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于2008年的金融海嘯沖擊了全球各經濟領域,特大城市金融業也無法獨善其身。在金融危機中顯現出來的就業問題、資金集聚問題、二級投資問題等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因素。對于處于困境中的我國金融業而言,應努力吸取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努力探求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產業集聚發展路徑。
特大城市是指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截至2008年末,中國共擁有6.07億城鎮人口,其中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400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39座。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二五”規劃)中,我國著重強調要加快“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而特大城市產業結構的轉變離不開現代經濟核心——金融業發展的推動。
北京市政府通過2008年4月30日《關于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京發[2008]8號)的發布正式對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戰略地位加以明確,并強調了北京市金融業空間布局規劃,即“一主一副三新四后臺”。隨后,國內其他特大城市政府也紛紛開始金融產業集聚區的籌建規劃工作。金融產業集聚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區域金融發展的一種主要戰略模式。隨著“十二五”規劃等宏觀政策的陸續出臺,理論界正在逐漸把研究重心轉移到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上來。
我國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發展的制約因素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凸顯了一系列經濟金融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的發展。
就業形勢惡化。觀察歷史數據,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雖然并沒有對我國金融機構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但卻在從業人員就業問題方面間接沖擊了我國的金融機構。從外資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由于其經營狀況在金融危機中受到了很大影響,所以外資金融機構紛紛進行裁員以度過危機。與此同時,這些外資金融機構必然會相應調整在我國分支機構的工作人員數量,這將導致外資金融機構聚集區的擴散性失業問題。就業問題是影響金融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制約了我國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的發展。
資金聚集能力減弱。眾所周知,土地一級開發是我國特大城市大多數金融產業集聚區都要面臨的緊迫任務。受到后金融危機時代相對蕭條的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土地價值下降,銀行銀根緊縮,放貸規模減少等問題將導致金融集聚區在起步階段就面臨融資渠道不足的挑戰,不利于金融功能區擴大資金聚集規模,進而影響我國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的發展。
二級投資受阻。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前臺業務受金融危機影響嚴重,致使其后臺對金融功能區的投資節奏放緩,造成了項目建設的停滯與推遲現象凸顯。由此可推斷,二級投資市場的停滯不前將成為制約我國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發展的直接因素之一。同時,項目供給相對減少導致的需求減少也會降低金融功能區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對金融產業集聚的發展形成制約。
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發展的經驗借鑒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以紐約、東京為代表的國際特大城市的金融產業發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為緩解全球金融危機對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發展所造成的阻力,美國、日本等國均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以推動特大城市金融產業集聚的順利有序發展。
紐約金融產業的穩定發展態勢遭遇挑戰。一方面,投資銀行紛紛倒閉。作為歷史悠久的原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9月15日,其股價下跌了近95%,出現了嚴重的資不抵債現象。隨后的收購談判失敗以及美國政府拒絕給予援助等事件,導致了雷曼兄弟被迫宣告破產。另一方面,美國數家大型商業銀行的地位也發生了動搖。由于在金融危機中遭受的沖擊較小,摩根大通先后收購了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并一舉成為美國實力最強的商業銀行。與此同時,華爾街的高級金融投資人才大量失業。這些變動及調整,加之華爾街的主要金融機構為適應新角色而重新進入了磨合期,將不可避免地對金融產業集聚效應的發揮造成負面影響。
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主要采取松緊結合的措施加以應對。首先,強化了政府的監管責任。金融危機的爆發,暴露了美國金融體系存在的巨大監管漏洞,致使投資者對華爾街和監管部門的信任度急劇下降。美國當局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開始加強金融監管,擴大美聯儲的權力,提高信息披露的程度以預防金融危機的再度爆發。2009年6月17日,為了重塑公眾投資者對美國金融體系的信心,美國政府正式發布了一部金融監管改革方案白皮書,反思了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并且提出了五項關鍵性目標。其次,放松了對銀行信貸的約束。自2008年10開始,聯邦基金利率一直下調,直至2008年12月低于0.5%的水平并維持至今。①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