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犯罪構成體系實現過程和要件結構來看,除了實體性以外,我們更應注意到其所必須具備的程序性。通過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分析發現:犯罪構成依靠刑事訴訟實現,而犯罪構成決定刑事訴訟結構,因此具備外部程序性;同時犯罪構成本身包括實體性要素和程序性要素,所以具備內部程序性。
【關鍵詞】犯罪構成 內部程序性 外部程序性
犯罪構成體系的外部程序性
理論上的外部程序性。從法理的角度分析,實體法與程序法具有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由實體刑法規定的并具有公認實體性的犯罪構成體系與作為程序性的典型代表的刑事訴訟之間同樣不可能脫離這種關系。
從嚴格意義上講,刑事案件出現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客觀現象,這個客觀現象只有符合犯罪構成體系中的要件——在刑事訴訟程序的發端可以不用具備全部要件——就可成為帶有階級色彩的刑事案件,從而引起刑事訴訟程序。在這之后,就需要逐步進入偵查、公訴、審判階段。在各個階段中,公安司法人員的工作都必須依據犯罪構成體系中所規定的各種要件的要求進行。
犯罪構成體系的指導作用貫穿于刑事訴訟的全部過程,充分展示犯罪認定過程,協調定罪過程與定罪結論的關系;當然犯罪構成體系的功能也無法自己實現,它必須依靠刑事訴訟的進展來完成認定。在訴訟進展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完成任務,刑事訴訟也對犯罪構成體系提出要求。第一,刑事訴訟要求犯罪構成體系具有“當且僅當”性,即犯罪構成體系的每個要件對于是否認定為犯罪都應當具有必不可少性和所有要件對于認定犯罪具有充足性。第二,刑事訴訟要求犯罪構成具有思維的層序性,為認知提供導向。犯罪的認定過程實質上就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活動,那么這種活動的標準就應當符合這種活動的規律,即犯罪構成體系的建構要為人們認定犯罪的思維活動提供正確的邏輯導向。
同時,犯罪構成體系與刑事訴訟的具體原則、制度之間也存在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關系。如不告不理原則,強調法院的審判范圍要與提起公訴的案件事實相同,而這一判斷就需要以犯罪構成體系做標準,即只要兩者之間的本質性內容——犯罪構成要件相一致,我們即可斷定兩者是同一的,對于一些枝節性的問題則可不予過多追究;反之則不能認為是同一的。再如證據問題,它是訴訟的核心問題,是連接自然、社會事實與犯罪構成體系進而形成刑事案件事實的橋梁。沒有證據的存在,犯罪構成體系的作用難以發揮,刑法的目的就無法實現;而如若客觀事實與犯罪構成體系中的要件沒有任何關聯,這個事實也就不能被稱為證據,即證據的存在是以符合犯罪構成體系的某部分要件為前提。
國外司法實踐中的外部程序性。第一,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體系與刑事訴訟。現代大陸法系國家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的通說是三階層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即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這一體系很好地指導并展現了定罪過程:犯罪事實發生后,控方根據構成要件的該當性收集證據,證明犯罪,對犯罪構成事實予以組合;與此同時,辯方則依據構成要件的違法性與有責性提出無罪的主張;在對該事由是否存在產生疑問時,在辯方對此事由完成舉證責任后,檢察官只要證明該事由不存在;法官對控辯雙方的意見都必須聽取,并通過控辯雙方的舉證、質證,在內心中形成心證直至達到確信的程度,依此做出裁判。對此,學者指出,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理論直接地反映了刑事訴訟循序漸進的特征。其制度充分體現了與刑事訴訟密切聯系、互為條件、互相支持的關系。
第二,英美法系的犯罪構成體系與刑事訴訟。一般認為,根據要素獨特的組合方式,英美法系國家的犯罪構成體系屬雙層模式,其中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犯罪本體要件,包括犯罪行為和犯罪心態;第二層次是責任充足要件,包含諸種合法辯護理由的排除。首先,正如刑事訴訟的一般理論,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中的偵查、提起公訴和審判都需要以犯罪構成體系的要件為指導;犯罪構成體系指導著整個刑事訴訟過程。其次,英美法系國家對于法律就更加看重技術程序方面創建,對犯罪構成體系就采取了實體性因素與程序性因素相結合的方式。英美法系國家的雙層模式中加入合法辯護,實現了訴訟性的犯罪成立要件與實體性犯罪成立要件的分類,這就使得犯罪構成體系的完全實現依賴于刑事訴訟的進行,不經過刑事訴訟中“合法抗辯”的過程,就不能完成對犯罪的認定過程。
犯罪構成體系的內部程序性
犯罪構成體系與人權保障。犯罪構成體系對人權的保障即體現為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的維護,然而要在定罪活動中維護他們的權益就要賦予他們貫穿全程的、切實可行的辯護權,使辯護權在犯罪認定的過程中得到應有的尊重。辯護權是基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受到刑事追訴這一事實而產生的權利。因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面對不利時當然應當具備說話的權利,應當有機會為自己進行辯白,而這種辯白應當有法律(抑或法律理論)上的依據或標準即違法阻卻事由,使得他們知道他們的行為中哪些因素是排除違法性的,他們可以從哪些角度獲得機會贏得有利于自己的結果。此外,在有了這些明確的違法阻卻事由的規定以后,還需要制定保障這些事由能夠得以提出和采納的程序和機制。沒有展示的機會,沒有程序的保障,再完美的規定也是流于虛設。在確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獲得機會的事由以后,犯罪構成體系還應當注意保障這些事由能夠被尊重的具體程序和機制,如主體的范圍的確定、事由的證明標準、事由展示的場所等。
犯罪構成體系的運作源泉。刑法本身就應當是一個以條文化為基礎的開放性體系,作為刑法理論之一的犯罪構成體系當然也就應當是以法律的條文化規定為基礎的開放的體系。當然犯罪構成體系作為開放性的體系不是無限制的開放。犯罪構成體系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入罪和出罪兩個方面。其中入罪應當是完全確定的,不能存在任何的開放性因素存在;但出罪則應當是一個開放性的部分。證明出罪的主體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為主,因此作為犯罪構成體系的內部構成中應當有辯護這一程序性因子的存在。
國外犯罪構成體系中的辯護權。在大陸法系國家的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中,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成立犯罪的首要條件,即控訴方要列舉證據以證明該被告人的客觀及主觀上符合構成要件的內容,這時的辯護方處于一種消極的地位。在這一步中,假設辯護方不能夠推翻證據,他們還有兩步積極的進攻手段。即第二層次違法性判斷和最后一個要件有責性判斷,它們分別從行為是否在客觀上不被刑法規范所認可和行為人是否具備主觀犯罪成立條件兩個角度進行進攻,從而達到減輕或者免除刑事責任的目的。在三個層次的構成要件中,作為從出罪的違法阻卻事由和責任阻卻事由具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判斷標準的超法規性,即開放性。
而在英美法系國家的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中本身就包含合法辯護這一程序性犯罪構成要件。要成立犯罪,就需要滿足兩個層次的要求。第一層次是犯罪本體要件,是由法律規定的具體犯罪定義進行總結、歸納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構成要件,是實體意義上的犯罪構成要件。該層次是從肯定的角度確立成立犯罪的條件。第二層次是責任充足要件即合法辯護,在這里合法辯護具有了雙重意義——辯護證明責任的訴訟法意義和有無刑事責任的實體法意義。該層次從否定的角度確立犯罪成立的條件。
兩大犯罪構成體系都是由犯罪構成要件和違法阻卻事由或違法性及有責性或合法辯護而組成,兩者都很好的賦予了被告人辯護的機會,體現了定罪過程中的逐步收縮的特性,有力地制約著刑罰權的行使。
我國犯罪構成體系的程序性構建
鑒于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中程序性確實的現狀,在重新構建我國犯罪構成體系時,應當充分考慮加入程序性因素,以盡力避免現存體系由于程序性缺失對人權保障、法的適用等帶來的弊端。
第一,犯罪構成體系中要件的整合。首先要調整犯罪客體的地位。將犯罪客體剔出犯罪構成體系,對其的研究放置于犯罪本質中——通過研究認清犯罪本質,進而指導立法者的立法活動;但從司法角度上,司法人員在判斷某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時并不需要犯罪客體的存在。其次加入違法阻卻事由,完善犯罪構成體系。把違法阻卻事由加入犯罪構成體系中,可以打破入罪容易出罪難的現狀,實現對被告人的人權保障。這些事由加入后的實現應當依靠辯護方,賦予辯護方參與到認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司法活動中的機會,充分發揮辯護權在定罪過程中的作用。
第二,開放性犯罪構成要件的建構。在實定法的基礎上,建構開放性犯罪構成要件——承認超法規阻卻事由,彌補實定法之不足——勢在必行。超法規阻卻事由存在的理論基礎是行為具備構成要件該當性和形式違法性之后,并不必然具備實質的違法性,對這些不具備實質違法性的行為應當排除處罰;其后果是在法律效果上行為不能夠被認定為犯罪,也就會因此而阻斷刑罰的適用。
第三,犯罪構成體系層次性的形成。在犯罪構成體系的重構中應當考慮事實判斷與價值評價的劃分,并注重它們之間的嚴格邏輯順序的建設,形成具有層次性的、能夠作為定罪量刑的精確工具存在的、真正的“體系”。(作者分別為濱州學院政法系講師、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濱州學院政法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