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亮相
今年2月,歷經四年多的孕育籌備,“籌”字尚未抹去的南方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南科大),終于迎來了首批教改實驗班的45名新生。3月,在外界期待和質疑交錯的目光中,南科大終于正式揭牌開學。近日,南科大再次引來爭議。此前一直強調“去行政化”的南科大,其兩個副校長職位的選拔,不僅由深圳市委組織部按照《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進行選拔,并且在選拔公告中特別注明了相關行政級別是“正局級”。
一所剛剛成立幾個月的大學,就能引起如此強烈的關注,主要源于該校校長朱清時提出的“去官化,去行政化”的辦學理念。而這一理念,落在招生培養上,就體現在南科大提出的“自主招生”和“自授學位”方面,此舉也被看作是我國高校教改的首次“試水”。
目前,我國所有高校的學位、文憑均由國家統一授予。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初創的南科大卻獨樹一幟地提出“自主招生”和“自授學位”。有評論指出,這種“離經叛道”正體現出了南科大的改革勇氣。除了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外,很多人還為南科大以及準備報考南科大的考生捏了一把汗。那么,南科大的這種“試水”,是不是心血來潮、會不會無章可循呢?
依筆者來看,南科大的嘗試并非像批評中說的那樣“離經叛道”,更確切地說,南科大此舉根本不能算是“改革”,而更應該看做是對辦教育、辦大學的理性回歸。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南科大“自授學位”的探索,’正是我國高等教育未來改革的必經之路。
本應擁有卻從未擁有
我國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
“高等學校根據社會需求、辦學條件和國家核定的辦學規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調節系科招生比例”;“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高等學校根據教學需要,自主制定教學計劃、選編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活動”;“高等學校根據自身條件,自主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高等學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自主開展與境外高等學校之間的科學技術文化交流與合作”:“高等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和精簡、效能的原則,自主確定教學、科學研究、行政職能部門等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評聘教師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職務,調整津貼及工資分配”:
“高等學校對舉辦者提供的財產、國家財政性資助、受捐贈財產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由此看來,根據《高等教育法》我國高校本應擁有7項辦學自主權。
同時,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在建設現代學校制度部分,也專門就“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進行了規定。綱要要求,“政府及其部門耍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完善監管機制,減少和規范對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和承擔相應責任。高等學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宏觀政策,自主開展教學活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自主制定學校規劃并組織實施,自主設置教學、科研、行政管理機構,自主確定內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學校財產和經費。擴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在辦學模式、育人方式、資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辦學、社區服務等方面的自主權。”這無疑進一步明確,推進大學自主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但遺憾的是,《高等教育法》頒布至今的十多年時間中,上述本應擁有的這些自主權,高校無一項完全擁有。以“自主招生”為例,從2003年起,我國方開始自主招生改革試點,當年有22所學校獲得5%的自主招生改革試點權,可就是對這5%的自主招生改革,高校也沒有完全“自主”起來。一方面,招生方案要報教育部門審批,另一方面,自主招生仍與統一高考集中錄取嫁接。由于高校始終沒有獲得應有的辦學自主權,這一本應擁有的權利基本已經被遺忘了。
在過去十年的“兩會”上,落實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一直是教育界代表、委員關注的議題。然而,對于已經寫進法律規定的反復提案,所表明的只是依法治教的困境。南科大提出“自主招生”,本質上是落實《高等教育法》,而這樣的做法還引來了擔憂,足見落實教育法律法規的艱難。
挑戰國家學位授予權
除“自主招生”外,南科大引起更大質疑之處在于其提出的“自授學位”。根據《高等教育法》,“自授學位”權并未賦予大學。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
“授予學位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及其可以授予學位的學科名單,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提出,經國務院批準公布”。也就是說,高校在沒有獲得國務院授權時,是不能自授學位的。這樣一來,南科大“自授學位”,豈不是違法嗎?
在《教育規劃綱要》中通過對大學辦學自主權的描述我們發現,我國目前實行的“國家統一授予學位”,無疑與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不適應,也有礙“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國家統一授予學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超過300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26.5%)很可能出現以下三種局面。
其一,國家統一授予學位,前提是政府部門要對學校的學位授予權進行評審,這一評審本身,就是一種行政評價,將嚴重影響學校辦學自主權的落實。南科大籌建三年,始終未獲得“招生權”,就是因為這種審批制度所致。
其二,一些高校獲得國家授權之后“一勞永逸”,不再重視教育質量。獲得授權的高校,由于可頒發國家統一印制的學位、文憑,因此就可回報給學生一紙“國家承認”的文憑,這也直接造成了近年來大學教育的“空心化”。我國每年600多萬大學畢業生,盡管手握國家統一頒發、承認的學歷,但有相當部分畢業生,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可,主要表現為無法順利就業,學歷貶值使近幾年不斷擴張的高校,處境越來越尷尬。
其三,學歷泛濫和學歷交易。在計劃體制中,國家統一授予學位,與各種人才政策、就業制度緊密銜接,這使得“國家承認”文憑,成為晉升的砝碼和身份的象征,由此形成“學歷社會”,催生嚴重的“學歷情結”。不少官員和老板,爭相讀碩士、博士,看重的并不是獲得多少教育,而是可以拿到什么文憑,這也造成教育聲譽的敗壞和學術尊嚴的喪失。
深入推進教改,取消國家統一授予學位,修訂《國家學位條例》將是遲早的事。這一點,在國家《教育規劃綱要》中,也有明確的描述。由此可見,南科大的“自授學位”,雖與現行學位條例不符,但這不是南科大的問題,而是現行學位條例不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需要所致。事實上,在教改規劃綱要制訂期間,就曾有專家建言,將《教育規劃綱要》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由此成為法律文本,使與之相抵觸的舊法規失效,這將有助于教改的進一步推進。
南科大能否走通改革之路
雖然南科大的自主招生符合法律,自授學位也是落實《教育規劃綱要》,但其改革探索還是存有諸多變數。在筆者看來,南科大的未來有三種可能。
其一,被教育部納入體制內。南科大沒有獲得招生資格就開始自主招生、自授學位,這被認為是學校辦學的一大風險。目前教育部對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并沒有明確說法,這種狀態維持一兩年是可以的。但已經入校的學生遲早都要畢業,在南科大的招生規模擴大后,就難以再讓這種局面繼續“曖昧”下去。對此,教育部門很可能采取的一種辦法是,在南科大開展教育教學一段時間后,啟動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評估,并根據評價結果,授予南科大學位授予權。如此,這批學生畢業,就將獲得國家承認的學歷、學位。
其二,被作為非學歷教育機構管理。教育部門還可能既不啟動對南科大的評估,又不授予其學位授予權,而是按照目前其他教育機構(包括公辦非學歷教育機構)的管理模式管理,即學校的招生不通過統一考試,所頒發的學歷文憑也不納入國家承認體系。這種管理基本上就把南科大變為類似留學預科、或者非學歷的教育機構。
其三,被作為推進教育改革的試點。這就是依據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結合南科大已經提出的“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的改革思路,修訂《學位條例》,探索建立學歷認證體系,將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自授學位”作為大學的一種辦學模式,也就是說,認可南科大的自授學位辦法。同時,通過專業化的社會中介,對學位的質量進行專業評價、認證。如此,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與評價體系就打破原有的框架,實現管評辦的分離。
我們非常期待第三種可能的出現,這意味著我國下決心進行真教改,而不是將改革停留在《綱要》文本上。但是,從目前的情形看,出現第一種可能的概率很大,如出現這種結果,雖降低了南科大的辦學風險,但其改革的探索意義也將大打折扣。對高等教育的行政評估,將由于學位授予權的審批制,繼續維持下去,南科大的辦學也就將逐步納入現有的體系。
另外,出現第二種情況也不無可能。假如教育部門默許南科大繼續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卻不在自授學位方面對現行的教育法律法規進行調整,四年之后,南科大的畢業生的學歷,就可能不被國內人才政策、就業政策認可,只是相當于繼續培訓機構的學歷。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看辦學者的態度、學生的反應,以及南科大能堅持多久了。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辦學就是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其就是自主招生、自授學位(MBA),但一直未得到國家的承認,其堅持辦學培養的學生,獲得市場的青睞,也成就了在國內乃至國際商學院中的一流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辦學探索,辦出了一所高水平的商學院,卻沒有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做出更大的貢獻;再就是他們培養的是MBA層次的人才,這與本科教育明顯不同。南科大招生規模少時,畢業生的學歷得不到認可,他們可以選擇去國外求學,也可以不看重學歷,但當培養規模擴大時,這就可能成為辦學中的大問題。對此,全國
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邵鴻在今年“兩會”期間也表示出擔心,
“南方科大的教育依舊是一種精英教育模式,首批學生只有幾十人,他們畢業后,至少被國外學校接受、認可沒什么問題。四年后,南科大每年要招2000人,這些人畢業后,可能會存在如何被認可的問題。”參照中歐國際工商學
院的發展路徑,拋開學歷認可這個問題,南科大辦學的最
高境界就是,或可在我國能辦出一所令國際高等教育認可的小規模一流大學,但卻依舊難以撼動原有的教育體制。
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角度看,南科大改革的風險,其實不在于“自授學位”,而在于又重新被要求回到招生、培養、學位授予都需要審批的舊體系,這意味著南科大改革的失敗,也意味著我國教改并沒有真正按《教育規劃綱要》去推進。如果南科大能走通“自授學位”之路,這不但是南科大之幸,更是中國教育之幸。
對于南科大以及中國教育改革來說,應當努力朝著第三種可能去推進,而應盡量避免其他兩種可能的發生。朱清時校長稱自己是“探索者”,這第三種可能對南科大和我國教改來說,才最具探索與開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