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的節目里,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認為,如果中國聯通的壟斷事實成立,則會被處以上一年度營業額1%—10%的罰款。媒體根據中國聯通2010年近300億元的營業額來推算,聯通可能面臨1億—30億元的巨額罰款。
從2008年《反壟斷法》出臺至今,已經3年有余,出臺前備受關注,出臺后更讓人妙想連篇。可是,令人失望的是,3年來它似乎一直躺在文件夾里休眠。如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如果真的因涉嫌壟斷被重罰,將會首次喚醒沉睡的《反壟斷法》,這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驚喜的事。
漢語的“壟斷”一詞,源于孟子之語“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原指站在集市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后來泛指把持和獨占。而今天的“壟斷”之意,則是源于資本主義經濟學,指少數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對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
在我國,通信是最受壟斷指責的領域之一。的確,我國互聯網網速低下但收費高昂的事實已經持續多年,讓民眾無法忍受,且大大影響了我國信息化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有數據表明,在我國寬帶接入領域,95%的互聯網國際出口寬帶、90%的寬帶互聯網接入用戶和99%的互聯網內容服務商,都集中在中國電信和聯通的網絡。截至2010年,我國寬帶上網平均速率排名全球第71位,不及美國、英國、日本等30多個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1/10,但是平均每兆每秒網速的接入費用卻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4倍。
如此不合理的收費制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也許正是這次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局要調查的真相。不少媒體對此次兩大巨頭被反壟斷調查寄予厚望,很有發改委為民請命,多年郁積之氣泄于一時的快感。
不過,事情的真相和結果或許遠遠沒有這么痛快。即便罰款成真,也可能是一個看起來很美麗的“局”。
在我國反壟斷進程中,一直有著“內外有別、行業有別、國民有別”、“行政壟斷和經濟壟斷有別”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說法、做法,此次電信和聯通被調查,雖然頗具“第一次試刀”的象征意義,是否能改變那些“有別”的現狀?因此,要真正使壟斷行業屈服于《反壟斷法》之下,破除壟斷行業的驕縱,還有待于政府拿出更大的決心。
市場的開放和競爭的自由,是促進一切產業發展和不斷增進消費者福利的不二法門。事實上,世界電信改革的歷史以及中國電信業的發展歷史也告訴我們,在壟斷行業和領域,是可以也應該放開市場競爭的。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促進電信市場競爭,最大限度地維護消費者權益,必須革除不合理的市場制度,建立新的競爭和監管制度。
國家發改委的這次行動,被外界稱為通信領域的一次“陽光行動”,是對于交通、石油、水電氣等壟斷“多發區”調查的開啟,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此次調查也傳遞出一個信號,即政府正在為推動建設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努力。
罰款,能真正“斷”壟?
央視《新聞30分》一如往日準時開播,其中有這樣一條算不上濃墨重彩的新聞“國家發改委正在調查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寬帶壟斷問題”,被敏感的觀眾迅速“圍觀”。大約半小時后,這一消息隨著短信、微博等渠道迅速傳播開來,成為人們“奔走相告”的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