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應包含理論起點和實踐起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只能是中國共產黨這一集體主體,其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黨的領袖和干部、黨的知識分子和普通黨員群眾,并分別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著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歷史起點 主體特征
從實踐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看,在實踐之前需要有一個對馬克思主義這一外來理論的認知。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其間雖然經歷的時間不長,但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卻是跌宕起伏的,經由了不被大多數學人認可到廣泛傳播乃至中國化的艱難歷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應包含兩層涵義:理論起點和實踐起點。需要指明的是:馬克思主義之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在于說明歷史存在的第一性和邏輯思維的第二性,歷史是邏輯的客觀來源和依據,邏輯要以歷史為原型和準則。對于外來理論的本土化問題,中國自古就已經有了類似的經驗,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格物致知”。正是這種過去的經驗為“五四”知識分子提供了理解外來理論的本土資源。“五四”時期在關于“問題”與“主義”的爭論中,李大釗借用了中國過去積累的處理外來文化的經驗提出了:“大凡一個主義,都有理想與實用兩面。”“把這個理想適用到實際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有些不同。”“我們只要把這個那個的主義,拿來作工具,用以為實際的運動,他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生一種適應環境的變化。”①這種認識可以看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的起點。雖然當時李大釗在與胡適的爭辯中借用了中國古代外來文化本土化沉淀下來的經驗而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但將這一理論上的認知賦予實踐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在此很好的體現了出來。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起點,這既取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又取決于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特征。上文我們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界定為中國共產黨,那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踐上拉開了序幕。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的存在方式:革命黨和行動黨,更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進程。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認為:“我們共產黨,不是‘知識者所組織的馬克思學會’,也不是‘少數共產主義者離開群眾之空想的革命團體’,‘應當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眾組織起來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斗的政黨,為無產階級做革命運動的急先鋒’。”②正是這一黨的特征決定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黨組織成立之后就積極投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洪流之中。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拉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踐上的序幕,并不意味著序幕一拉開就踏上了“中國化”的道路,其間的探索歷程也是極其艱難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特征
當前學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認識并不統一。筆者贊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有一個主體,而且是唯一的主體,即中國共產黨,這是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本質特征所決定。李安增在其主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一書中也對學界闡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應具有的特征進行了歸納:“一般特征——自然性、意識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特有特性——民族性、階級性、時代性”和“品格特征——實事求是、獨立自主”。③筆者不敢妄言這些特征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所具有的,但這些特征絕對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區別于其他主體最本質的特征。因為只要是主體都會具有主體的一般性特征,如主體意識主體行動等。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不同之處在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特定性,正是這種特定性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區別于其他歷史主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特定性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要信仰馬克思主義;二是要懂得馬克思主義;三是要懂得中國國情;四是懂得“化”,即如何“相結合”;五是將“化”之經驗提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此觀之,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具有這些獨有特征的只能是中國共產黨這一組織。
組織是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依托,要改造中國絕不是某些人的主觀臆斷或某些群體一時的聚合運動,而是有組織紀律性的堅強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就是改造中國社會的堅強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領導核心。1982憲法序言道:“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我們經常稱的中國共產黨人實際是指這一組織的成員,但又不是具體特指某一個或某些人,而是指共產黨員群體。其實,也就是指這一組織。無可置疑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包括黨的領袖群體、黨的理論家和知識分子以及黨員群眾。但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是“黨的”,非中國共產黨則不具備上述全部特征,因而不能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在此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具有上述本質特征并不意味著這一主體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不會有曲折,而正是這一主體在某個本質特征方面存有薄弱環節才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出現曲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上述本質特征是為歷史實踐所證明了的,不是哪一個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
關于中共黨員個人或黨的領袖與黨組織的關系問題,我們可以從相關黨章內容得知。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中指出:“無論何時何地個個黨員的言論,必須是黨的言論,個個黨員的活動,必須是黨的活動;不可有離黨的個人的或地方的意味。”④第八條規定:“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黨員領導干部還必須參加黨委、黨組的民主生活會。不允許有任何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不接受黨內外群眾監督的特殊黨員。”⑤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
包含了“化”的主體、客體、方法、目的、條件和工具等要素,而且這些要素又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每一個要素都要從其他要素中獲得自己的部分規定性。比如,我們稱之為“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并不是只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機制的角度也可以確證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唯一主體。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看,中國共產黨人根據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識,結合中國的國情,通過黨的議事程序和組織原則,制訂出各歷史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然后黨的地方組織再根據這一路線方針政策制訂出因地制宜的具體實施措施和辦法,最后通過黨組織和黨員凝聚群眾力量予以貫徹落實;在貫徹落實中檢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實際的,能夠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就通過理論的抽象提升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下一步行動的指南。這就是我們經常稱之為“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過程。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如此產生的。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對路線方針政策或措施辦法的認知,并不代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知,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具體國情中的應用;后者則是原理本身的內涵。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的是對基本原理的認識;路線方針政策是對基本原理和國情認識“相結合”的結果,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也只能是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事關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范疇的理解。盡管從“相結合”角度的解讀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內涵設置了一個基本原則,但對究竟怎么“相結合”,即怎么“化”的問題似乎并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解答。雖然有很多闡釋“化”之機制的論說,但最終免不了落于“空”的說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以“按照中國的特點來應用馬克思主義”為主線,以解決中國各歷史時期的重大問題為主題;中共黨史以“中國共產黨的成長”為主線,以解決中國各歷史時期的重大問題為主題。這就是說,二者的主題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闡釋的主線。(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注釋
①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原載《每周評論》,1919年8月17日,第35號。參見《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1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9~195頁。
②④《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中共二大會議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電子版):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27/66627/4489290.html
③李安增主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第6章),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2009年,第111頁。
⑤《中國共產黨章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htm
⑥習近平在《求是》雜志(2011年第6期)上撰文《關鍵在于落實》中談及這一機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