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木根 陳文塔
新課程標準下體育課改效果之我見
□鐘木根 陳文塔
采用邏輯分析的方法,對新課程標準下體育課程改革實施效果進行探討,為進一步完善體育課程提供理論參考。
新課程標準;體育課;體育課程改革
我國從2001年開始基礎教育改革,到現在已走過了九年的歷程。這九年來,一線教師在改革過程中習得了新的課程理念、創造了新的課堂教學;學生在拓展課程資源的過程中生成新的文化,但在改革過程中遭遇不少阻力,出現一些理論困惑和實踐難題,主要體現在“新課程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與可行性的認識中,褒貶不一,贊譽與批評并存,呈現一派眾聲喧嘩的“亂象”。我國總結世界其他國家對新課程改革實施成功與失敗經驗,根據我國國情,遵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把國外的成功經驗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際實際相結合,編制成適合各級各類學校的新課程標準體系。
2.1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應試教育是我國在1979年恢復高考制度的產物,“升學率”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學生花費大多數時間用來學習,忽視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漠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質、身體素質、抗挫折能力等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近視眼、肥胖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為了應對當前應試教育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國家自2001年起實施新的課程標準,推行新課程改革,首先推行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為學生在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生活等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建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標準實施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其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改變傳統課堂以教師探究代替學生探究,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以教師活動代替學生活動的弊端,真正把課堂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本屬于學生的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在教學過程應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切實轉變教學理念。構建和諧、寬松、自由的課堂氣氛,為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創造有利條件。教師耐心做學生學習的傾聽者和參與者,了解學生學習中的感受和體驗,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思想上的偏差和不足。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適時鼓勵與善意批評相結合,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體育意識。在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再到以“和諧有效”的教學方式的演繹過程中,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主動的學習者——和諧平等的協作者轉變。
2.3 新課程標準實施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適合本校具體特點和條件的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它可以彌補國家、地方課程的不足,有利于學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由于廣大農村中小學校運動場地不足和體育器材匱乏,規定統一的課程內容在實際的操作中困難較大,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鼓勵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來確定校本課程的內容。校本課程的開發使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轉變,激發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熱情,并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2.4 新課程標準下需要“全能”型的體育教師
新課程標準與傳統的體育課程不同,它體現了體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新思路,體育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的身體發展為中心,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法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使體育教師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也就是說,新課程標準下需要“全能型”的體育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良好的人際交往與合作的能力;與其他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能力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傳授技能外可以用其它形式和學生交流,豐富學生頭腦,甚至有時通過體育來對學生做心理輔導。體育教師能以廣博的知識,高雅的氣質,文明的語言,堅毅的品質等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利用教育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能力。
3.1 體育課教學淡化技術成分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一些新的課程理念深入人心,如“快樂體育”、“快樂教學”“成功體育”,但越來越多的體育課出現“淡化技術教學”的傾向,在一些體育教學比武或體育公開課中可以看到:“教師整節課都進行游戲活動,或編制一些花哨的道具來進行教學,整個課堂場面非常熱鬧,學生玩得開心”,但課后細想一下,我們的學生學到了什么呢?有部分體育教師認為,現在實行新課程標準了,運動技術教不教都不重要,只要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玩的開心,身體得到鍛煉,精神得到滿足,身心得到愉悅就達到課的目的了。這些看似有理,但卻違背了體育課程改革的初衷,如果體育課沒有運動技術教學,那只是一般的身體娛樂或玩耍,還能說是體育課嗎?
3.2 形式化的教學過程
新課程實施的本質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習慣。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大不一樣,表面上搞的是新課程改革,大張旗鼓地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改革,但進行的卻是地地道道的傳統教育模式——應試教育。新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提倡積極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采用鼓勵、贊賞的語言,可有的體育教師為了突出課堂的教學效果,在進行教學比賽或展示課比賽時,使用大量的器材、花哨的道具,不知是在進行教學還是在搞“商品”展示;要么整節課都進行游戲活動;要么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探究活動時只注重場面好看,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讓課堂氣氛變得熱鬧、好看。教師適當的表揚可以提高受表揚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對學生的正面疏導具有積極意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眾多的教學展示課或公開課中,我們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整節課教師對學生除了表揚還是表揚,沒有其他的輔助評價手段。過多的表揚,如果達到“泛濫”的程度就會適得其反。
3.3 教師地位的困惑
《義務教育法》第二十八條規定: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應當為人師表,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可現實狀況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不時見到學生罵老師、毆打老師的報道,更有甚者一些家長都參與其中,我們的學生、家長揮舞著赤裸裸的拳頭對待嘔心瀝血的辛勤“園丁”,豈不令人心寒?社會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的學生享受著衣食無憂的愜意生活,加上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土皇帝”,家長對其百依百順,嬌生慣養。教師對不良行為的學生加以說服教育是職責所在,可“土皇帝”們自以為是,不服從教師的管教,跟老師對著干,甚至辱罵、毆打教師。《義務教育法》賦予教師的權利和義務,這是對教師神圣職業的尊重與重視,可當教師的人身受到傷害想捍衛自己的權利時,得到的卻是無情的嘲笑與更沉重的心理之痛,身體上的傷害可以恢復,心理上的傷卻難以愈合。
[1]張榮偉著.“新課程改革”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常麗娟.當前課改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3.
[3]趙強軍.對“學者型”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教育管理,2009.1.
[4]鄒尚權.適應新課程改革樹立新型體育教學觀[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
[5]解祥梅.新時期體育教學中的新型師生關系[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1).
[6]肖煥禹,方立.學校體育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01).
[7]吳玲.體育新課程標準與體育教學改革[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3,(03).
(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