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是勞動者年老后的主要生活保障之一,醫療保險恰好又可以有效緩解“看病貴”這一日益加重的社會問題:工傷保險可以對因公負傷的員工提供相應的保障,提高這一弱勢群體負傷后的生活質量;失業保險可以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物質幫助;生育保險則可對因生育而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女員工提供相應幫助……雖然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但還遠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2010年11月28日,歷經四次審議、若干次修改,《社會保險法》終于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表決通過,并將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這是一部綱要性的法律,它規定了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框架,將此前散見于行政法規、國務院通知、各地法規規章中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以及生育保險這五項社會保險險種予以整合,并將其提升到了法律層面,通過法律的形式進一步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
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講,似平這部法律對大家的影響不大,因為這部法律并沒有對五大保險進行顛覆性的調整。如果深入分析,這部法律給用人單位處理員工社保問題時帶來的變化卻是不容小覷的。
三大突破彰顯人性調整
一部新法的出臺,我們不能僅看其內容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還需要注意新法出臺這一事件本身所帶來的影響。2008年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當時,《勞動合同法》內容上的變化很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法律實踐,我們卻發現《勞動合同法》實施后最讓用人單位頭痛的,并非是因《勞動合同法》內容變化而產生的勞動糾紛,而是一系列因歷史遺留問題所產生的勞動爭議,主要集中在加班工資和社會保險費問題上。可見,《勞動合同法》的出臺,讓勞動者意識到了需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勞動權利,進而向用人單位主張以前被忽視了的合法權益。
可以預見,《社會保險法》出臺后,經過國家的普法宣傳以及電視、網絡、報刊等新聞媒體的報道,勞動者在社會保險問題上的維權意識又會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而且,該法在三個方面的突破,體現了立法者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關心,這也會進一步引導勞動者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由此,可能給用人單位來帶兩個重要的變化:第一,以前一部分用人單位利用勞動者不懂法律以實現不繳社保的方法,以后將恐難實現;第二,由于部分用人單位以前的操作不規范,留下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以后恐怕要經常面對這類糾紛了。
這三個方面的突破分別是:
●社保將實現異地轉移
此次《社會保險法》在內容上的一大突破,就在于明確規定了幾個主要的社會保險險種可隨本人跨統籌地區自由轉移,且繳費年限累計計算。
以前,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經常要處理類似的問題:一些員工,尤其是農民工,入職時就會明確向公司提出不繳社保,理由是“在這里繳了社保,返鄉以后卻享受不到,還不如直接拿現金更實在”。甚至有員工放出“狠話”,如果公司一定要給他繳社保,他就辭職不干了。這在普遍存在“招工難”的今天,總是帶有威脅的味道,但是卻非常有效,很多公司不得不遷就員工。但是,很多人力源管理者都知道,即便是員工提出不繳社保,用人單位依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確實,由于以前社會保險無法自由流轉,很多人又都在異地工作,在異地繳納社會保險,這就導致了勞動者雖然在當地繳納了社會保險費,卻無法在達到退休年齡后,實際享受到繳納地社保待遇的情形,于是很多流動性較強的勞動者,就會主動要求用人單位不為其繳納社保。
這樣一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是否繳納社會保險費問題上就很容易地達成了一致意見:一個是想節約成本,一個是覺得看得見的現金才是最實在的,于是雙方一拍即合“干脆不繳了”。
《社會保險法》出臺后,這個問題將會得到改變。根據《社會保險法》的規定,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將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轉,且繳費年限累計計算。這樣的變化將會有效消除勞動者的上述顧慮。加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于自己的生活保障也越來越重視,用人單位再想通過不繳社保節約成本,恐怕是越來越難了。依法為勞動者辦理并繳納社會保險,也將成為用人單位在《社會保險法》實施后不得不履行的義務。
●繳費年限靈活處理
在提供咨詢服務的過程中,用人單位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員工達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但是因為以前的單位不正規或者其他原因,一直沒有繳納養老保險,所以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未達到15年,無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只能一次性領取退休金。公司又想在員工退休后進行返聘。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該如何處理?
在以前,這確實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因為根據《勞動合同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員工,勞動合同就可以終止了。此時,如果公司打算返聘員工,是該算作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如果算勞動關系的話,公司還能給員工繳納社保嗎?這些很讓用人單位和員工感到困惑。
這種困惑終于有了答案。2010年9月頒布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中,對用人單位招用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所建立的關系進行了明確,明確這種情況下所建立的屬于勞務關系。
雖然大問題明確了,但小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由于一些員工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不足,而無法獲得法律的有效保障,這將嚴重影響著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也會影響到企業未來的發展。
現在,《社會保險法》允許勞動者選擇繼續繳納養老保險費至滿十五年,然后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也可以選擇轉入新農保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并依法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這一變化給勞動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有利于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對用人單位來講,為達到退休年齡、但無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員工繼續繳納養老保險,可以起到增強員工凝聚力的作用,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社保待遇有所調整
《社會保險法》的第三大突破主要是對各項社會保險待遇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對患病或非因工死亡喪葬補助等進行了調整。關于患病或非因工死亡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的問題,以前都是根據各個地方的規定來確定的。有些地方明確規定由養老保險基金列支,有些地方明確由企業承擔,也有些地方對此沒有明確,采取“原列支渠道”之類的表述方式,搞得企業一頭霧水,不清楚到底該由誰承擔。
在1951年的《勞動保險條例》中,曾經對這部分費用明確規定由勞動保險基金列支,而勞動保險基金是由企業掏錢、由企業工會保管。但時過境遷,當時的勞動保險在很多現在的用人單位并未建立起來,且與現階段的社會保險也不是同一概念,所以難以作為處理此類問題的依據。
在我們提供咨詢服務的過程中,經常聽到人力資源管理者們說出這樣的話:“我們雖然不愿意承擔高額的用人成本,但是我們更怕因為法規不明而帶來的用人成本不明,甚至還有潛在的用人成本增加。”可見,用人單位最怕的就是稀里糊涂地被追究法律責任。
現在《社會保險法》第十七條對此予以明確,參保職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職工的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病殘津貼,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此規定不但直接降低了企業負擔,且沒有傷及員工的切身利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既有利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也不會打擊勞動者的積極性,對企業來講,確實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愿各省、市、自治區能夠盡快修訂各自的地方政策,保證與《社會保險法》的有機銜接,以免造成企業新的困惑。
其次,工傷待遇顯著提高。在工傷保險待遇部分,《社會保險法》和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進行了大幅度提升。對于工傷員工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1-4級的分別提高了三個月的標準,5-6級的分別提高了兩個月的標準,7-10級的則分別提高了一個月的標準。同時,一次性工亡補助也由原來的“48個月至60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調整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福利待遇的大幅度提升,既是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有力保證,也是對企業依法繳納工傷保險的積極引導。試想,如果不為員工按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上述所有待遇就全部要由公司來承擔,這往往會導致企業承擔更大法律責任及經濟成本。
在提高工傷保險待遇的同時,《工傷保險條例》和新《社會保險法》還對用人單位和工傷保險基金各自承擔的責任進行了重新分配。
根據以前《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工傷員工停工留薪期內,工資福利待遇、住院治療期間的伙食補助、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交通食宿費、生活不能自理的員工的生活護理費都是由企業承擔的。應該說,這也是用人單位,在員工停工留薪期內需要承擔的主要責任之一。
在即將實行的《社會保險法》中,上述相關費用大部分改為由工傷保險基金承擔。這樣一來,用人單位在工傷員工停工留薪期內,僅需承擔員工的工資福利和生活護理費用,成本將大為減少。這是《社會保險法》帶給企業的一大利好消息。但是,在帶給企業利好消息的同時,《社會保險法》又規定,用人單位未為職工參加工傷保險的,從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再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向用人單位追償。這一規定,對勞動者來講,是非常有利的,因為他們不需要擔心自己向企業要不到工傷保險待遇了。對企業來講,卻并非好消息。因為在以前,未參保員工發生工傷事故以后,所產生的糾紛發生在企業與員工之間,企業直接面對的對手是員工。而員工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所以企業總能游刃有余地解決這些問題。可是,今后企業在此類糾紛中,所面對的對手將會是帶有準官方性質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這樣的關系中,企業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可見,在《社會保險法》實施以后,依法繳納工傷保險成了企業避免法律風險的唯一方法了。
加大罰則,違法成本明顯增加
一直以來,企業對社會保險費的繳納都是采取一種“能躲則躲,能少則少”的態度,原因有二:一是,這些錢花出去以后“只有出,沒有進”并不能獲得直接的經濟收益,這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來講,是很不愿意看到的:二是,這些錢大部分進入了社會統籌,員工也覺得看不到多少實在的利益,終究不如現金那么具有誘惑力。
于是,很多用人單位想出了種種怪招,逃避繳納社會保險的法定義務。不管這些方法如何取巧,除非法律明確規定不需要用人單位繳納社會保險費,否則都是違法,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那么,沒有依法繳納又會有怎樣的法律風險呢?在現階段,不依法繳納社會保險有如下三個法律風險:
1.勞動者可以隨時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且向用人單位主張經濟補償金。人才的流失,尤其是部分核心崗位員工的突然離職,會給企業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2.補繳社會保險費,并承擔滯納金。或許,社會保險費本身并不會有多少成本支出,但是加上滯納金,就將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曾經有四川的一家企業,有5年沒有為一名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后來該員工要求補繳時,滯納金比需要繳納的社會保險費還要高。
3.嚴格的經濟處罰。根據《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相關規定,對于未依法為員工辦理并繳納社會保險的企業,情節嚴重的將處以經濟處罰。另外,一般情況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會對這家單位進行嚴格的審查監督,并且可能會出現連續的年審,這對用人單位來講是非常麻煩的。
上述三個法律風險已經足以讓一部分用人單位頭疼的了。但是,對于部分企業來講,這三個法律風險還不足以對他們起到警示作用。于是,《社會保險法》在上述三個風險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系列的違法責任:
《社會保險法》第六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未按規定申報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數額的,按照該單位上月繳費額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確定應當繳納數額:繳費單位補辦申報手續后,由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按照規定結算。這條規定讓違法單位的責任一下子提高了10%。
該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用人單位逾期仍未繳納或者補足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可以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查詢其存款賬戶;并可以申請縣級以上有關行政部門做出劃撥社會保險費的決定,書面通知其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劃撥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賬戶余額少于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可以要求該用人單位提供擔保,簽訂延期繳費協議。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且未提供擔保的,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賣其價值相當于應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財產,以拍賣所得抵繳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不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用人單位處應繳社會保險數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罰款。這個條款更加厲害,直接規定了社保經辦機構可以通過法院對企業的財產強制執行,對于不辦理社保登記的,還可以處以高額罰款。
這樣的嚴重法律后果,使得我們不得不再次提醒用人單位,一定要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千萬不要心存僥幸,以免發生糾紛以后,得不償失。
“模糊地帶"有待完善
亮點的存在,固然讓人欣慰,不過正如前文所述,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們可能更加關注的是未來有關實施細則能否對新法中的一些“模糊地帶”予以明確,這些“模糊地帶”主要體現在:
●新舊法律如何銜接
有些用人單位一直存在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的問題。《社會保險法》將于2011年7月1日實施,那么實施以后,這些用人單位如果想補繳該如何操作?這些用人單位的違法責任該如何承擔呢?按照新法,還是按照原來的規定?這在《社會保險法》中并未規定。更讓我們期待的,是像下面這種情形出現時,新舊法律該如何銜接的問題。
某員工在2010年8月的一天,下班時騎電動自行車與另一輛電動自行車發生碰撞而受傷,當時《社會保險法》尚未公布,《工傷保險條例》也未修訂,按照當時的規定,這屬于上下班途中的非機動車事故,不可能被認定為工傷。當時單位還向工傷認定部門進行了詢問,獲得的答案是:不屬于工傷。于是公司并未走工傷認定的程序,而是直接按照非因公負傷處理了。然而,當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在2011年1月1日開始實施后,該員工向當地工傷認定部門提起了工傷認定申請,工傷認定部門也受理了。問題是:此時工傷認定部門該做認定工傷的決定嗎?這恐怕連工傷認定部門自己也無法判斷。
●原則性規定的細化
其實,《社會保險法》中很多內容還是比較籠統的,例如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這三種養老保險根據該法的規定,是可能出現轉換的,那么這種轉換到底該如何轉?畢竟這三個險種的繳費比例、繳費基數都是不一樣的。再比如,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未滿十五年的個人,可以繼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直至滿十五年,這個繼續繳納期間,具體該如何操作?用人單位還需要繳納嗎?如果用人單位還需續繳,那么用人單位顯然是不愿意的,很可能大家選擇的都是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為由終止勞動合同,那這個規定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其他還有很多類似的原則性規定,急需細化,否則這部法律將會喪失可操作性。
●矛盾不應回避
對于統籌層次不平衡,且普遍較低等問題,《社會保險法》卻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只是規定可以全國自由流轉,但是是否提高統籌層次,以及統籌到什么層次,依然沒有明確規定。其實統籌層次的問題,直接關系到社保基金安全和社保基金增值的問題,不應當回避,而應當認真對待,積極解決。
另一個被回避的問題,就是機關事業單位的社保改革問題。這一直以來都被大家所詬病,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社保待遇與企業社保待遇的不平等,導致了一些潛在的社會矛盾。然而,《社會保險法》未能提出任何新的改革舉措,連改革的目標都沒有確定,而只是規定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由被改革者來制定改革具體措施,可以想象這個改革的過程又將是漫長而曲折的,上述矛盾也將長期存在。我們也期待著上述問題能夠得到很好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