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思想政治理論課上開展的調查發現,當代青年學生對目前的大學教育、社會道德、愛情、未來前途充滿迷茫。導致迷茫的原因主要是當前大學定位的模糊、道德教育的落后和形式主義的校園文化活動、青年學生的孤獨和空虛、理想信念的缺失等因素。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改革大學教育方式,必須關心、關注和愛護青年學生。
【關鍵詞】青年學生 迷茫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作為一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近幾年筆者感覺思想政治理論課越來越難上,課堂上學生麻木、冷漠、各行其是。個中問題出在哪里?帶著困惑,筆者近期做了一次課堂小調查,先后讓四個班將近五百名學生以無記名的方式在課堂上寫自己的心里話。在認真分析學生的答卷后,我心中的迷惑多少有了一點答案。
調查問卷反映出的問題
從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反映的問題來看,當前的青年學生普遍感到迷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大學教育的迷茫。學生感覺大學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對大學的熱情逐漸失去了,學習沒有了動力。有學生表示“沒上大學之前,大學是我們的夢想,上過大學之后,才感覺是那么的無聊。”“為了上大學付出了十幾年的心血,但大學是那么的無聊、乏味。”“我們的大學怎么了?學生不像學生,老師也起不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大學與商業掛鉤,很令人失望。”“我真的很討厭大學的這種教育制度,忙碌、機械式的學習,沒有自由的學習課堂,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閱讀。感覺身邊的同學、朋友很呆滯、麻木,看不到一種活躍的,激動的討論氛圍。我自己處在迷茫之中,不知為什么要讀大學。”學生的這些話語令人震驚,幾乎都對大學教育發出了質疑,有些有嚴重的厭學情緒,普遍感到課程多、壓力大,學無所用,就是為了考試而已。
對社會道德的迷茫。雖然身處象牙塔,但是學生對許多社會問題都很關注,比如教育公平問題、物價問題、貧富差距問題、腐敗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問題等等。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們表示很迷惑,其中最迷茫的是當今社會道德滑坡的問題。學生說“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感受到精神方面的饑渴。”“社會對道德的不重視,對道德的泯滅,導致了人性的改變,從而釀成一個又一個的悲劇,如藥家鑫事件。”“盡管政府推行了那么多的法律政策來管理社會,但是社會風氣日益低下,人們精神萎靡,官官相護、貪污橫行。”“現在家里有錢有勢的子女很多都很囂張,都沒有好素質,以為家里有錢有勢就了不起。”“不滿太多的潛規則,社會太沒有人情味、人現實的令人發指,太勢利,做什么都太形式主義。”可見,學生一面為當前國人的道德下滑而困惑,一面渴望社會有良好的道德風尚。
對愛情的迷茫。很多學生感到很孤獨,非常渴望愛情,但不能很好地處理好愛情,或陷入情網不可自拔影響學習,或患單相思情緒壓抑,或失戀后痛苦不堪。有學生談到“現在班上的同學總是顯得很寂寞、無聊,整天對著電腦又不知道干點啥!對愛情的渴望不是一般化的程度了。”“自己一直很苦惱、糾結,喜歡一個女孩子很久了,一直是暗戀,但她有男朋友,自己很想放手,可是,好像放不開。影子,都是她的影子。”“心里對愛情一點波瀾都沒有,但還是想找個人依靠。”“最糾結的事情莫過于感情了,談戀愛這種事情太能影響情緒了。”“我想談戀愛,獨自一個人在異地讀書,很想找個人關心關心自己。”“我夾在感情與未來的十字路口!”
對前途的迷茫。信仰的缺失,就業的壓力,沉重的學習負擔,使很多學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迷惑,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學生提到“理想缺失,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對什么活動都沒有激情,沒有興趣。”“沒有太明確的目的和理想,感覺很迷茫,好多事都做不好也不知道怎么去做。”“現在好多人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不知拿什么來充實自己,每天心里空蕩蕩,不知現在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日子漸漸失去,總覺得來到世上要做點什么有意義的事情,而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困惑!”“總覺得生活沒有目標,對未來一片茫然。每天都不知道該做什么。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做的事,沒過幾天就沒有熱情了。未來的路不知如何走下去。”......青年學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目標,宛如大海航行沒有了方向,又宛如爬山,不知要往哪里爬。既不想努力,也不知如何努力,就此迷茫著,浮躁著!
青年學生迷茫原因淺析
當代青年學生的迷茫有其自身的一些原因,但主要原因還在于:
大學定位的模糊使青年學生對大學教育產生迷茫心理。我國現在大學林立,但普遍存在定位模糊的問題,人們不能真正理解大學的內涵。有人指出:“大學究竟應該是神圣的知識殿堂,還是一個誰都可以推著大板車進去隨地叫賣文憑的菜市場、大觀園?”更有學者指出:“大學懷抱著躁動不安的功利之心,一天到晚以非科學、非學術的心態來回折騰,既不大可能在專業上出什么大成果,也失去了大學應該守護的核心價值,成為失去靈魂的空殼。”青年學生昔日對大學的向往,對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的崇敬之感已經消失。為何會如此呢?
首先是大學精神的缺失。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大學自產生以來,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被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是大學永不可缺的永恒精神。但這三種精神正是現在的大學所缺乏的。現在的大學行政化越來越嚴重,以管理政府機關的的方法來管理大學,大學精神難以發揮,大學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有人說:“大學的管理越來越像政府,大學的管理人員越來越像官員,大學的運行模式越來越像政府機構。”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錢學森之問”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其次是大學使命的缺失。大學使命是人們對大學這一特殊組織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一種確定。大學應該是以探索、追求、捍衛、傳播真理和知識為目的,繼而負有引導社會價值觀、規范社會行為之使命。而很多大學急功近利,忙于蓋大樓,熱衷于低層次的辦學,熱衷于以盈利為目的的種種辦班。一些低水平的學校好高騖遠,無視自己的歷史和辦學條件,不惜一切代價上檔次。大專急于升本,不知名的地方大學爭當國內的一流大學,一些學校把申報博士點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更荒唐的是大學用發表文章的多少作為晉升職稱和褒貶成果的依據。于是大學領導者們在忙于謀學校的“發展”,教授學者們都忙于寫“文章”,還有誰會記住大學的使命,還有誰會安心教學,以學生為本?!
最后是培養模式的僵化。從1898年成立京師大學堂至今,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走過上百年的歷史。為了探索國家出路,借鑒歐美式學制,在蔡元培、陶行知、胡適、張夢林等知識分子的推動下,中國在1922年頒布了“壬戌學制”,確立了中國現代學校制度的基礎。“壬戌學制”強調個性發展,生活教育和彈性精神。在這一制度下,培養了很多人才。1952年,我國開始沿用蘇聯的教育模式。蘇聯的教育模式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建設者,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但是這種模式不是培養一個人,而是一個建設者,一顆社會機床上的螺絲釘,其彈性、個性、生活等精神被逐漸丟棄。對這種教育制度我們沒有及時進行改革和調整,導致了我們的教育體制逐步陷入僵化。尤其是現在的高考更是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才,學生從小就為了高考而奮力拼搏,所有的愛好和興趣都被逐漸抹殺了,成為了“單向度的人”。而學生進了大學,面對的依然是被動的從早到晚的聽課,面對的是一門一門考試的壓力。學生從小就失去個性發展的空間,把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大學,可大學為他們提供了什么呢?!
道德教育的滯后和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使青年學生對社會道德產生迷茫。中華民族5000多年以來,一直致力于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始終向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但是,為什么目前的社會道德狀況如此令人擔憂呢?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思想道德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國人面對的是一個紛繁復雜,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人們對許多問題來不及從本質上去思考,來不及去分析和取舍,而是盲目地適應和改變。人們基本上是以自己工作、學習、感覺上的需求簡單地去否定過去的思想,盲目的選擇另一種思想。各種文化交織在一起,舊的東西被打破了,而新的東西又沒有被建立起來,是是非非很難去判斷,人們的思想觀念基本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青年學生又怎能不迷茫呢?!
其次,應試教育制度之下,道德教育只能是空談。高考制度恢復以來,對十年文革中飽受文化沙漠折磨的青年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和希望,但從此以后,學校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