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松的T恤衫、運動褲,舉著鋤頭一下一下賣力翻著土地,像模像樣,動作看上去很“專業”。視頻里的“豬頭”,與坐在記者面前,西裝革履斯文干練的白領形象形成極大反差。
“豬頭”是城市白領曹磊的網名,兩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豬頭”發現“小毛驢市民農園”這塊寶地,便立志成為一名“城市農夫”。
在農園里租上一塊30平米上下的地塊,“豬頭菜園”誕生了。周末帶上老婆,帶上家人,挽起衣袖,扛起鋤頭,遠離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遠離網上“偷菜”的虛擬游戲,種子真的要親手播灑,雜草真的要親自拔除,土地也可以親密接觸了。
“這是一種回歸和時尚,也是一種行為藝術,表達對當下食品安全問題的無奈與不滿”,曹磊說。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里,越來越多都市中產階級,或出于回歸自然本性需求,或出于對食品安全的恐懼,開始走上田間地頭,過上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而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得到的回饋和幸福也使更多的都市人開始投入其中。
需求決定供給。在市民與農民、城市與農村、田頭到餐桌之間,一種兼具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等多功能的“都市農業”新模式應運而生,且“小荷已露尖尖角”。
“種植有機蔬菜,并將所產送貨上門,通過網絡即時了解蔬菜長勢,全程了解所攝入蔬菜食物的春播、夏種、秋收、冬藏,享受農莊管家提供的各項服務。”
2009年,以高茂春為首的三個上海交大EMBA班的同學,通過自籌資金將課程訓練時虛構的想法搬進現實,成立了上海市一畝田實業有限公司。
“我們的客戶就是家庭客戶,只有一個環節,從地頭到餐桌,自己種植、配送,這樣就會減少中間很多周轉和層層盤剝的費用。” 高春茂拿來對比的正是常規蔬菜從產到銷的流通鏈條:上海市民吃的菜可能是從山東的菜農賣給附近集鎮的營銷公司,然后轉賣給船頭販運的公司,又賣給上海的一級批發市場江橋,然后是各個區縣的二級批發市場,最后才是攤位菜販的這樣一個鏈條,至少有6個環節。
“一畝田”的另一位創始人張桓所搭建的一畝田電子商務平臺由前臺的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以及后臺的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組成,除了新聞發布、動態展示、處理訂單外,還能讓客戶和潛客戶從網站不斷了解蔬菜的種植情況。
“一畝田”以會員制形式向本地市民直供有機蔬菜,目前已發展四五千名穩定客戶。
幾乎與“一畝田”同時誕生的還有位于北京的“小毛驢市民農園”。“小毛驢市民農園”種植的蔬菜遠離農藥和化肥,通過施用有機肥、牛糞、芝麻渣、蚓糞等有機種植的方式促進農作物生長;所生產出來的有機蔬菜通過訂單方式配送到戶,每戶每年交納2500元(其中500元為配送費),農場為每戶配送為期20周、200公斤的新鮮有機蔬菜。
“小毛驢市民農園”還拿出一部分土地,劃出20塊30平米的土地,以每塊每年1000元的價格租給城里居民,農場提供種子、肥料、生產工具和技術指導,市民親自耕種。
“一畝田”與“小毛驢”只是目前國內各大城市中從事都市蔬菜產業并日益壯大的經營主體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54家采用CSA模式的市民農園,在北京就有接近10家。
中國—歐盟世界貿易項目于2007年組織的相關調查表明,2000 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富裕群體愿意為安全食品支付溢價,并促進了中國有機認證的同步發展。此前曾有外媒報道稱,包括蔬菜在內,中國有機食品2010年的市場總值達到了100億元人民幣。
盡管創立的背景、團隊的構成不同,“一畝田”和“小毛驢”都是適應當下城市市民對于安全食品的需求,指向農產品供應鏈的簡化,并實現了從田地直接到餐桌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成為都市農業的一個分支。
所謂都市農業,是由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首先提出的,是指處于大城市邊緣及間隙地帶,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城市居民提供農副產品,及休閑娛樂、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
《中國都市農業發展報告(2010)》顯示,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農業產業早已超出一般意義上農業的概念,受消費者需求驅動以及新科技革命和市場化進程的影響,圍繞農業生產已經派生出很多相關產業,成為一個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產業體系。而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進一步增強了都市農業產業的覆蓋張力和影響力。
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流通與營銷研究中心主任安玉發表示,從投入產出的效益來講,農業本身屬于弱勢產業,但都市農業較之傳統農業收益能力更強,而且有利于城鄉統籌發展、優化城市環境,能產生很大的社會效益。
如今,推動都市農業已被國內不少地方列為城市的發展重點,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國內一些大城市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上世紀90年代以后已開始將都市農業的發展納入到城市規劃中。上海市明確提出要建立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現代化都市農業,并列入“九五”至2010年上海市發展規劃中。而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第一條即為“服務都市農業”,并將京郊農業的發展進一步明確為以建設都市型的現代農業為發展目標。
隨著國家政策對農業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強,多地正在加快推進的各類“都市農業”項目已引發嗅覺敏銳的資本關注。前述上海的“一畝田”雖然尚未實現盈利,但因其良好的發展前景,已經獲得多家風險投資的青睞,并將于近期完成首輪融資。
盡管前景誘人,但都市農業只有因地制宜,方能發揮最大效用。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都市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方衛曾表示,都市農業既服務于城市,又依托于城市,想要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重要的一點是要根據城市的特點和城市發展的需要來開拓農業產業,要充分利用都市的經濟、技術和市場優勢,為都市農業的經營創造各種有利條件。
這一點從一些發達國家的實踐即可看出。上世紀末伴隨著日本的經濟騰飛和城市化推進,農用土地被大量蠶食,為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東京在都市圈內保留了農業這一基礎產業,并采取立法加以保護,最終建成了具有鑲嵌式“綠島農業”和高科技農業為兩大特色的日本都市農業。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表示,發展都市農業必須充分利用農業的多功能性,在城市可鼓勵以農場為主的發展模式,在農村則可以實現合作社的組織形式。另外,還應根據不同城市的發展特點定位不同群體,發展不同形式的都市農業,把供給與需求充分地結合起來。
當然,對于仍屬弱勢產業的農業經營,制度保障同樣重要。周思然認為,政府應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補貼金額、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廣,提高都市農業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王 迪
城市農夫 都市新農業
□ 本刊記者 苑二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