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跌倒眾人扶,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當“許云鶴”“彭宇”“小悅悅”這些名字走進人們的視線時,我們的道德水準卻面臨尷尬。一邊是令人哭笑不得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而另一面,我們卻在王永的順風車、談方的好人網中,看到了人們對于良知的鼓勵和堅守。道德建設何去何從?讓我們聽聽其他媒體的思考和建議。
信用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能僅僅靠道德教化,還需要社會信用體系來維護。社會信用體系通過對失信行為的記錄、揭露、傳播、預警,使作假失信者受到懲戒,使誠實守信者得到保護,有利于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改革和發展筑起堅實的道德保障。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
因為法律救助的滯后性,面對見義勇為者的困境,除了法律的救助渠道之外,還應該有其他的社會救助機制。比如政府、社會公益團體可以設立見義勇為幫扶基金,同時公共媒體、社會宣傳還有待加強,還需要形成一種全社會共同幫扶的社會氛圍,不要讓見義勇為者求助無門,流血又流淚。一個健全的社會,不僅僅需要公德對見義勇為者的道德贊美,更要在社會機制上讓見義勇為者沒有后顧之憂,從法律層面上保護見義勇為者的身體和經濟利益。
(摘自《北京晨報》)
從社會層面來說,制度保障的欠缺使道德頻遭“風吹雨打”。早前頻頻發生的“老人摔倒無人敢扶”事件,讓人感慨:十三億中國人扶不起一個跌倒老人。而在這場“摔與扶”的博弈中,道德同樣受了“重傷”。有德者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失德者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長此以往,只會讓人們“心安理得”于自己在危難面前的不作為。
(摘自新華網)
為官一任必須講官德,只有清正為民,才能贏得信任、造福一方;為人師表必須講師德,只有言傳身教,才能受人尊敬、琢玉成器;經商辦企業必須講商德,只有誠信經營,才能贏得市場、長遠發展。全社會都要講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實踐,才能積小流而成江海,積小善而成大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摘自《人民日報》)
公民道德的體制機制保障建設已經引起國家重視,相關工作正在穩步開展。當制度能夠為道德建設樹起厚實的“防風墻”時,數十上百位全國道德模范樹起的火炬才能在前行中繼續發光發熱,并成功點亮十幾億人心中那小小的、溫暖的燭光。
(摘自新華網)
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頒獎典禮上,我們再次看到了孫水林、孫東林兄弟千里送薪,詮釋“誠信”二字最珍貴的含義;“最美媽媽”吳菊萍不計后果愛心托舉,給墜樓女童帶來生的希望;“索道醫生”鄧前堆在溜索上來來往往28年,為當地百姓送去醫療服務……一幅幅震撼人心的道德“群英譜”,生動展示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一支紅燭點亮一間屋,一片火把照亮半邊天。這些道德模范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在全社會激發起無數人向善的力量。
(《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
(閔杰綜合整理)
□ 編輯 郭 鐵 □ 美編 閻 瑾
別讓溫暖被冷漠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