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瑩燕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9)
中專校升格前后教育培養成本個案分析
顧瑩燕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9)
在探討教育培養成本核算的基礎上,對某兩所中專校合并、升格為某高職院校前后的教育培養成本進行了核算、比較、分析,并就提高高職院校辦學效益、節約教育培養成本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中專校;高職院校;教育培養成本;辦學效益
1998年至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促進學校之間的合并與合作,擴大學校規模,實現聯合辦學、資源共享,進而達到節約教育培養成本的目的。在這期間,出現了一批由中專校合并、升格而成的高職院校。這類學校在合并、升格前后教育培養成本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校規模的擴大是否產生了規模效益、節約了教育培養成本呢?筆者擬在探討教育培養成本核算的基礎上,對某地兩所中專校合并、升格為高職院校前后的教育培養成本進行核算、比較、分析,并就提高高職院校辦學效益、節約教育培養成本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本研究僅對教育培養成本進行核算 教育經濟學界對教育成本的本質已基本上形成了共識,即教育成本是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務而耗費的資源的價值,它既包括以貨幣支出的教育資源價值,也包括因資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價值損失(機會成本),而學者們在有關教育成本的分類上仍存在著較大分歧。筆者假設教育成本由財務成本和機會成本構成,其中,財務成本包括學校培養成本和個人成本,機會成本包括公共機會成本和個人機會成本。筆者的研究僅僅是基于中專校、高職院校的財務資料進行學校教育培養成本核算,而不是總的教育成本核算,即個人成本和機會成本均未包含在內。
確定教育培養成本核算的項目 教育培養成本項目的確定是進行成本核算的關鍵所在,但從現有研究文獻來看,學者們對哪些項目應納入教育培養成本,哪些不應納入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本研究根據現行學校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支出的實際情況,將以下五部分列入教育培養成本核算:人員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固定資產購建和大修支出及固定資產折舊。
本研究假設不同專業培養成本相同 鑒于目前學校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沒有實行分專業管理,學校的公用支出也很難按專業進行區分,因此,現在的研究只能在假定各專業的培養成本相同的基礎上進行。
本研究假設學生各年教育培養成本均等 實際上,根據課程設置、教學安排等學期差異性,不同時間段的實際教育培養成本是不同的。而本研究主要基于學校的財務會計賬戶,只能以年為單位,因此,筆者將學生各年教育培養成本均等作為研究前提。
生均教育培養成本核算 本研究的生均教育培養成本是指培養一個標準學生的成本。由于每所學校總體規模不相同,總的教育培養成本缺乏明確的意義和比較的功能,因此,有必要計算生均教育培養成本。計算生均教育培養成本涉及學生數的計算,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作。對于合并前的中專校,筆者將中專生、五年制高職生均按標準生處理。而對于合并后,按2005年國家發改委、國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的有關規定,將專科學生及五年制高職四五年級學生作為標準學生,成教學生折算為標準學生的權數為0.3。
本研究對教育資源的耗費進行理想化假設 假設研究時間段內物價水平保持穩定,沒有通貨膨脹;假設所有的資源耗費都是必要耗費,沒有浪費和不合理支出,并在此前提下進行研究。
本研究進行教育培養成本核算的五部分的具體內容及計量方式如下。
人員支出 主要指學校支付給在職人員的各類勞動報酬,包括教職工基本工資、津貼、獎金、社會保障繳費、福利費及其他人員支出。此項全額計入教育培養成本。
日常公用支出 主要指學校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其中購買商品支出不包括按照財務制度規定納入固定資產管理范圍的商品,包括辦公費、專用材料購置費、專項業務費、勞務費、水電費、郵寄費、電話通訊費、物業管理費、交通費、差旅費、維修費、租賃費、會議費、培訓費、招待費及其他。此項全額計入教育培養成本。
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 主要指學校對個人和家庭的一般補助支出,包括離休費、退休費、撫恤金、救濟金、醫療費、生活補貼、住房公積金、購房補貼、助學金和其他。此項全額計入教育培養成本。
固定資產購建和大修支出 主要指學校購置或自行建造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更新改造和大修支出,包括建筑物購建費、辦公設備購置費、專用設備購置費、交通工具購置費、基礎設施建設費、大修費、更新改造費和其他。根據成本計量原則,這筆費用不能全部計入當年教育成本。本研究將建筑物購建費按2%、其余部分按10%進行計提,計入教育培養成本。
固定資產折舊 由于采集的數據未將固定資產細化分類,所以將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統一定為20年,計算應計入該年度教育培養成本的折舊費。
根據以上論述,筆者在擁有2000~2003年某兩所中專校和2005~2008年某高職院校會計年度數據及學生數據的基礎上,對合并、升格前后的生均教育培養成本進行了核算,具體結果如表1、表2所示(2004年為兩中專校合并、升格為高職院校的過渡期,故未考慮該年度的情況)。

表1 兩中專校合并、升格前生均教育培養成本(單位:元)

表2 某高職院校合并、升格后生均教育培養成本(單位:元)
由表1、表2可見:合并前的兩所中專校在2001~2003年均出現了生均教育培養成本下降的趨勢;而合并后高職院校的生均教育培養成本遠遠高于合并前的中專校,且在2005~2008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逐年遞增。這是否與高等教育改革節約教育培養成本的初衷相違背呢?
筆者認為:(1)學校升格、培養對象轉型是生均教育培養成本激增的主要原因。原先的兩所中專校都是省級重點中專,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各方面對于培養中專生而言均已達標,所以,2001~2003年,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出現了生均成本下降的趨勢,產生了規模效益。而升格后,原有的硬件、軟件都已無法滿足培養大專生的要求,故在2005~2008年,高職院校加大了對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新校區建設等多方面的投入,從而導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激增。(2)物價上漲也應為生均教育培養成本提高買單。筆者的研究是在假設物價水平保持穩定、沒有通貨膨脹的前提下進行的,但在上述時間段內,物價上漲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變相提高了教育培養成本。
上述只是客觀方面的原因。從主觀方面而言,高職院校應該有經營理念,樹立成本意識,以降低教育培養成本。高職院校作為非成本約束型組織,教育培養成本的趨勢是不斷增加的,必須加強教育成本控制。美國教育經濟學家鮑溫在其著作《高等教育成本》中指出,高等學校的運作準則可能是成本最大化;高校為實現其雄心勃勃的目標所可能消耗的經費,實際上沒有上限;每所高校都會竭盡全力募集經費,沒有學校承認經費充足;所有高校都會花盡其所獲得的每一分經費。以上四條定律的總效果是:高等教育服務與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不同,其生產成本不是一個逐漸下降的過程,而呈現出成本逐漸增加的趨勢,學校生均成本傾向于永遠增長。鮑溫所提出的成本定律對高職院校也同樣適用。高職院校不是成本約束型組織,教育培養成本傾向于不斷增長。因此,高職院校要通過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樹立成本意識,節約教育培養成本。
以下就提高高職院校辦學效益、節約教育培養成本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1)合理調配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實行教學儀器設備的科學管理和宏觀調控,建立多學科儀器設備共享的平臺。儀器設備共享不僅可以確保使用和管理好所有的儀器設備,而且可以增進學術交流和學科交叉,充分發揮資源的應有效益。(2)在教學和科研中加強新技術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教師和學生都必須不斷學習。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學和科研中大量使用新技術、新手段,這不僅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科研學術水平,還關系到學生培養質量,進而也關系到高校資源的利用效率。(3)深化高職院校人事制度和內部分配體制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學科研激勵政策。積極引進高水平的師資,提高教師素質,合理調整各類人員的比例結構,加強一線,壓縮二線,提高教學科研人員的比例,削減和壓縮一般人員的比重。數量足、素質高的師資隊伍不僅對提高教學科研質量意義重大,也對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效果明顯。(4)改革學校內部管理機制,走內涵發展之路。規范高校內部結構設置,精簡和調整學校內部黨政管理機構,能合并的要合并,職能相近的盡可能合并,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辦學質量。
[1]黃保強,計斌.地方教學型高校的規模與效益:一個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2]成剛,吳克明.我國高校內部效率研究——基于范圍經濟的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李文利,由由.對高等學校辦學效率的實證方法和計量分析技術的探討[J].教育經濟計量研究,2007,(2).
[4]張國祎.我國高校擴招、合并的規模經濟及適度規模研究[J].文教資料,2007,(2).
[5]吳開俊,黃瑩.地方高校教育培養成本個案計量分析[J].教育與經濟,2007,(1).
□有話職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
G710
A
1672-5727(2011)07-0139-02
顧瑩燕(1978—),女,江蘇南通人,碩士,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