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西方政黨擁有相對完善的監督制約機制,較民主化的價值取向,其政治主張日趨中性化,制度性功能逐漸超越代表性功能。西方政黨對社會變動不斷做出反應,將社會變動以較為緩和的方式傳遞到政治體制內;同時又以自身的不斷變化和發展來回應外界的變動以釋放壓力,這種自我完善調整機制值得深入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西方政黨 監督制約 中性化 調整機制
現代西方政黨體制最早發端于17世紀的英國,回顧西方政黨政治300余年來的發展歷程,有很多規律性的特點需要梳理和分析,以便于對西方政黨制度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基于委托—代理和“人性本惡”假設下的監督制約機制
政黨分肥制在西方發達國家政黨制度建立的初期曾經被廣泛采用過。1801年,民主共和黨的T·杰斐遜就任美國總統,他所任命的官員全部是為總統競選成功而盡力的黨派親信。由于政黨分贓制(spoils system)任人唯親,很多上任的官員并不能勝任其官職,導致人員任用失當,內耗嚴重。也正是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美國國會于1883年通過《彭德爾頓法》,實行功績制度取代政黨分肥制。英國在更早的1854年推出了《諾斯科特—屈威廉報告》,開創了近代西方以考任制度和功績制為核心的文官制度的先河。
西方的政黨制度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其監督機制不斷趨于完善。西方政黨制之所以重視對政黨權力的監督制約,是有著深刻的理論淵源的。其一,按照西方的契約型政府理論,國家的權力產生于人民的委托,人民與政府之間是權力的委托與受托關系。在現代社會代議制政府的條件下,雖然作為權力主體的人民將治理國家的權力委托給選舉產生的官員去行使,但是權力的主體資格仍然是人民,因此人民是權力的最終擁有者,對權力進行監督應是理所當然。其二,從古希臘的修昔底德,到近代的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等西方政治學者所主導的“人性本惡”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西方政治家在構建近代政府的過程中,也刻意設計了一整套權力制約機制。在西方政黨制的條件下,對于政黨的監督制約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政黨間監督。西方實行的是競爭性政黨制度,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都是競爭性政黨。由于競爭性政黨制度的存在,形成了西方國家的執政黨和在野黨。當一個政黨在野之時,它會利用所控制的資源和渠道,對執政黨的治理失當之處和存在的劣跡丑聞予以深刻的揭露。這種監督對執政黨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迫使其兢兢業業從政,以避免政權的旁落。在野黨對執政黨執政行為的監督是基于在野黨希望上臺成為執行黨這一動力基礎之上的,因此監督效力非常高。二、新聞監督。新聞監督在西方被稱為“第四種權力”,新聞監督是建立在人民享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信息獲取自由的價值理念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在評價新聞自由的積極作用時,曾經說過:“沒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①大眾傳媒是現代政黨競選的主要工具,因此輿論監督也就由此而生。但是也應當看到,西方新聞體制下的輿論監督是一種制度內監督,它根植于西方根本政治制度之中并為該制度提供服務。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西方新聞監督也存在著商業化運作、對壟斷資本過于依賴等弱點,因此使新聞監督本身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變異。三、利益集團監督。當代西方社會存在著大量的利益集團,利益集團通過院外活動廣泛參與政治。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出于不同的目的與政府、議會等政治機關打交道。利益集團對政治機關的運作流程、政治傾向等都了如指掌,在客觀上起到了監督政黨決策過程的作用。西方執政黨在制定政策時,各種智囊團和思想庫成為執政黨參考和選擇的重要依據。由于各個智囊團和思想庫的政治主張和觀點傾向是透明的,公眾可以通過他們的刊物、網站等媒介了解到這些主張和觀點,因此,如果執政黨采用了過分照顧某一小部分利益集團的方案,則馬上會遭到其他相關利益集團的反對。四、社會團體監督。在美國有“司法觀察”和社會廉政中心等社會監督團體。社會廉政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監督政府政策,特別是選舉政策。②社會廉政中心等組織長期關注在大選期間美國各主要競爭候選人的政治捐款的來源,并定期向選民披露。同時該類組織還將積累的捐款歷史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揭示各大捐款利益集團的政治傾向。由于有如此多類似的社會團體從事著這樣的工作,事實上已經生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團體監督網絡。
西方政黨制度的民主化價值取向
西方民主的外化形式就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世俗化,政黨是引導政治生活世俗化的一個載體。政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擴大民主的范圍、保證民主的規范運作提供了一套制度保證。
一、西方政黨制度提供了一個表達和匯聚民意、并使之通過民主的程序成為公意并進入立法程序的平臺。在西方社會,公民意志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的過程主要集中在議會機關。西方議會的議員絕大多數由選舉產生,各個議員都代表著一部分選民的意志。為了能夠保持在選民中的威望,從而爭取連選連任、長期占有議員的政治職位,議員一般都會認真傾聽選民的意見,了解選民的需求,將選民的要求經過歸納總結,形成正式的議案而提交議會審議。
二、西方政黨制度的主要職能就是組織選舉,只有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公共權力,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選舉過程中,不同政黨的參選人發表各自的施政演說,選民通過了解各個黨派的競選綱領和施政主張來決定將選票投給那一個政黨。通過選舉,選民將權力授予選舉中的獲勝政黨,委托其代行權力。這種以競爭性的選舉產生執政政權的方式,體現了政府產生過程中的民主的外在形式。
西方政黨政治主張日趨中性化
20世紀60年代以后,信息革命使得傳統的一、二產業不斷萎縮,第三產業和信息服務業變為主導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藍領工人開始少于白領人士,社會的中間階層日益增大,社會結構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發展態勢。
在這樣一種社會結構下,西方政黨為了確保選舉獲勝,就必須要獲得廣大社會中間階層的支持。西方國家的中間階層是一個人數眾多、價值觀念雜陳和生活方式多樣化的階層。盡管中間階層的成分較為復雜,但是它還是具有很多共同特點:如政治上崇尚自由民主、求穩怕亂,反對社會變革,希望保持現狀等。龐大中間階層的出現,使得在現代西方社會很難看到傳統意義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那樣明顯的左右分野了。西方政黨為了吸引中間階層的眼球,普遍采取了淡化左右政治界限的政策主張,試圖在國家與市場、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動態平衡;并積極吸取其他政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擴大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反映廣大中間階層的利益和要求。
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風行,也對政黨主張中間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后物質主義價值觀是指在后工業時代,人們所關注的焦點開始轉向生態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等與階級沖突毫不相關的后物質主義價值。由于物質生活富裕,人們的生活水平差距日趨減少,以階級沖突為基礎的政治分歧日益淡化,選民之間的價值觀和利益觀逐漸趨同。在后物質主義的語境下,政治領域的論爭已經轉向關注自然環境、婦女地位、制止核擴散等人類所面臨的更加共同的、普遍性的問題。由于這些普遍性的問題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壓倒其他問題,因此西方政黨的政治主張開始“超越左與右”,尋求走中間化的道路。
政黨功能的制度性日益增強
英國政治學家歐內斯特·巴克(E.Buck)指出,政黨具有雙重性格或性質。也就是說,政黨是把一端架在社會,另一端架在國家上的橋梁。巴托里尼(Bartolini)和彼得·梅爾(Peter Mair)按照這一思路將政黨的功能劃分為代表性功能和程序性功能兩種。代表性功能主要表現為政黨與社會、公民之間的關系,即進行選民利益的表達、整合和政策的制定等。程序性或制度性功能主要表現為政黨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其中包括對國家領導人的確定、議會和政府如何構成等方面。
一方面,二戰以來,西方政黨的代表性功能出現了弱化趨勢。這種弱化表現為:公民的黨派認同感和信任程度降低;傳統政黨的黨員數量日益減少;各類選舉中選民的參選意愿屢創新低;新興的小黨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
另一方面,在政黨代表性制度弱化的同時,政黨的制度性功能逐步強化。由于議會是西方政黨競爭的主要領域,是控制社會和公共權力的根本途徑。因此,西方政黨普遍重視對議會控制的主導權,通過政黨控制議會,以議會這一制度性機制來實現政黨的政治意圖。政黨在議會議案的提出、審議、表決和公布等程序性細節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政黨在處理政黨與政府的關系上也是不斷豐富其制度化的內涵。從外在表現上來看就是政黨與政府的結合更加緊密,所有重大決策都必須由黨派控制的政府來做出。
西方社會能夠長期保持其制度穩定,避免社會的劇烈震蕩,政黨制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剖析。(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44頁。
②宋玉波:“西方國家利益集團的政治功能分析”,《求實》,2004年第7期,第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