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在取得經濟發展成就的同時,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現象也開始凸顯。社會企業是社會性和企業性的完美集合,它將社會創新和商業企業精神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更為主動的社會福利供給機制。社會企業鼓勵從業人員更多地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主動地學習未來發展的相關技能,從而打破福利的僵局。
【關鍵詞】社會企業家精神 價值 公益創業 社會創新
當今世界,以公益為目的從事商業活動的社會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國內也漸漸對社會企業的模式產生濃度興趣。通過文獻梳理定義公益創業和社會企業家精神的概念,認為社會企業通過社會企業家創新精神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有助于彌補政府與市場對窮困和邊緣群體社會服務的供給不足,然后描述了社會企業家創業的動機,總結了作為社會企業家所應該具備的品質,分析社會企業的行為策略。
社會公益創業指個人或者社會組織在一定的社會使命的激發下,追求社會創新、經濟效率和良好的社會效果,是一種面向全社會的需要、建立新的組織形式,并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活動。公益創業強調創業的社會利益以及非盈利組織的創業。社會企業就是社會公益創業的一種形式,介于傳統慈善(philanthropy)和實業(entrepreneurship)之間。
傳統的慈善方式不具備造血功能,因此不能解決弱勢群體的根本問題。社會企業與傳統的慈善組織相比較,其創新性更強。諾貝爾獎得主、“窮人的銀行家”尤努斯認為如果你只是持續地向別人提供慈善捐款,而不幫他們解決技能的問題,實際上是害了他們,而不是幫助他們,因為他們會過度依賴你。
社會企業有利于消除傳統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負面影響。傳統商業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終極目標,從而引起了環境危機、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社會不公平程度加劇等多種負面的影響,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社會企業的關鍵是解決社會問題,是為了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而不僅僅是為了某一部分股東謀利益。
社會企業家精神與社會企業家的價值
“社會企業家精神”的概念乍一看可能是矛盾的。企業家是商業部門的主角,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社會福利和企業精神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我們首先要確定這個概念的兩個組成部分的含義:社會性和企業家。
社會企業家精神是社會性和企業家的統一。一是社會性。社會企業家在下述幾個方面具有社會性:產出是社會性的,他們促進了健康福利事業,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核心資本是社會資本:社會關系、網絡、信任和合作,正是這些社會資本給他們帶來了實體資本和金融資本;這些企業家成立的組織是社會性的,它們并非股東所有,也不把追求利潤作為主要目標。另外,它們是公民社會而不是政府部門的一部分,這也決定了它們的社會性。正是因為他們常常被夾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它們才需要創新;社會企業家通常來自社區,致力于改善他們作為大本營的街區和社群。當然,不是所有的社會企業家都是地區性的。他們中的很多致力于服務更為廣闊的人群。像密爾德梅醫院就是一個國際性的組織,服務艾滋病患者;杰夫·湯普森的目標是為英國所有的年輕人服務,而不僅僅限于曼徹斯特地區。
二是企業家。莫森、布雷克博、泰勒·湯姆生、湯普森和麥根這些人身上顯示出很多典型的企業家特性:他們善于發現人們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并動員那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資源來滿足這些需求;他們有緊迫感、決心、雄心和領導天賦。驅使社會企業家的動力不是利潤或股票價值,而是使命感;一般的私營企業可能不需要“創新精神”就能取得成功,但是社會企業家一定要進行創新和變革。
Fowler在2000年曾經提出了社會企業家精神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稱為整體化社會企業家精神,它不僅給予個人經濟方面的利益,而且更多地與社會利益密切相關,與社會責任相關,與社會利益彼此相連,互相依靠;第二個層次被稱為反哺式社會企業家精神,商業經營反哺到社會企業,以降低社會企業的成本,增加社會企業的收入來源;第三個層次被稱為配套式社會企業家精神,指非盈利組織開辦的贏利型企業,企業本身可能并不創造社會利益,但其贏利用來補償非盈利組織有關社會使命的運作成本。
社會企業家的價值體現在三方面。短期的價值——社會企業家通過創辦社會企業的形式為社區創造就業機;中期的價值——社會企業家與政府部門合作,發揮社會企業在社區建設方面的作用,他們可以為國家的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提供很有價值的模式;長期的價值——社會企業家們創造和運用社會資本的能力。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僅僅是可觀的經濟利益而且還有潛在的社會性利益,不是為一部分人牟利而是著眼于全社會的良性發展,即一個由信任和合作關系連接起來的更為強大、自立的社會共同體,這一組織更多的體現社會的利益。
社會企業家必須具備的核心素質、技能和價值觀
領導力。社會企業家所具備的一個非常突出的核心素質就是領導力。使命感對于所有的非營利組織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為他們明確了活動的目的。對許多企業而言,財物或商業指標,如股價、收益率或者是市場份額等為他們提供了目標和方向,但在非營利組織里,指導目標是由其使命感所決定的。使命就像一面旗幟,使所有的員工、客戶、支持者即使在組織的物質基礎和提供的服務都剛剛起步時就能團結在一起。建立使命感包括幾個步驟:這一使命必須與一個用戶群體尚未得到滿足的需求相關;它不能太抽象或者模糊,它應該是有挑戰性和有需求的。這種做法就和一些成功的商業領袖一樣:他們為企業設定很高的目標,例如在生產力和產品質量上追求飛躍性的改進,以此來激勵員工大膽地設想。為了獲得支持,使命必須是相當連貫、清晰的,但同時也需要有足夠的靈活性,以允許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社會企業組織需要靠它的成長來激發人們的熱情和支持,以保證其不斷地向前發展。所以,社會企業家在善于“建立使命”的同時,還必須要善于“管理使命”。
會講故事的人。社會企業家必須要善于向人們傳達他們的使命,成功的社會企業家都是些很會講故事的人,這種善于講故事的能力使他們與職業經理人和政客有著明顯的區別。當你讓職業經理人描述一下他們的企業時,他們很可能是給你分析企業的市場份額和生產流程;如果你去問政客們的政治主張,他們將告訴你一大堆抽象的價值觀、具體的政策措施以及尖銳的言論觀點;而社會企業家最可能告訴你的是一個有關一個人如何通過參與某個項目而改變了一生的事實。這也同時鼓勵了其他工作人員和用戶在思考問題時要富有想象力,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或抽象分析式地思考問題。
人才。社會企業都是精英云集的地方,因為除此以外他們通常沒有其他的資源。社會企業家必須能和員工進行很好的溝通,尤其是那些在項目早期階段加盟的、帶領整個項目向前發展的核心員工。同時,他們也要善于和客戶和其他服務對象進行交流。社會企業家是與人和機會打交道,而不是計劃或者流程。
遠見卓識,把握機遇。社會企業家一般都很有遠見,社會企業家以其敏銳的洞察力觀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富于教益的語言來描述他們的組織目標與使命。但是他們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他們決不會讓自己受到計劃和戰略的過度束縛,而是切合實際,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把握發展機遇。
建立與發展同盟關系。社會企業家都善于建立和發展與政府組織、企業、慈善公益組織的同盟關系。只要是他們認為有助于項目開展的人,他們都會主動與之交談,并盡一切努力說服對方。因此,社會企業家都是精于建立并維持其支持網絡的人才。
培養更多成功的社會企業家
社會企業家正著手對最難克服的社會問題研究解決的途徑。他們往往是白手起家,在開發社會資本的同時創造新的服務。然而,他們孤軍作戰的成果是有限的,他們巨大的潛力在于推進多方合作來解決社會問題。這些合作有利于把社區、需要服務的人群和政府以及企業部門聯合在一起。社會企業家并不是尋求取代或顛覆傳統的福利國家制度,他們是要尋求改變。社會企業家和政府部門建立良好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社會福利應該依舊是我們衡量社會進步的主要準繩。衡量一個社會的好壞應該看它是否能夠照顧好最弱和處于最不利的處境下的社會成員。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經濟的潮流中,成功的經濟體是那些能最好地運用人力資源和資產,并同時保持低稅收,抑制政府支出的國家。包括企業部門在內的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依賴于政府部門的創新,從而創造出更有效的社會服務。
我們要找到能夠靈活運用從這些組織中學到的經驗教訓的方法,將這些組織的最佳實踐經驗傳遞給政府部門。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部門也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大公司有可能對公司營運中的“公共政策”越來越關切,最好的大公司認為他們既是商業性的又是社會性的組織。然而,很多公司還沒能找到社會貢獻的最佳途徑。對于企業來講,推動社會企業家精神將是一個明顯的進步。無論大公司還是小企業都有可提供和發揮的技能,同時,他們也能從他們的社會團體合作伙伴身上學到創業精神。(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青年課題《學習借鑒“社會企業”發展理念與經驗,創新我省扶貧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004010,主持人:付鴻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