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內地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西藏)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職業病例是2000年報告病例的1.3倍;其中塵肺病例與2009年相比增加了64.3%,是2000年報告病例的1.6倍。
與此同時,多位專家在受訪時表示,由于職業病具有遲發性和隱匿性的特點,我國職業病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仍將呈現高發態勢。
如此嚴峻的形勢, 2002年5月1日實施的《職業病防治法》顯然難以適應,其中很多條款已不符合當下現狀。包括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葉靜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樹菡在內的多位專家向本刊記者表示,期望更多的人關注職業病立法問題,以加快立法完善的進程。
其實,早在今年“兩會”期間,《職業病防治法》修改就被列入全國人大2011年工作計劃。業內人士表示,備受關注的《職業病防治法》修訂版已經進入最后修改階段并有望在年內完成并正式頒發。據透露,新版《職業病防治法》將進一步體現“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職業病源頭的預防與控制,落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
今年27歲的賈景川怎么也想不到自已會患上嚴重的職業病。四年前,賈景川成為蘇州聯建科技公司維修部的一名員工,從事設備維修和保養工作。2008年7月,他所在的車間開始全面使用正己烷擦拭蘋果手機的觸摸屏。
正己烷是一種清洗劑,常用于電子行業生產過程中的擦拭清洗作業,揮發快,而且比使用酒精的產品良率更高,但對于作業者來說將是一場惡夢,尤其是在沒有恰當的防護條件下。
專家表示,長期接觸正己烷,將會出現乏力、肢麻等周圍神經炎癥狀,嚴重的會導致神經元損傷。
賈景川所在的車間并沒有什么防護措施,用的手套、口罩均是一次性的,質量也很一般,且車間的通風嚴重不足。無塵車間的空氣不與外界流通,工作臺被用簾子圍住粘合,像一個個帳篷,簾子離地面只有約30厘米。車間空氣中的正己烷含量嚴重超過國家標準每立方米180mg,有的采樣點甚至達到每立方米591.3mg。
在這樣的環境里工作了半年后,賈景川開始感覺身體不對勁。2009年6月,賈景川和工友們聽說有名女員工因為從事公司化學溶劑的工作而癱瘓。此后一段時間,聽說有更多的工友發病。在賈景川和工友們的強烈要求下,公司安排他們到蘇州工業園區的體檢中心進行檢查,結果為正常。
當年7月底,賈景川仍然感覺身體不舒服,就自行到蘇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神經科預約做肌電圖檢查。8月份,他拿著該院的檢驗結果到專門治療職業病的蘇州第五人民醫院。醫生看了后說,這是正己烷中毒神經元損傷后的臨床表現,要是不住院治療,病情會加重,甚至可能會癱瘓。之后,賈景川開始接受住院治療,公司墊付了相關費用。后來賈景川被鑒定為職業性正己烷中毒,九級傷殘。
2010年6月,賈景川病情有所好轉,隨即出院。9月1日,他回到公司上班,但20多天后,手腳又開始出汗,襪子和手上總是黏黏的。腿和腳晚上會抽筋,偶爾麻木。2010年12月他到蘇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再次做了檢查,顯示疾病又復發了。
無獨有偶,2009年4月,32歲的關仲旭從湖北老家到福建省南平市,在南平市閩寧坦坭礦下屬的溫州礦山井巷工程有限公司南平項目部從事井下采掘工作,長期接觸粉塵作業環境,但公司并沒有給其配備相應的職業健康防護設施。由于長期在高粉塵作業環境中工作,關仲旭和一起來打工的弟弟關羽都患上了矽肺病。
類似的還有很多,39歲的趙天云被職業病折磨了四年,如今出門連兩百米都走不了。趙天云是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化成鎮人,2006年正月十五開始在河南靈寶雙鑫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他的具體工作是打鉆,每天工作8小時,忙起來常常一個月都不能休息。工作時,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連口罩都要自己買。2007年8月他覺得身體很不舒服,只得去醫院檢查,發現得了矽肺,而且是最嚴重的矽肺三期。
長期從事職業病這一領域的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黃樂平表示,無數案例總結之后發現,一個主要的特點就是用人單位的預防缺位。
一些用工單位一旦發現職工患有職業病,首先想到的就是推卸責任或者一次性補償把職工打發走。
賈景川病情復發后,請求公司安排他住院治療被拒。公司辯稱他是因為自己抽煙喝酒引起的復發,和公司無關。高昂的醫療費讓已無工作的賈景川望而卻步。
關仲旭的命運更慘,如今身患矽肺三期的他,命懸一線,家徒四壁,卻仍然在苦苦等待職業病問題的處理結果。
在他患病之后,單位不僅不管不問,反而利用關仲旭受工傷手指骨折的機會,強迫其簽訂處理協議,一次性補償1500元,與其解除勞動關系。
2010年5月,關仲旭感覺到胸口悶、呼吸吃力,遂先后到南平市人民醫院、延平區疾控中心、南平市疾控中心做身體檢查,由南平市疾控中心初步診斷為矽肺。得知可能患矽肺后,關仲旭向南平市疾控中心申請職業病診斷,當年6月12日該中心作出職業病診斷,確定關仲旭為矽肺三期。
2010年7月8日,關仲旭持職業病診斷證明書向南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然而用人單位對職業病診斷結果提出異議。
此后反復“交鋒”,2011年4月25日,南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新作出工傷認定結論,確認其為工傷。
但事情并沒就此了結,如果單位又提起異議,關仲旭可能還要繼續走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一審和行政訴訟二審的程序。
先是預防措施的缺位,爾后對于職業病患者“充耳不聞”,造成了一批批職業病人長期遭受折磨而得不到及時救治,這些引起了各方高度重視。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周玉清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勞動保護工作重視不夠,使職業病進入密集高發期和矛盾凸顯期。
“職業病防治法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防的問題,一個是治的問題。現在出現的很多職業病,關鍵是預防環節的問題引起的,這個環節漏洞比較多。預防環節把握得好,職業病完全可以防止。” 10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對職業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進行分組審議時,達列力汗·馬米汗委員如此表示,職業病的產生和存在,都與職業病危害因素相關,只要職業病危害的因素消失了,完全可以防止職業病的發生。他建議在修正案草案中應該強化企業和用人單位預防環節的責任。
在勞動者患職業病后,一些單位為了簡單了事,一些人不了解自己后續的治療費或者是迫于拖不起時間等原因接受了這樣的賠償后,往往面臨治療和生活無著的境遇。會上,常委會委員提出對一次性賠償需嚴格限制。
周玉清委員認為,一次性賠償的情況大量存在,但此次草案中沒有涉及這一問題。“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一次性賠償是象征性的,可能就是一兩年的醫療和生活費。很多省市對一次性賠償也有一些規定,但是規定的標準太低,因此造成職業病病人的后續醫療和生活無法得到保障。”周玉清建議增加規定:“經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批準,職業病病人可以申請一次性賠償,但賠償的金額不得低于定期待遇的總和”。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王 迪
職業病防勝于治
□ 本刊記者 嚴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