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培養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本文探討了在現有教材時效性不足的局限下,將英語視頻新聞(以美國有線新聞網的“學生新聞”節目為例)作為視聽補充輔助材料的意義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英語視頻新聞;大學英語教學;CNN Student News
1 學習英語視頻新聞的意義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要求學生要能夠在不同層次上聽懂英語新聞廣播,看懂英語電視節目,閱讀英文報刊文章等。
然而,由于中學階段各個省份對英語聽力要求不一,大一新生的聽力水平差異嚴重,綜合應用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仍維持舊觀念——以考試為目的。另外,學生的教材雖然是精挑細選的模板,但它們畢竟是難以與時俱進的,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難在內容和形式上緊跟時代的發展。加之,大學英語課時少,要求學生的課余自主學習時間多。因此,不少大學生缺乏足夠的自信、興趣和主動性來學習英語,更不用說培養終身學英語并學以致用的習慣。
為幫助學生走出這樣的困境,引導他們認識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和實用性,筆者認為,在引導學生學習精選的教材內容之余,在課堂上引入英語時事材料,用真實、豐富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了解時事的同時,也可以深刻體會到英語學習的實用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2 引入CNN“學生新聞”的意義和可行性
2.1 意義
國內不少持相同觀點的大學英語教師已進行過類似的嘗試——將英語新聞進入課堂。基于已有的相關文獻可以看出,他們對新聞材料的選取范圍主要局限在如VOA、BBC等音頻新聞,以及CNN、CCTV等視頻新聞。音頻新聞如VOA慢速新聞播報語速雖比較適合學生的聽力水平,但缺少畫面支持很容易使學生喪失興趣。而CNN等視頻新聞,由于語速、用詞等原因,對于學生來講過于困難,也難以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筆者選取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特別推出的“學生新聞”(CNN Student News (以下簡稱CSN ) )作為課堂上的視聽補充材料,以培養學生收看(閱讀)時事新聞的興趣和習慣。
CSN 是美國有線新聞網推出的十分鐘左右的每日節目(節假日除外),主要受眾為美國的中學生。這個節目及它的網站(www.cnn.com/studentnews)整個學年免費面向學生。該節目于美國東部時間早上4:00-4:10分播出。觀眾可以選擇在其網站上下載當日的節目。在于身在中國的學生來說,由于時差關系,可以在線或者下載收看前一天的新聞。而且下載的視頻可以直接傳入MP4或者IPOD等先進的隨身攜帶播放器,方便學生隨時觀看和回顧。其網站提供相應的輔助材料:節目文本,每日討論問題,每日的新聞掃盲問題,深度學習活動,可供下載的地圖,以及其它輔助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新聞和新聞背景。這些新聞本身采用的一種適合美國中學學生的難度和形式,有些甚至適合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觀看和學習。所以,這種程度(選材、形式、詞匯難易),比較適合非英語母語的中國大學生有所取舍地學習。另外,出于peer pressure,中國大學生的求知欲也會被激發出來。
2.2 可行性
Mackenzie (1997)和Sanderson (1999)等曾探討過新聞運用于語言教學的意義及其可行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新聞源自真實的生活。學生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容易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二,新聞的語言材料具有真實性,學生可見到或聽到傳統語言教材中沒有的語言風格和文體形式;第三,學生可通過新聞觸摸到語言發展的脈搏,如獲悉新詞、新的表達方式的出現等;第四,新聞內容廣泛,適合于興趣愛好、英文水平不同的學生。CSN除了具備以上一些優點外,在以下幾點的優勢更加突出:
2.2.1 語料的時效性、真實性強。因為是針對學生的新聞,所以新聞事件的選材廣泛,涉及到國際爭端、經濟文化、天災人禍、風土人情等各方面,并且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將信息傳遞給學生。通常來說,不少新聞事件,中國學生首先已有了母語版本的鋪墊,因此在觀看時,他們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比較或尋找相應的英文表達方式,比如地震級數的表達等。
2.2.2 語言地道、播報形式新穎。主持人用標準的美語播報。考慮到主要觀眾為學生,主持人播報的語速和用詞與針對成年人的新聞相比更符合學生的需求,且依然地道。他們的播報方式也更顯輕松活潑,易于學生們接受和喜愛。另外,為滿足學生的心理,不少版塊引入了新穎的形式,如運用電子黑板,由互動性的智力問答引入新聞事件等,比傳統的紙質新聞或新聞廣播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2.2.3 新聞熱點連續。視頻新聞的另一優點就是視聽的全方位刺激。同一個新聞事件通過一系列的連續報道,可以使學生在反復出現的語境中獲取和鞏固相關的信息的同時,有效地記憶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比如2011年3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就一個新聞熱點。在接下來的幾期節目中,都有對整個事態的關注,包括它引發的海嘯、國際求援、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危機等,學生從中就學到了tsunami、international aid、radiation contamination等對應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對整個事件也有了連續性的認識。
2.2.4 了解美國文化的一個窗口。非英語專業的中國大學生沒有英美文化這門課程,所以很多學生對于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常識性知識欠缺。通過節目中的一些內容,教師可以適時地、有選擇地、通過視頻直觀地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英美文化,比如說美國的黨派、選舉制度、萬圣節等情況,拓寬他們的人文知識面,這對理工科學生尤為重要。
3 教學策略的嘗試和建議
3.1 語料選擇
CSN每期節目選取的材料通常都是新近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比如說上海世博、海地地震、利比亞內戰、日本核泄漏等,所以這些材料具有很高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比如說2011年3月14日的節目主要就是關于日本3月11日的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的報道。而就很多學生來講感到陌生的海嘯(tsunami),節目特別用電腦動畫的形式解釋了什么是海嘯,以及它的形成和威力,使學生非常直觀地認識這一現象。很多學生在觀看后認為,對這個單詞印象深刻。碰巧的是,那段時間的教材內容也跟自然災害有關,因此學生在這樣生動鮮活的材料的輔助下,學習起來也是勁頭十足。當然,教師也可以選取節目里面一些知識性、趣味性比較強的科普新聞,以期望在英語學習的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比如2010年9月24日的Shout Out版塊,就用智力問答的形式引出瀕臨滅絕的動物穿山甲(pangolin),并通過視頻向學生傳遞保護野生動物這一主題。所以,在語料的選擇上,教師應對內容、難以程度、學生的興趣點都要有一定的拿捏,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2 新聞視聽
通常每則新聞持續時間不超過3分鐘,安排在課堂上的新聞收看時間一般應控制在12分鐘左右,畢竟這只是對教材的補充和輔助,所以時間不宜過長。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辨別所選視頻新聞的難易程度。對于難度偏易或者中等的新聞,利用網站提供的文本,教師可提前找出生僻詞匯,在觀看新聞之前進行簡要講解。接著播放新聞一遍,要求學生了解大意,鼓勵學生作筆記。之后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事件(5Ws: who,when,where,what,why)。對于英語水平較弱的學生,即使他們沒能聽懂大意,也要鼓勵他們說出他們看到的內容,以免使他們失去興趣。接著再播放一遍新聞,要求學生盡量獲取更多的信息,然后鼓勵他們分享這些信息。而對于難度較大的新聞,除了重復前述的步驟,還可以在視聽之前,提一兩個關于那則新聞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收看(聽),這樣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也更易增加學習興趣。另外,如果時間允許(比如這堂課本身是以視聽說為主),則可以由新聞事件引申出熱點話題(可參考“每日討論”版塊提供的問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則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這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大有益處。
3.3 課后任務
由于大學英語課每周的學時有限(筆者所教班級每周英語課為4學時),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收看新聞的機會也很有限。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余堅持每天收看CSN。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筆者建議他們在線收看新聞時,盡量脫稿,掌握大意及一些細節,有興趣的還可以選擇性地對文本進行翻譯。而對于水平較低的學生,筆者建議他們在收看之前先閱讀文本,查找生詞,再收看新聞,最后再對照文本聽新聞。同時,筆者建議學生準備生詞本,把從新聞里學到的新詞或表達方式以分類的形式進行記錄,以備復習。應注意,不能給學生過多壓力,應鼓勵他們形成一種積極的、愜意的學習習慣,這樣他們才會愿意繼續收看新聞。
4 結束語
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能運用英語收聽收看新聞,了解時事,是作為素質全面的大學生所必需的一種技能。而大學英語教學的其中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教會他們方法,激發他們學習的潛能,從而使他們在大學畢業以后也有自覺的學以致用的好習慣,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國際性人才。而美國有線新聞網的學生新聞不僅給國內的大學英語教師們提供了一個教學資源的平臺,也為廣大的英語學習者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盡管筆者的嘗試還有待改進,但實踐證明,將該節目引入大學英語課堂是可行的,同時也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Mackenzie A S. Using CNN news video in the EFL classroom [J].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1997, Vol. III, No. 2.
[2]Sanderson P. Using Newspapers in th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劉喜琴,鄧軍. 新聞報道活動運用于大學英語課的嘗試 [J].外語界,2005 (2)
[4]齊建曉. 引入新聞英語促進大學英語教學 [J].中國成人教育, 2010 (2)
[5]林麗霞. 基于建構主義的大學英語與網絡新聞英語教學的融合 [J].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 2009 (4)
[6]徐袖珍. 網絡新聞英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4 (6)
作者簡介:
羅婷(1982-),女,漢族,四川人,文學碩士,現就職于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