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瑩
(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 廣東 廣州 510110)
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索
吳杰瑩
(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 廣東 廣州 510110)
德育課是中職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是中職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針對目前中職德育課程的弊端,筆者在實踐中從德育課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等方面探索中職德育課教學的有效途徑,以充分發揮德育課教學在中職德育中的作用。
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實踐探索
關于有效教學含義的界定,人們一般從目標的達成以及學生的發展兩個方面考慮。張璐教授對有效教學做了定義: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長期以來,學生對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存有厭煩情緒,“沉悶”、“枯燥”、“無聊”等是學生進行課程評價的常用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陳舊,與現實相脫節;二是重理論說教,忽視情感交流;三是講究政治性,忽視德性培養;四是知行脫節嚴重,違反德育基本規律;五是重外部灌輸,輕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200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政治課”改為“德育課”。2008年,課程改革將現行的4門必修課調整為《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道德與法律》和《哲學與人生》。這就意味著中職德育課不僅僅要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凸顯對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的價值。中職德育課是育人的重要環節,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其功能不可替代,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了一番思考。
科學定位德育課程目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課程目標就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是各門課程教學對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培養上期望達到的程度。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明確了中職德育課程應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內容。
由于中職一年級屬于入學適應階段,學生對新環境還很陌生,一切要從頭開始,對前途比較迷茫,課程目標著重于認知明理,打好學生思想基礎。中職二年級屬于成長發展階段,學生已適應了校園生活,對所學專業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興趣,就要培養他們的情感和信念。中職三年級屬于成熟定型階段,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質,面臨人生重要選擇時應該把所學的知識外化為行動,實現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筆者結合學校培養任務,建立了各年級分層遞進的德育課程目標。貼近學生、各門德育課程要貼近職業、貼近社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各門德育課可滲透的德育內容如表2所示。
《意見》明確指出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筆者根據德育目標,結合學校的實際需要,確立德育課程的內容有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與創業教育。
實際上,以上的德育內容在每個年級每門課程都有涉及。筆者認為,每個年級僅僅涉及一、兩個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德育課程內容的六方面應該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因此,要充分挖掘各種德育資源并加以提煉,把握德育教學內容的切入點,

表1 各年級分層遞進的德育課程目標表

表2 各門德育課程的內容滲透表
校本課程開發目標是促使學生個性、潛能的充分發揮,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這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終歸宿。校本教材對學校德育教學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雖然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職業生涯規劃》,在二年級學習了《職業道德與法律》,但教材內容帶有普遍性,更多的是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針對三年級學生面臨就業和社會挑戰的現實,筆者在三年級設置了《就業·創業》校本課程,編有“當你開始財經職業高中學習生活的時候”、“財經人員的基本職能與職業素質”、“財經人員的職業道德”、“正確對待勞動就業”、“擇業方法與技巧”、“就業后的適應”和“起步創業人生”七個專題。可以說,校本課程注意了學校辦學實際、專業特色以及學生的需求,是一、二年級教材的具體化、針對化,側重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指導,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就業政策和就業技巧,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讓學生具備就業、創業素質,培育健康就業心理,正確選擇職業或自主創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指導德育課有效教學的理論基礎。學生作為德育過程中一個“活”的因素,作為有能動性和自主性的學習主體,有其自身的需求、自己的邏輯和不容替代的地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自主進行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基本實現“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的轉變,著重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德育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而設置具體教學案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達到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思考、探索知識和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如學習“政體”內容時,由于政體是個很抽象的名詞,筆者要求八組學生分別搜集八個不同國家的政體資料,通過分析匯總從中歸納出它們的共同本質。把抽象的知識放到現實生活中,的確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
小組討論法 它是指小組成員相互幫助、啟發、引導,從而解決學習問題的方法。例如,說到財經人員的職業素質或職業道德問題時,筆者組織學生分組走訪有關金融或財會單位,聽領導員工現身說法,了解財經人員的職業要求,然后各小組收集資料,明確分工,匯報成果,談感想。這種做法融合了研究性學習法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法,其好處在于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更關鍵的是基本可以達到全員參與、全面發展的境界。
“請進來”的方法 邀請歷屆畢業生或社會上有為人士來校作報告或座談,培養學生就業、創業意識和職業精神。筆者每次給一年級新生上第一節課時,肯定會邀請畢業生回校參加座談。由于新生剛進入職中學習,對自己的專業和前景很迷惘,有的學生甚至很自卑,通過師兄師姐的親身經歷及列舉大量的成功事例,學生會感到信心百倍,肯定自己的選擇,從而認識到只要樹立目標,掌握專業技能,讀職業高中也會有成功的一天。
演講或辯論 學生喜歡熱鬧,演講和辯論是種很好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口才,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筆者曾開展了以《中職生適宜股票投資嗎?》為題的辯論課,八個小組以抽簽的形式確定四個小組為正方另四個小組為反方,資料自行準備,事前筆者對他們進行辯論技巧的輔導。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辯論,他們都異常興奮。有學生在總結中說,“辯論充分激發了我們的創造熱情,給了我們一個發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臺和學以致用的機會”;“股票投資的辯論會從準備資料到辯論會正式開始與結束,都是我們每個人親自動手,我們獲得辯論技巧之余,也意識到應該樹立積極合理的消費觀念。”主題講演與辯論法的優點在于有助于強化教學任務,學生在準備講演和辯論的過程中必然會學習和了解相關知識,對主題的背景和意義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就會提高對德育課的興趣。
知識競賽法 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穿插知識競賽類活動,使其服務于課堂教學,營造課堂教學氛圍。例如,在講“國家制度與基本國策”這一內容時,筆者把過去低效且枯燥的講授轉化為競賽形式,把課本中涉及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基本國策等知識轉化為必答題、搶答題等競賽類題型,并且在內容上適當擴展。知識競賽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幾乎忘了學習理論的枯燥和乏味,在既有競爭又有娛樂的氣氛下學到了知識。
社會實踐活動法 在模擬(仿真)環境或現場中實施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身感受,使教學與就業崗位“零距離”接觸,還可真正實現邊理論教學、邊實踐訓練、邊學邊做的“理論與實踐一體”的目標。例如,講“創業”一課時,筆者結合了學校德育傳統活動——學雷鋒集市活動,讓全班學生回憶活動過程。學生親自實踐后已對創業有了很深的印象:經過這次創業體驗,我們都明白了創業是怎么一回事;創業的成功與意志品質、敏銳的商業意識、科學的經濟頭腦、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團隊意識相聯系。德育課教學要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走訪、參觀,讓學生真正地體會社會,體會生活,將學過的理論應用于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去學習,深化和修正自己的知識體系。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評價上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他認為人有八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每個人都具備了以上八種智能,是多元,不是單一的,所以用學生某些智能評價來代替學生智能的全部,這種評價顯然是不科學的,而且對學生也不公平。
筆者以多元智力理論為依據,從以下五個方面多元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和能力發展情況:(1)學習態度、職業素質,以評價學生行為規范。(2)期末開卷考試,評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要注意的是考試內容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例如問題“所學專業需要的職業素質是什么?”既可以考察學生對自己專業的了解,又可以考察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3)社會實踐活動,評價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例如,在談到“創業”這個問題時,讓學生分小組采訪一些成功人士。學生聽取他們的創業經驗,親自了解創業的艱辛和創業必備的素質。活動的過程也是小組成員相互協作的過程。(4)撰寫社會調查報告或論文,以評價學生收集、選擇、分析信息的能力及寫作能力。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后,需要寫報告,分小組進行全班匯報,這樣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5)口試,評價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如課前“一分鐘時事導播”和“一分鐘即興演講”都是筆者經常采用的方法。從多角度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得到恰當反映學生學習狀況的客觀數據。一年級、二年級的學期評定主要是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50%;其他四個方面采用平時考核,其權重為學生的學習態度、職業素質(權重0.2),社會實踐活動(權重0.3),撰寫社會調查報告或論文(權重0.3),口試(權重0.2)。三年級學期評定內容及權重為學生的學習態度、職業素質(權重0.2),期末閉卷考試(權重0.2),社會實踐活動(權重0.3),撰寫社會調查報告或論文(權重 0.2),口試(權重 0.1)。
德育課是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設法增強德育課的實效性,使德育課程真正成為啟迪智慧、凈化心靈、塑造個性、完善人格和培養能力的課程,是每個德育課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1]鄺麗湛,等.思想政治(品德)新課程教學論[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潘永慶,等.多元評價——創新教育的有效機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加里 D 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5]劉寶民.中職德育課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4).
[6]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教育理論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
G711
A
1672-5727(2011)05-0047-03
吳杰瑩,女,廣東廣州人,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德育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