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國民經濟在又好又快發展中,豐富和突顯了科學發展的民生理念。在經濟發展根本目的上,突出“民富”和“共富”;經濟發展速度上,突顯民生方向和民生基礎;經濟發展結構上,突顯促增長、保民生;經濟協調發展和成果共享途徑上,切實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方式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國民經濟 科學發展 民生理念
新時期,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理念,又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順應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國民經濟緊緊抓住發展和民生兩大主題,在又好又快發展中,特別重視社會建設和民生問題,豐富和突顯了科學發展的民生理念。
經濟發展根本目的上:突出“民富”和“共富”
近年來,國民經濟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總量增加、經濟穩定持續快速增長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但社會財富分配中存在的兩大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一是收入分配格局中,國家和企業分配偏多,居民分配偏少。據國家統計數據,2005~2009年間,國家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17.11%提高到2009年的20.12%,而城鄉居民總收入占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44.97%逐步下降為2009年的42.15%。可見,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呈逐年下降之勢。在國家、企業、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國家和企業分配偏多、城鄉居民分配偏少的局面沒有改變。
二是社會群體間收入分配差距懸殊。首先,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統計數據顯示,2006~2009年間的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仍呈上升之勢,始終在3.2倍以上波動上升,比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2.5倍左右有顯著攀升。雖然,2010年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達14.9%,然而,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91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達19109元,城鎮居民收入為農村居民收入的近3.23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狀況仍沒有明顯改變。其次,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懸殊。統計數據顯示,城鎮居民高收入戶收入是低收入戶收入的3.5倍左右(如果將那些無法統計的不規范收入計算在內,城鎮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會更大),農村居民高收入戶收入是低收入戶收入的7倍以上,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居民內部不同等級收入戶的收入差距顯著。數據表明,目前城鄉和社會各階層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縮小收入差距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民富、共富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國富民窮”、收入分配懸殊都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及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根本目的。新時期,要基于民富共富是目的、國富是手段的關系,致力于促進由國富向民富和共富轉變,通過健全收入分配調節體系和調整國家、企業、個人間的分配關系,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明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讓經濟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這就將國富與民富、共富目標統一起來,將增加國民經濟總量與“還富于民”和共同富裕結合起來,將重視財富分配提高到與國民經濟增長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藏富于民”和共同富裕的理想。
經濟發展速度上:突顯民生方向和民生基礎
國富是民富和共同富裕的基礎,增加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仍是硬道理。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但發展太快會使經濟面臨巨大風險,發展太慢就等于沒有發展,一時發展既不利于化解現實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矛盾,還可能激化這些矛盾。在這里,適度的快速度對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鑒于當前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過快、經濟過熱以及就業壓力較大的實際,未來5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調低為7%,比前幾年為防止經濟過熱和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所提出7.5%的年均增速減了0.5%,比近幾年11%的實際增速低了4%。新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目標速度的變化,反映了我國力轉多年來經濟快速增長態勢、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健全收入分配格局、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決心。但與此同時,在我國目前經濟總量進一步增加、經濟發展基數增大的情況下,7%仍然是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這既有繼續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的考慮,又有滿足擴大就業需求的思考,還有對分配物質基礎的考量。總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的變化,突出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好”與“快”的統一,既明確了民生方向,又強調了民生的物質基礎,突顯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經濟發展結構上:突顯促增長、保民生
經濟結構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和根本。從我國經濟運行看,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分配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等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成為約束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瓶頸。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優化經濟結構。
近年來,我國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雖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投資仍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服務業產值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單位產值的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①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對調整經濟結構形成的巨大壓力,要順應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要求,繼續以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攻方向,致力于分配結構、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HcE8Q7nqUoo48acazq3vQw==經濟增長向投資、出口、消費協調拉動轉變,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向依靠科學技術、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新時期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重要任務,既著眼于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內生動力,又著眼于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既著眼于調結構、促轉型、增后勁,又著眼于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其民生主題是非常鮮明的。
經濟協調發展和成果共享途徑上:切實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多重經濟效應。它不僅影響當前生產,而且制約生產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不僅影響收入分配結果和收入水平提高,而且制約消費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基本公共服務的多種經濟效應使之與增加經濟總量、促進落后地區發展、縮小收入差距、實現民富和共富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民生狀況改善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協調區域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以及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通過不斷努力,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了巨大成效: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實現了全覆蓋,失業、醫療、養老等基本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就業服務和保障性住房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基本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廣播電視覆蓋全部行政村和20戶以上已通電的自然村。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仍存在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城鄉和區域之間差異巨大、困難群體和低收入群體基本公共服務權益還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等問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還需付出巨大努力。
順應經濟發展和促進民生改善的要求,新時期應聚焦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完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安排,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責,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努力創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式,從經濟協調發展和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途徑上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經濟發展方式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經濟發展方式不僅作用于短期經濟發展,而且嚴重制約著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當前重大民生目標實現。雖然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經濟發展方式并未根本轉變,資源環境壓力巨大、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科學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收入差距懸殊、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數量龐大、農村基礎薄弱和發展滯后、內需嚴重不足等問題,使國民經濟仍面臨轉變發展方式的嚴峻挑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改革發展的攻堅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順應基本國情和新的世界形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緊迫而又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努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進展。
新時期要明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和主攻方向,緊緊圍繞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兩大主題,將經濟發展動力置于擴大內需、創新科技和深化改革開放上,把轉變發展方式的著力點放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上,既努力解決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和增強競爭力問題,又努力縮小收入差距、擴大第三產業比重、實現人與環境統一,從而突出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突顯國富、民富和共富的物質基礎,彰顯民富和共富的民生理念。(作者單位:四川農業大學政治學院)
注釋
①“從‘十一五’經濟結構調整看‘十二五’發展之變”,《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0年10月13日。