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陽
摘要:當前,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于房屋建筑施工質量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便要求在施工過程中,掌握合理到位的施工技術,進而建造出高質量、高要求的產品,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本文試著討論和分析混凝土施工技術在房屋建筑中的應用。
關鍵詞: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探討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裂縫現象時有發生,對于混凝土裂縫的處理成為一個關鍵問題。對于混凝土裂縫的處理方法,既要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又要結合現場以及建筑房屋的構造特征,在施工過程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而且在施工結束后加強各個方面的管理,做好養護工作,以期使混凝土裂縫問題得以根本性解決。
一、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1、合理的設計
施工過程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由柱、數層樓板和連接多層樓板的模板支撐系統組成的臨時性的受力體系,此受力體系可能隨著施工工序的進行而改變。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結構的形狀、材料的性質以及所承受的施工荷載,均隨時間變化。荷載效應隨著施工進程不斷累積,可能使施工過程中樓板承擔的荷載遠超過結構設計允許的樓板承載能力。這些特點使得施工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特征與使用期的結構大不相同,有時會產生整個結構生命周期中最危險的狀況。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過程中樓板出現的裂縫、撓度過大乃至破壞倒塌往往與此有關。
2、建筑原材料的選擇
在施工過程中,選擇建筑材料不僅要考慮材料的質量,更要確保材料滿足建筑的需要,優化混凝土配合比是減少混凝土裂縫的不錯選擇。
(1)合理的配合比設計
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直接關系著混凝土的質量,如果配合比設計出現問題,最終配制的混凝土將無法正常使用。因此,配合比的設計應當首先要滿足強度等級、混凝土性能等最基本要求,在到達泵送混凝土流動性標注后,采用少量水泥、以及水灰比小的配合比,以減少水泥水化熱。
(2)水泥的選擇
水化熱是水泥材料中常見的問題,又是造成混凝土溫度裂縫的重要因素,導致水化熱的原因是水泥水化,因而,施工過程中要確保水泥的質量,積極使用低熱水泥,確保水泥采購過程中,由專業人員檢查水泥生產廠家的出廠質量證明書,確定水泥的凝結時間、安定性和強度等符合施工要求。
(3)骨料的選擇
在骨料選擇時,對于骨料(砂、石)總的要求應是高質量、高強度、物理化學性能穩定、不含有機雜質及鹽類的粗細骨料。粗骨料最好采用自然連續級配和碎石,其最大粒徑因小于結構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小于鋼筋間距最小凈距的3/4,細骨料最好采用中粗砂。
(4)外加劑的選擇
選用適宜的外加劑是減少混凝土開裂的措施之一,在所有的外加劑中,粉煤灰對于混凝土的防裂效果是最好的。粉煤灰的使用對于混凝土的干縮性和脆性能夠有效改善,還能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而木質素磺酸鈣屬陰離子活性劑,它對水泥顆粒會產生分散效應,并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出現加氣作用。在施工過程中,對混凝土加入水泥重量0.25%的木鈣減水劑(即木質素磺酸鈣),就可明顯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減少10%左右的拌合水,節約l0%左右的水泥,從整體上降低水化熱。
二、施工過程中的技術
科學合理的施工技術對于整個房屋建筑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不但大大降低了建筑的施工成本,優化了資源配制,而且在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財力方面,也發揮出最佳的建筑效果。尤為重要的是其有效地控制了裂縫的產生,降低混凝土內外溫差,對于房屋裂縫現象的出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質量。具體如下:
(1)加強施工管理
對于施工過程而言,施工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證整個建筑施工能夠按照一定的規范有序進行,避免出現施工事故。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施工技術,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改板筋的位移、松綁、踩筋,避免出現踩筋現象,還要對鋼筋工程的隱蔽驗收工作進行加強,這樣才能保證混凝土樓板的厚度、強度、鋼筋高度和錨固長度,以符合建筑施工的要求。
(2)混凝土澆筑
混凝土的澆筑按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水平分層、斜向分段、連續逐層推移、一次到頂的方法進行。澆筑過程中絕對不能對已攪拌好的混凝土加水,若混凝土不合格必須退回攪拌站。混凝土的分層厚度要準確把握,新一層的混凝土必須在被上層混凝土覆蓋前提下才能澆筑,這樣將上下層澆筑間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時間范圍內,防止因時間間隔過長造成施工裂縫。另外,實施混凝土澆筑還要注意氣象溫度變化帶來的影響,最好不要在天氣劇烈變化的時候進行混凝土澆筑。
除此之外,為了使模板的周轉率得到提高,在混凝土的施工中通常要求新澆筑的混凝土盡可能較早的拆模。如果混凝土溫度大于氣溫,就要準確地把握好拆模時間,避免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現早期裂縫。進行混凝土澆筑時,水化熱的散發會在表面引起相當大的拉應力,就會提升混凝土表面的溫度;如果將模板拆除,就會大大降低表面的溫度,讓混凝土的表面附加拉應力,當水化熱應力相互疊加后就會出現裂縫,這對于混凝土的使用性能的影響是很大的。可在混凝土表面覆蓋泡沫海綿等保溫材料,能夠避免混凝土出現過大的拉應力。
(3)混凝土振搗方式
①在混凝土振搗時應當將進行三道振搗,三道設置位置為:第一道為混凝土的坡角,第二道為混凝土的坡中間,第三道為混凝土的坡頂。只有三道設置的位置符合要求,并進行合理地配合才可保證振搗覆蓋整個坡面,達到最終的效果。
②在采用振搗棒振搗時必須要把握好振搗棒的插入深度以及振搗時間,將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凝土的深度控制在50mm以上,振搗棒移動的間距控制在400mm左右,振搗棒要快插慢拔。當混凝土振搗密實后,要用刮杠刮平混凝土表面,再撒上5mm-25mm碎石,終凝前用木抹搓平,次數最好在兩遍以上。
③混凝土振搗采用上下、前后同時振搗的方法進行,即在混凝土澆筑點上下配備振搗棒,由操作人員進行振搗。如果混凝土坍落度大,流淌坡度小,距離長,則依次在澆筑點后面配備振搗人員對斜坡進行振搗。為了便于操作人員下坑內施工作業,應在承臺側模處開設若干孔洞供操作人員走動。
(4)溫度控制方法
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控制澆筑混凝土水化熱和內外溫差過大可能帶來的一系列質量問題。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縫的出現和發展,必須從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溫、延緩降溫速率、減小混凝土收縮、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強度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慮,如下所述:
①選用低水化熱或中水化熱的水泥品種配制混凝土,例如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水泥、復合水泥等。
②在混凝土中一般選用中粗砂或粗砂,細度模數一般在2.3-3.0左右。一般都要求采用連續級配的粗骨料來配制混凝土,盡量選用粒徑較大、級配良好的石子。
③摻入一定量粉煤灰外加劑可代替部分水泥,且能改善混凝土黏塑性和可泵性,降低混凝土水化熱,改善后期強度。
④對混凝土的養護和內部溫度進行監控,測定澆筑后的混凝土表面溫度和內部溫度,通過技術措施將溫差控制在設計要求范圍內,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溫差不宜超過25℃。
結語
總而言之,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出現裂縫現象并不鮮見,其導致樓板裂縫并滲漏的狀況尤其值得關注,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提升及優化對于建筑的使用性能而言有著較大的影響,因而,對房屋建筑施工技術進行分析和探討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要嚴格按照施工技術規范,以期極大地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質量,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
參考文獻:
【1】房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
【2】吳小華.房建施工技術探討.江西建材,2011年02期
【3】GJ52—92,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