市而相對獨立地存在。因此,當革命力量不足之時,應當深入農村,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發展革命武裝,積蓄革命力量,以此作為革命的歸宿和出發點。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提出和實踐,譜寫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篇章。
第四,在法律制度上,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憲法大綱》、《勞動法》、《土地法》、《懲治反革命條例》等法律文件。把革命的目的、原則和對人民權益的保護等,通過蘇維埃政權用法律條文的形式予以頒行,從而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制度,保護了廣大的工農大眾利益,創建了新型的新民主主義法律制度。
三、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啟示
通過對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回顧和思考,我們以為:今天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應著重強調和關注以下幾個問題,并做好相應的工作:
第一,理論創新是民族復興的靈魂。中國革命興衰的歷史告誡我們:馬克思主義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任何一種理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隨著社會的變化和變遷而注入新的內容。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同本國不同階段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符合本國社會發展規律和民族歷史特點的理論和路線,才能有效的解決本國問題。毛澤東則是成功的典范。因此,今天我們在高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理論旗幟的同時,要敢于解放思想,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結合時代特點,勇于理論創新,這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條件。
第二、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正確的政策。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這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所得出的結論。正確認識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則是制定正確戰略和策略的基本依據。因此,我們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把握時代發展的脈絡,尋找時代發展的基本規律,制定與之相適合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這是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發展的核心之所在。
第三,以人民的利益為重,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同其他任何政黨區別的根本標志,也是毛澤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毛澤東曾經說過:“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3]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這正是我們黨工作的宗旨和出發點。共產黨人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關心群眾的生活,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支持和擁護,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因此,加強新時期的黨的建設,增強執政黨的能力,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進一步得到人民的擁戴和信任,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核心任務。
注釋:
[1]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3]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