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思想,充分體現出“德”在干部考察中的重要性。應在準確把握人民需求的基礎上,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德的評價,將人民群眾評價干部的德貫穿于干部工作全過程,真正做到工作方向正確、發展目標清晰、成效認可廣泛,充分體現黨的領導干部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的優秀本色。
【關鍵詞】干部考評 “德”的評價 人民群眾
“德、能、勤、績、廉”的干部評價標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思想,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①充分體現出我黨在領導干部考察中對“德”的高度重視。如果干部“德”出了問題,哪怕再能、再勤、再績、再廉,最多也只能落得好心辦壞事的下場,影響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建設大局。
充分認識“德”的重要性
我黨歷來重視對領導干部“德”的培養。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提出干部使用應秉承“任人唯賢”路線,堅持“才德兼備”方針。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干部隊伍建設應遵循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四化”標準,而革命化是“四化”的基礎和前提。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提出在“以德治國”思想指引下,領導干部要樹立和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氣節,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今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胡錦濤同志更加旗幟鮮明地指出“德”在領導干部評價標準中居于主導地位,強調選人用人應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要把政治上靠得住、人民群眾信得過的領導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這些無不體現出我黨各階段領導集體對干部“德”的重視。
對“德”一般的理解是思想品德高尚,但在社會主義國家領導干部評價中,更為重要的是政治立場的堅定和思想信念的正確,而服務于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評判“德”與否的關鍵方向性指標。
社會主義的誕生源于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一切剝削現象的憎恨、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社會長期發展前景的憧憬,這一產生動力始終決定著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再到社會主義的國家實踐,每個階段都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這一典型特征。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發展過程中,應深刻把握社會主義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而這一發展目標從根本上講就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服務于人民。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沒有人民的肩扛手挑,中國就不可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就不可能開創改革開放的良好局面。因此,我們黨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立黨之本和執政之基。
領導干部作為社會的領導者、政策的制定者、執行的監督者,在整個國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領導干部必須充分認識“德”的重要性,從人民實際需求出發開展工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準確把握人民需求是實現“德”的前提
隨著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攻堅時期,我黨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勢必對領導干部的“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準確把握人民需求是領導干部實現“德”的前提。
人民的訴求不可能完全一致,領導干部做到“德”必須首先理清最廣大人民的發展要求,使發展服務于多數人民。
理清最廣大人民的發展要求,關鍵是借助“法治”和“人治”兩方面的力量建立準確高效的信息溝通渠道。“法治”即制度建設,應在制度保證下使人民的訴求能夠清晰通暢的傳遞給各級領導干部。“人治”則突出領導干部的個人努力。黨的領導干部應該積極深入社會各個層面,多走走、多看看、多聽聽,全身心“沉下去”,細致、準確、全面了解人民訴求。只有通過這兩方面的努力,才能使人民的發展要求得以正確有效反映。
當前社會貧富差距業已形成,少數既得利益者和多數群眾間必然產生或大或小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權衡好、把握準社會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于領導干部來說顯得尤為關鍵。政府應通過思想教育、制度建設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好、規范好干部行為,在提拔任用干部時對其“德”的全面準確評價,使其始終沿著服務于最廣大人民的軌跡開展工作。
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對干部“德”的評價
當前,不少領導干部在“德”的方面出了問題。個別干部受西方思想觀念影響,動搖了社會主義信念,有些干部缺乏為民服務意識,臺上一本正經,臺下肆意妄為,甚至經不起種種誘惑,喪失品德操守,腐敗墮落。因此,我國廣大人民群眾迫切希望干部以“德”為先,密切聯系群眾,真正實現為人民謀利益、為群眾謀福利。因此,我黨應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對干部“德”的評價。
考察干部“德”與否,工作同事的評議十分重要,但工作受眾和人民群體的評價更為關鍵。②通過工作受眾和人民群體對干部“德”與否的反饋,能更加客觀地了解領導干部的工作成效,準確把握領導干部對群眾利益的重視程度。
干部優劣與否和功過是非,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因此,評價一個干部好與壞,首先應該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去考慮。只有走好群眾路線,將人民群眾的評價納入干部考核體系,才能提醒督促領導干部建立與群眾的密切聯系,才能為黨和國家的事業選準人、選對人。③
領導干部要想獲得群眾的滿意,必須從思想層面解放自己,必須靜下心、沉住氣,從人民需求出發,從點滴小事做起,深入聽取百姓心聲,了解群眾疾苦,與人民打成一片。若如果領導干部整天采用“辦公桌+酒桌”的方式開展工作,沒有積極深入群眾,勢必會被既得利益者所包圍,必將淪為既得利益者謀求自身利益的傀儡或工具,從而忽視其他更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哪怕這類領導干部內心愿望美好,但由于工作方式方法的錯誤也必將導致工作偏離正確方向。
當前新形勢下,領導干部應堅守社會主義理想,高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自覺自愿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領會和貫徹實施。
當前新形勢下,領導干部應堅持執政為民理念,與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主動站在人民的立場想問題、謀對策、做事情,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做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對工作積極進取、求真務實、兢兢業業、甘于奉獻,力求做到為官一任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
當前新形勢下,領導干部應堅守清正廉潔,堅守道德追求,以學立德,以行立德,以律立德,言行一致,知德統一,身體力行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嚴格自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將外在約束化為內在追求,把組織要求變為自身信念,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只有高度重視并全面深入開展人民群眾對干部“德”的評價,才能既了解到表面政績,又考察清實際工作成效,既考慮到領導干部的主觀努力,又兼顧到當時當地的客觀條件。④讓人民群眾評價干部的“德”,基于科學合理的方法,將干部考核與群眾評價相結合,才能全面準確了解領導干部的真才實學。
人民群眾評價“德”應貫穿干部工作全過程
“德”的培養應堅持服務人民群眾導向。干部的培訓教育應在服務群眾理念指導下開展,在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時,重視其對黨的工作宗旨和路線方針的學習,突出領導干部忠誠教育,提高道德情操,強化責任意識,培養敬業奉獻精神和艱苦奮斗作風,提升拒腐防變能力。
“德”的考核應堅持人民群眾參與方式。對領導干部“德”的考察要全面、細致、深入,重點考察其在關鍵時刻處理重大事件時的表現以及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服務對象的認可程度。這其中,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參與考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充實干部考德內容的基礎上,健全領導干部群眾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群眾考德方法,明確群眾考德標準,既看工作實績,又防止用成績代替德,從而提高群眾考德的真實性、科學性、合理性。通過人民群眾參與干部德的考核,可以查清干部的工作圈、交往圈、生活圈,看清其圈內圈外表現的差異,從而實現對領導干部德的經常性考察。
“德”的監督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作用。干部良好“德”的養成,既靠嚴格自律,也靠管理監督,應特別加強對干部八小時以內與以外“德”的全程監督,這其中人民群眾監督可起到對干部的良好約束和警示作用。通過加強人民群眾對干部“德”的監督,可以有效彌補其他監督方式的不足,實現同黨內監督、人大政協監督等監督方式的有機結合,可以形成對干部“德”進行監督的強大合力。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我黨選人用人的方向和原則。其中,有德是合格領導干部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在干部評價中居于基礎性地位。政府的目標是服務群眾,我黨的宗旨是永遠為人民奮斗,干部有德就必須密切聯系群眾,不能被權貴所包圍,不能被堵塞了耳朵,蒙蔽了視聽,應廣開言路,了解群眾心聲,體察百姓疾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真正做到工作方向正確、發展目標清晰、成效認可廣泛,充分體現黨的領導干部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的優秀本色。(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人事部)
注釋
①習近平:“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年第9期。
②張鐵網:“建立科學的干部評價體系”,《求是》,2004年12期。
③洪浩:“官‘德’究竟該怎么考”,《人民論壇》,2011年第25期。
④杜梓:“談干部德的考察”,《黨建研究》,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